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自然科学

第二节 自然科学



  一 科技普及

  1985年,全县科普工作重点转向以宣传科技致富、扶植科技专业户和科技扶贫为主,开展
以基础科学和实用科学为重点的学术活动。

  1987年,县科委印发科技简报22期,提供科技信息160条,下乡、下厂、播放科技录像8次。
一心乡和烟筒屯镇分别被市命名为1987年和1988年度科普先进乡、镇。1988年冬~1989年春,
本县举办第一届“科普之冬”活动。该活动以科协、科委为主,武装部、妇联、共青团组织配
合,建设“科普之乡”、“科普之村”,评选“生产能手”、“高产大王”,评定及晋升农民
技术职称等。1989年,全县普遍建立科技文化中心 。6月,成立技术市场,提供技术咨询、技
术服务。科委完成“科技之冬”教材编写工作,分9个方面,约 10万余字。为科技扶贫户赠送
大豆、玉米栽培技术资料220册,并进行面对面辅导。“科技之冬”期间共办培训班286期,培
训3.14万人次。是年到1990年,全县共成立畜牧、农业、林业、教育、卫生、建筑等24个学会,
会员1196人。1991年,县、乡(镇)两级分别举办畜牧兽医、草原、饲料等各类技术培训班19个,
培训3 512人次。当年“科普之冬”活动中,共办培训班730期,播放科技录像110场,讲座138
次,培训3.3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万份。工业企业领导干部岗前培训率达到 20%,企业中层
干部培训率达到10%,车间主任培训率达到20%。生产任务饱和企业的岗前培训率达到 20%以上,
生产任务不足二分之一的企业培训率达到50%以上。1994年,县委、县政府成立“科普之冬(春)”
领导小组。1995年,县委办、县政府办转发县科协《关于开展创建科普乡镇、科普村活动管理
办法》。市科协确认和命名的科普乡(镇)4个,科普村 28个。1996年,“科普之冬”活动中,
组织讲师团深入各乡(镇)巡回讲课26次,培养科技专业户3 450户,科技示范户1 860户。全县
科普乡(镇)11个,科普村108个,科技协会、农研会187个,学会84个,达到省级科普县标准。
1999年3月,举办科普大集,散发科技资料5万份。县科委与农办、教委联合举办农业技术和劳
务输出人员培训班及“43”型温室技术培训班。2001年,举办首届“科普之夏”活动,参加人
数达4.5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2.5万册,科技咨询50场次,专家、教授讲课10人次,科技致富
经验交流会25场次。举办 “弘扬科学精神,反对愚昧迷信”科普画展,参观单位 78个,观众
7 600人。2003年,第15届“科普之冬”活动中,共举办各种培训班458期,发放科技书籍、资
料5.5万册(份),放映科技录像和电影326场次。下发电影设备及 VCD10套,各种技术光盘及录
像带140套。全县共培训干部、农民9.2万人次。在敖林西伯乡举办一次“市县联办科普大集”,
大庆市科技局、市农委、市畜牧水产局、市第三医院、市第五医院,县、乡有关单位及当地群
众2 000余人参加科普活动。市、县参加活动单位捐赠物资折价1.8万余元,其中电脑、VCD各1
台,科技光盘1套,科技图书5000余册。

  二 群众科研

  1985年,全县农业科技示范户 350家。在原有的多种经营“十大王”和畜牧生产“十大王”
的基础上,又出现科技致富“十大王”。农民吕凤山被评为省级谷子大王。全县万余户专门从
事农、林、牧、渔生产的农户,依靠科学技术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1987年,县科委落实与一心乡共同建设科技乡计划,全乡科技户达到72个,其中种植科技
户27户,养殖科技户21户,工业加工科技户4户,其他科技户 20户。1990年,全县养畜大户59
户,养畜科技示范户27户,养畜专业户256户。1991年,科委深入工业系统 4个局9个重点厂家
和农业系统7个局11个乡镇,开展群众科研活动。培养农业高产大王35户,县直 61家企业开展
“创科企活动”。1993年,科委承担大庆市科委和三环公司的大豆10个品种的对照实验任务。
1994年,群众科技活动中,畜牧生产抓拴系短期育肥牛羊技术推广,种植业抓杂粮种子基地配
套项目“两豆”开发。并在白音诺勒、克尔台、一心、花生研究所等四个点22亩土地上采取随
机设区4次重复的办法进行品种对比试验,初步筛选出绿豆和红小豆的5个有推广价值的优良品
种。水产业抓早产早繁,提高夏花鱼种成活率,扶持连环湖渔场利用 437平方米塑料大棚增温
池进行优良鱼种早产早繁试验获得成功。1996年,大鹦哥绿、绿丰四号、小丰二号、宝清红等
8个适合本县条件的“两豆”品种种植扩大到 21万亩。推广“三大作物技术规程”,种植玉米
35万亩,大豆1.5万亩,水稻5万亩。同时,推广瓜菜类地膜复盖、化学除草等技术,培养各类
高产大王 418人,科技示范户2 498户。1997~1998年,推广“绿豆良种繁育”,选用“522”、
“滨绿1号”等品种。全县新增科技示范户134户。2001年,重点开展“43”型温室、大棚钵体
育秧和水稻超稀植技术、牛羊直线育肥技术、稻田养蟹技术等群众科技活动。2003年,全县涌
现农、林、牧、渔高产户47户。

