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勤工俭学

第七节 勤工俭学



  1985年,全县校办农场165处,土地近万亩,农业收入近30万元。校办工厂 15家,产值12
万元。开设商店2所,年销售额3万元左右。中小学开展“三拣一挖”活动和饲养畜禽。牲畜存
栏马20匹,牛120头,羊400只。

  1990年,勤工俭学收入160万元,其中31%用于改善办学条件。1994年,校办工厂、校办农
场总产值突破150万元。中小学师生共植树(含经济林)8万余株。1995年,召开全县中小学“三
田一园”、植树造林工作会议。“三田一园”(实验田、高产田、种子田、生物园)建设新增土
地1970亩,植树21.6万株。县教委校办公司上半年创利润8万余元。1997年3月,县教委主任办
公会议决定教委校办公司从1997年4月1日起实行股分合作制经营方式,按股分红。主要生产经
营项目包括木材加工和煤炭、建筑材料、文化用品销售等。当年勤工俭学收入 235万元,其中
30万元投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全县中、小学植树 1万多株。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约,全县中、小学校田地经营形式由学校经营普遍转为出租经营,学校
只组织开展一些拣、挖等活动。1998年,县第二中学开办印刷厂,在校内为教学服务的同时对
外承揽印刷业务。当年业务收入46.9万元。2003年,全县学校经营土地和第三产业的经济收入
近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