  三 专业研究

  1.中药材资源普查

  1985年 8月,县组建中药材资源普查领导小组,成立办公室。从有关部门抽调25人组成普
查队,其中干部4人,老药工3人,开展外业普查。到9月末,普查10个乡(镇)、6个国营农牧林
场,行程3000余公里,涉足141.5万亩范围,采集植物标本319件118个品种,取得 26种主要野
生药材资源的密度数据。 12月,对调查所得材料和各种数据进行全面整理,制作各种标本319
件。1986年 4月,普查队查阅资料、绘图、编报各种表格。10月,从县科委、农业区划办及农、
林、牧、卫生等部门聘请8位专家组成验收委员会,对普查进行评审,形成 《杜尔伯特蒙古族
自治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一书,并报省、市申请验收。根据普查统计,全县植物性药材125
种,分属40科,总蕴藏量达 1亿公斤;动物性药材40种,分属20科。主要分布于敖林西伯乡、
胡吉吐莫镇、白音诺勒乡、巴彦查干乡、江湾乡和靠山种畜场、绿色草原牧场、大山种羊场、
新店林场的沙丘放牧区、柴草放牧区及林间地带。水生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腰新乡、石人沟渔
场、他拉哈镇、烟筒屯镇、克尔台乡等地的沿江地带和苇塘、沼泽低地。驰名国内外的药材有
小蒿子防风、软苗柴胡、东北胆草、甘草、远志、玉竹等 9种。大宗药材有桔梗、毛知母、黄
芩、苦参、地榆、茵陈、益母草、艾叶、茨实、卜黄、芦根等33种。引种栽培的有防风、甘草、
茨实、平贝、黄芪、党参、红花、莱服子、大力子等48种。其中甘草是国家规定统一计划管理
的 5种中药材之一,防风、龙胆是省政府规定统一计划收购的中药材。黑三棱、兔毛蒿、徐长
卿、柳穿鱼、手掌参等5个品种为首次发现的中药材。

  1987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一书获省中药资源普查优秀奖。

  2.产品研制

  人造水晶研制 1989年,县机械厂厂长宝光赴北京国家电子工业部七○七 厂(水晶石厂、
人造水晶研究基地)考察后, 受到很大启示和鼓舞,积极购置设备、引进人才,对原有设备进
行技术改造,终于研制成功人造水晶。1991年,获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产品优秀奖、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黑龙杯”新产品金鹤奖。1992年,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994年,由于宝
光坚持不懈、继续攻关,使研制开发的人造水晶Q值达到 250万单位,成为国内唯一达到国际A
级标准的水晶产品,被评为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五朵小红花”之一。

  亚麻信袋研制 1993年,县毛毯厂通过县帮扶领导提供的信息,获知德国急需生产亚麻邮
政信袋。虽然曾有 5个厂家接手该产品的研制、生产,但都因达不到德方标准而放弃生产。毛
毯厂王玉威厂长了解这些情况后,亲赴哈尔滨与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洽谈接受该项业务。之后,
科技人员和厂领导15人组成攻关小组,集中全厂技术、工艺设备,经过20多次反复设计、研究、
试制,终于在双方议定的时间内研制成功亚麻邮政信袋样品,质量完全达到德国技术标准。当
年,毛毯厂签订2万条亚麻邮政信袋出口合同。

  除上述产品研制外,全县研制开发的项目还有:1990年县锅炉厂开发并投入生产的“热水
锅炉多功能自动控制仪”;1991年酒厂研制开发并投入生产的浪花牌清香型白酒和浪花牌老酒、
砖厂研制生产的型煤系列产品高级火锅炭、 电动机保护装置和钢厂开发的小方坯连铸技术(列
入省、市级科研项目);1992年某厂研制开发的150辊切式饼干生产线(列入省星火计划);1993
年化工建材厂研制开发的 BFS“神珠”牌隔热镇水粉;1996年牧业机械厂研制的离心式清水泵
和钢厂开发的轻轧工艺等。

  3.蒙药研制

  1990年,蒙古族医院研制的名贵蒙药三普勒、扎苏木朱苏木、沙力冲阿等经国家药检合格。
2001年,科委研制成功蒙药六味安消胶囊。

  附;中国UFO杜尔伯特观测站

  1982年6月,民委职工郑德春拍摄到不明飞行物照片发表在 《飞碟探索》杂志上。1983年,
齐齐哈尔市科委批准在杜尔伯特设UFO监视站,郑德春任站长。1984年 4月和1988年8月,监视
站多次发现不明飞行物并拍摄到照片。 这些照片陆续发表在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
《大众摄影》、《飞碟探索》、《华夏摄影》、《东北民兵》等报刊上。1989年 6月,中国不
明飞行物研究会决定将监视站改为UFO杜尔伯特观测站。全国共4处观测站,其余 3家分布在上
海、北京、南京。

  1996年8月,郑德春等5人获县政府所授予的科技成果奖,各记大功1次,奖金1 500元。

  2002年,将位于二道街和府前路交叉口的粮食楼定为UFO观测点。

  2003年,中国UFO新闻会设驻杜尔伯特记者站,站长郑德春。站员 37人,与观测站合署办
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县财政拨款 5万元,购置天文望远镜、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
观测器材。

  四 科技推广

  1.农业技术推广

  种植业技术推广 1986~1990年,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处理、化学除
草、病虫害防治、大豆标准化等 15种技术。1991年,推广玉米育苗移栽技术、ABT生根粉使用、
中低产土壤改良、多元微肥、风沙地改良、水稻壮秧剂应用、玉米大垄双行栽培、瓜菜保护地
栽培、大豆与谷子综合高产攻关、复种复栽、增产菌应用等20多项技术。同时,开展作物病虫
害和草原黄鼠防治与调查、玉米高效稀土多元微肥试验、绿豆与红小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和良种繁育试验、901生物肥试验等。1996年,推广三大作物 (玉米、大豆、水稻)技术规程,
引用外地先进种植技术如玉米大双覆、水稻旱育稀植、水稻抛秧、盘室化育秧、“43”型温室
大棚等。2001~2002年,农业新技术推广转向特色产业的绿色食品,推广“兴江”牌水稻富硒
米生产技术、“43”型温室建造及蔬菜栽培技术,培育出“绿珍珠”牌绿豆、“益民”牌四粒
花生、“大地成”牌小黄豆、“成吉”牌荞麦等10余个品牌。同时,推广应用 “70—2”单体
播种机、复膜机、水田整耙机、插秧机、深松机、超深松机、根茬还田机、种子精量点播机等。

  畜牧技术推广 1980~1989年,黄牛改良由冷冻精液发展到胚胎移植,在品种引进上由肉
用型到乳肉兼用型。1990~1996年,推广“奶牛节粮饲养”、“栓系短期育肥”、“放牧补料
育肥”、“肉牛肉羊育肥”、“直线育肥牛羊”、“猪直线育肥”、“牛胚胎移植”、“羔羊
喂料”、“羊药物脱毛”、“小猪囊虫病治疗”、“奶牛子宫疾病的诊疗”等技术。1998年,
推广“奶牛群体单产”综合技术。引进波尔山羊、肉毛羊及英系长白、丹系长白、美系杜洛克、
汉普厦、迪卡等瘦肉型种猪。2001年,对山奶牛场实施“高产高效北方养猪综合技术研究”,
白音诺勒乡二龙山村引进德系肉用羊品种。2002年,推广奶牛舍饲技术及“胚胎生物”技术。

  水产技术推广 1987年,推广“河蚌育珠”技术,列入省星火计划。1991年,在3个乡(镇)
推广“大中水面投入夏花鱼种”技术。连环湖水产养殖场引进沼虾、中华长臂虾、大银鱼,推
广优良鱼种早产早繁试验和“大规模网栏鱼苗育种”技术。石人沟水产养殖场引进团头鲂、鳜
鱼、方正鲫等。全县普遍推广鱼苗越冬、稻田养鱼、声控养鱼、网箱养鱼等科学养鱼技术。

  特色养殖业技术推广 1987年,野生动物饲养场推广蓝狐饲养技术。1996~1998年,推广
纯种芬兰狐“人工授精”、“蓝狐繁育 (948)”项目,逐步解决全县北极狐近亲繁育退化问题。
1999年,引进芬兰狐460只,改良本地狐3 864只。2001年,敖林西伯乡南湖渔场引进飞龙、鹦
鹉、孔雀、妖凤等,烟筒屯镇刘玉养殖场引进美国落地王优质肉鸽和藏鏊、大丹等 5种肉用犬,
白音诺勒乡二龙山村建设鹧鸪养殖基地和引进德国犬、京巴犬等品种。与此同时,还大力推广
稻田养蟹、全蝎养殖等技术。

  林业技术推广 1985~1997年,推广应用微电脑控制和自动化容器樟子松育苗、电子育苗、
三十烷醇应用、营造速生杨树丰产林、飞播造林、泥浆造林、利用性诱剂防治白杨透翅蛾等技
术。1998年,推广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技术,全县围湖插柳 600亩。2001年,推广沙棘种植技术,
以防治风沙灾害。

  2.工业技术推广

  1985年,引进推广酱菜代用原料、醋硫酸共同染色法等。1995年,县乳品厂引进日本雪印
公司技术生产奶粉。1997年,乳品厂研制生产“脑黄金”奶粉。1999~2001年,推广“纯毛高
弹面料开发”、“无抗生素乳制品加工”、“高效节煤增效剂”、“可降解浆模塑餐具”等技
术。

  3.医药卫生技术推广

  1990年,人民医院应用 “KD40AMX光机体层摄影”技术。县蒙古族医院引进设备,实行技
术改造,彻底改变用畜力拉磨碾药、手工团粒制丸的制剂工序,使蒙药制剂过程全部实现机械
化。2001年,科委推广蒙药嗄木朱尔膜剂制造及质量控制技术。

  五 科技情报

  1985年,县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成立,县直各系统普遍建立科技情报站或科技股,有 5个乡
(镇)建立科技情报站。县科委发行《杜蒙科技》,与全国270多个单位建立情报交流关系。1987
年,《杜蒙科技》改名为《杜蒙科技信息》,发行 3 000份。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情
报网络。全年共发《科技简报》22期,提供科技信息 160条。1990年,科委设立科技情报室,
完善科技信息网络。设信息点45个,配备信息员180人。1992年,《杜蒙科技信息》停刊。1993
年,全县科技信息点141个,收集科技信息1 500余条。其中,比较有价值的 103条;机电16条、
农副种养7条、食品加工6条、轻工 7条、化工13条、节能环保10条、建筑材料18条。同年,县
教育学会秘书长冯国华被评为市教育情报工作先进工作者。1996年,县教委成立教育信息服务
中心,直接与省教育信息中心联网。2001年,邀请黑龙江大学王朗玲教授讲解“入世”后我国
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东北农大教授都昌杰讲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知识。东北农大水稻
专家崔成焕、金学勇与黑大教授王雅林、中国医药专家傅克等也应邀来县宣讲,传递最新科技
信息和情报。举办全县科技典型经验报告会,互通情报、交流信息。2002年,科委撰写《农民
科技文化素质及科技扶贫对策》、《关于畜牧业科技推广情况的调研报告》、《围绕结构调整,
加大科普力度,为农村经济提供科技支撑》等论文,提交给市科委。2003年,举办 1期信息化
人才培训班,培训50人。

  六 能源开发

  1.沼气开发

  1976~1980年,泰康镇公社、一心公社、白音诺勒公社共建沼气池 150个。产生的沼气用
作燃料,照明或煮饭。据对白音诺勒公社合胜大队 2个生产小队37个沼气池利用情况统计,全
年可节约烧柴80吨,节电6 100度(千瓦/时)。1984年,推广沼气建设现场会在白音诺勒乡东风
屯召开。到1986年末,全县共建沼气池 210个。1987年后,由于保温措施差,冬季部分沼气池
被冻裂,造成池内温度降低,发酵不良,加上沼气灶具、灯具配件供应短缺等原因,沼气开发
工作出现滑坡。2003年,再次推广沼气,先在克尔台乡烟屯村两农户建沼气池两座。所建沼气
池年可处理人畜粪便8吨,产沼气360~450立方米,产有机肥16吨。可供3至 5人家庭12个月生
活用燃料,年可节约燃料费500元。9月,克尔台乡克尔台村建成“43”型温室和沼气池为一体
的沼气工程,为24户农民住宅楼供气。

  2.太阳能开发

  1981年,本县科委牵头,研制偏焦式太阳灶,当年研制成功,并推广使用 110台。到1984
年,共生产330台。太阳灶可用时间为6个月,在庭院安装,用于烧水、做饭、炒菜。本县研制
的太阳能灶属固定式, 笨重不易搬迁。未能大面积推广。 1997年,胡吉吐莫镇聚宝山屯引入
“43型”日光温室,共建 5栋。1998年,推广太阳能节能房。该节能房系被动直接受益式太阳
能保温住宅。其建筑方向座北朝南(当地称正房),建筑面积为9.38×8.18=76.7平方米,四框
砖墙结构为24厘米砖加10厘米厚苯板(保温层)再加12厘米砖砌成。南、西、北方向均设有窗户,
窗户面积较普通民房大。与普通农宅相比年可节约煤1.09标吨。先在巴彦查干乡王府村推广,
当年建节能房56座。以后各乡镇农户均有建者。同年,推广“43型”高效日光节能温室。县投
资169.7万元,建“43”型日光温室61栋,面积 40.1亩。2003年末,全县共建太阳能节能房98
座,日光节能温室 108栋。同时推广的还有太阳能畜舍、阳光塑料大棚、日光蔬菜温室等利用
太阳能建筑。

  3.风能开发

  1981年,省、市农源办在本县敖林西伯公社长发大队 3队试验风力发电。1984年,引进风
力发电机1台,于该队投入使用。1985年,引进“耕牛牌”150瓦风力发电机22台,投放到 7个
乡(镇)12个偏远无电村。由于此发电机易损件市场短缺,农民又不懂维修技术,所以到1990年,
风力发电机全部停用。

  4.地热开发

  2000年7月 12日,县政府特邀国家、省、市专家来县,论证本县地热资源的储量及开发前
景。通过论证,认为全县地热资源总储量870亿立方米,北部优于南部。2002年5月18日,杜热
勘探1井在天湖公园东北角开钻。6月18日完钻出水。井深1 800米,日出水量1 500立方米,溢
口温度53℃。水中含有碳酸氢钠、碳酸钙、偏硅酸、锶、溴、锰、镁、碘、锌、硒等微量元素
及矿物质,属深循环淡海水。8月 12日,县委领导参加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听取有关地
热知识的辅导。2003年1月,经北京市地质矿产研究所化验,本县地热水中有6种微量元素及矿
物质高于大庆市其他地区,是最理想的医疗、保健用温泉水。 9月,县政府与阳光地热综合开
发有限公司签订开发利用杜热 1井合同。该公司拟建融旅游、洗浴、游泳、演艺、餐饭、住宿
为一体的“阳光温泉花园”,总投资5 000万元。一期工程投资3 000万元,已动工兴建。

  5.秸杆燃气开发

  2000年,全国政协和省政协投资 185万元在巴彦查干乡永珍王府新村建秸杆燃气站,设计
贮气柜容积500立方米,为293户农户供气取暖和炊用。由于砖混贮气柜泄气,当年没能投入使
用。2002年,国家投资30万元,县投资6.5万元,对贮气柜进行改造,用户增到495户。2003年,
县投资10万元,进一步完善秸杆气化站工程,建燃料贮藏库1座,打深水井1眼,购大型粉碎机
1台。当年冬由于送气管道腐漏,未能送气。

  七 科技园区

  1998年,县参加市科技园区建设竞赛,建立农业科研所(原绿豆研究所)、胡吉吐莫镇农业
站、巴彦查干乡公屯村3个科技园区,设计科技试验示范项目32个,占用耕地1 000亩,总投资
15万元。胡吉吐莫镇农业站科技园区引进绿杆成熟、高产、含油的高油玉米,被广大农民看好。
1999年,他拉哈镇、腰新乡各建科技园区 1个。县农业局成立领导组织,制定《科技园地建设
实施方案》,以农业科研所为科研龙头,结合“三田“即领导高产示范田、科技人员试验田、
农民种田能手高产攻关田建设,开展科技试验。科研所建科技试验示范区3个:1、玉米试验示
范区开展玉米两垄一平台示范、风沙土区玉米5因素1/2实施二次正交旋组合设计、平衡施肥技
术开发试验、“傲绿牌”化肥精试验、生物钾肥示范、多种增产剂效果对比试验; 2、玉米育
种及品种鉴定区开展省与市玉米区域试验、省与市玉米品种生产试验、玉米原始材料、玉米化
控技术示范; 3、绿豆、花生综合试验区开展绿豆品种对比试验、绿豆除草剂试验、绿豆与黑
芸豆良种繁育、花生专用肥试验、花生品种对比试验、植物动力2003效益试验。其它科技园区
按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水稻、绿豆、谷子、玉米等新品种试验示范。全年共完成试验项目44项,
其中省级8项,市级8项,县级10项,县、乡(镇)本地特色18项。农业科研所试验的玉米化控技
术、植物动力“2003”效益试验都表现出明显增产优势。其它科技园区进行的水稻大中棚育秧、
钵体摆栽技术、水稻节水配套增长技术、大棚粉尘防治病虫害技术、紧凑型玉米综合栽培技术、
玉米小单覆技术、绿豆高产栽培技术、“增鑫牌”高效生物菌肥应用技术等均达增产节资效果,
有推广价值。科研所荣获大庆市农业科技园地竞赛第一名。2001年,科研示范项目20项,涉及
玉米、大豆、绿豆、红小豆、花生、芝麻、荞麦等7个品种。其中洮南绿、522等绿豆品种在本
县推广后估算增加经济收入 1 500多万元。经本县试验成功的绿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绿豆丰产技术和名优杂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获省“丰收计划”一等奖。
2003年,科技园区有5处:农科所、泰康镇、他拉哈镇、一心乡、腰新乡各1处。

  附:泰康镇农业科技园区

  泰康镇科技园区位于泰康镇城南 2公里,让杜路两侧。1999年12月勘查设计。设计分生产、
生态、休闲等8个小区。1、高效日光节能温室区,占地50亩;2、高效经济作物区,面积600亩;
3、新奇特菜种植区,面积2300亩;4、观赏花卉繁育区,面积 10亩;5、珍奇树苗育苗区,面
积65亩;6、蔬菜智能温室、塑料大棚区,面积 140亩;7、珍奇动物繁殖观赏区,面积30亩;
8、休闲垂钓旅游区,面积305亩。2000年动工兴建。当年建成高效日光节能温室26栋,配套砖
瓦结构住房26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600亩,新奇特菜种植区1 300亩,观赏花卉种植区10亩;
改造输变电路3公里,上50KVA变压器2台,修主干路地基4公里。26栋日光节能温室种植一点红、
西芹、盛女柿子、太空椒、茼蒿、大叶波菜、空心菜等蔬菜,创产值26万元。2001年10月,现
代化联栋式智能温室完工,面积1500平方米。翻耙珍奇树种育苗地 65亩。主干路铺黑色路面4
公里。建白钢顶、砖混底座大门 1个,门卫房1间,园区中央建标志雕塑 “升华”一座。2002
年,建人行过道桥2痤,打机电井4眼,上滴灌、微灌设备 26台,灌溉管道7 800延长米。智能
温室引进山东省东方花卉集团的丽格海棠、安祖花、一品红等种植成功。11月,智能温室划归
县职教中心管理。受资金限制,珍奇动物繁殖观赏区、休闲垂钓旅游区尚未开发。

  八 科研成果

  1985年,全县在省、市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 6篇,获市(地区)级以上奖励的科技项目60个。

  1990年,锅炉厂“热水锅炉多功能自动控制仪”在国家专利部门注册登记。1991年,“电
动机保护装置”申请国家专利,“夏花鱼种投放新技术”、小方坯连铸列入省级科研项目,高
Q值人造水晶列入国家火炬计划。1992年,150辊切式饼干生产线、BFS “神珠”牌隔热镇水粉
列入星火计划。1996年,乳品厂与日本雪印乳业集团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脑黄金奶粉填补省内
空白。腰新乡开发的贡米、白音诺勒乡种植的绿豆获国家农业部绿色农产品及无污染农产品证
书。1997年,直插式播种机、40毫安 X光机小角度摄影技术和电动机保护器等获得国家专利注
册。1998年,白音诺勒“绿珍珠”牌绿豆获欧盟国际生态中心颁发的“有机食品”证书。

   1986年后获市级以上奖励的科技项目



   获市级以上奖励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