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专业文艺

第四节 专业文艺




  一 队伍建设

  1989年,邀请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乌兰牧骑舞蹈演员胡格图木来县传艺。1991年,邀请
哲里木盟艺校、省歌舞剧院老师来县辅导。派出 4名演员去北京、内蒙古、广东等地进修学习。
1994年末至1995年初,先后从哲里木盟艺校、齐齐哈尔艺校招用器乐、声乐、舞蹈演员等共10
人,其中演奏员2人,声乐演员1人,舞蹈演员 7人。为了提高老演员及新演员的演技水平,采
取分层练功制度和“有计划地请进来,有重点地派出去”的形式进行培训。派蒙古族青年歌手
珊丹去中央民族音乐学院进修一年;邀请哲里木盟歌舞团二级演员、著名编舞王建国来团授课
和交流节目。2000年,为使蒙古族歌舞团艺术产品全面提升档次,在胡吉吐莫镇、敖林西伯乡、
巴彦查干乡、他拉哈镇4个蒙古族乡、镇和县直各中学招收演(学)员3人,从通辽艺校、莫力达
瓦旗歌舞团、前郭尔罗斯歌舞团聘用舞蹈演员4人、马头琴演奏员3人。2003年,从内蒙古哲里
木盟、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盟艺校、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地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人。
与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哲里木盟艺校、大庆艺校建立联谊关系,聘请专家、
教授讲学,选送演员进修。大庆艺校开办杜尔伯特声乐、舞蹈班,培训青少年文艺骨干65人。
同年,歌舞团有演职人员57人,其中国家2级演员2人,3级演员4人,4级演员9人。

  二 艺术创作

  1990年,蒙古族歌舞团编创的歌曲《夏日的草原》、《可爱的家乡杜尔伯特》、《这里是
白云的故乡》获市级创作奖。1991年,独舞《牧民的喜悦》、二人舞《海青与天鹅》、三人舞
《奔腾》、群舞《草原恋》、大型组歌组舞《草原颂》获省少数民族文化创作奖。1992年,好
来宝《可爱的家乡》获省“天鹅艺术节”创作特等奖。1993年,歌舞广告《婚礼酒歌》在全省
广告文艺大赛中获创作二等奖。1997年,在为全县农牧民服务、为县域经济服务宗旨的指导下,
创作的歌曲《草原,我生命的摇篮》与舞蹈《猎场风姿》、《绿海点珠》获省级创作奖。三人
舞《蒙古人》在全省县级剧团评比演出中获创作一等奖。1999年,三人舞《腾飞》在全省少数
民族文艺调演中荣获创作一等奖。2000年,开展“创精品意识,建形象工程”活动,编创好来
宝《赛音,杜尔伯特》、小品《机会来了》、舞蹈《草原茫茫》、器乐演奏《马头琴小重奏》
等。 《马头琴小重奏》在哈洽会上演出,让省城人民和赴哈贵宾领略到具有深厚蒙古族特色的
深厚而铿锵的曲调,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2001年,首届民族文化节前夕,歌舞团编创舞蹈《祝
福》、《多情的草原》和歌曲《宝石、杜尔伯特》等。2003年,编创舞蹈《跳动的春天》、歌
曲《梦中的草原》、器乐曲《草原迎春》等46节目。《跳动的春天》获省少数民族文艺创作金
奖。

  三 文艺演出

  1988年,县举办春节文艺晚会,蒙古族歌舞团的表演最为观众瞩目。之后,歌舞团又为县
人代会、劳模会慰问演出。协同计生委赶排一台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专场
节目,深入到第一良种场等14个国营农林牧渔场演出。全年共演出 102场。其中农村73场,城
镇20场,县外9场,观众约6万人次。1989年,参加市第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获民族唱法专业
组一、二、三等奖,美声唱法专业组三等奖。1990年,八省区蒙古族语文工作第七次会议在本
县召开,歌舞团赴会演出。《草原在欢笑》等 4首歌曲在市级比赛中获表演奖。1991年,参加
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和市第六届“龙沙音乐会”演出,安艳华、包洪伟等28名演员、演奏员获
得表演奖。其中安艳华获表演特等奖。蒙古人民共和国经济技术贸易代表团来县洽谈贸易,国
家政协副主席司马义·艾买提和省政协副主席李敏等国家、省领导陪同,歌舞团为其表演精彩
节目。演出结束后,领导及贵宾上台与全体演职人员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一致称赞:“杜尔
伯特蒙古族歌舞团,节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演技很精湛,演出很成功。”同年,实行送戏
下乡,共演出80场。1992年,配合宣传部参加首届“齐齐哈尔观鹤节”、首届“大庆石油文化
节”,用艺术形式向外界宣传杜尔伯特的民俗风情、地方特产、自然资源。应省“天鹅艺术节”
组委会邀请,参加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自编节目好来宝《可爱的家乡》获表演特等奖。由本县歌
舞团伴舞的齐齐哈尔市参赛节目 《中幡舞》不仅在 “天鹅艺术节”上获奖,还应邀参加天津
“国际友好城市广场艺术节”,荣获特等奖并被文化部授予“群星奖”。在国家民委、广电部、
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中,歌手安艳华、珊丹代表黑龙江省参赛,获得青年组民
族唱法优秀歌手奖。珊丹被邀为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艺术团成员参加香港“亚洲艺术节”演
出。除此之外,歌舞团还应邀参加齐齐哈尔市建城 300周年庆典和哈尔滨“那达幕”演出以及
庆祝《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 50周年演出。 1993年,在那达幕大会开幕式上演出首创的
《县那达幕会歌》、《婚礼酒歌》。《婚礼酒歌》在省广告文艺大赛中获表演二等奖。歌舞团
应邀赴东宁县参加边境贸易洽谈会,与俄罗斯青年歌舞团同台演出。东西方艺术相映生辉,异
彩纷呈。尤其是独具蒙古族特色的歌舞倍受青睐,赢得阵阵“哈拉少,欧钦哈拉少”的欢呼声。
节目被俄罗斯艺术家们全部录像。歌舞团参加大庆市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得表演、创
作、组织三项奖。部分声乐节目由大庆电视台录制成全国电视台交流节目。1995年,大庆市文
化局长会议在本县召开,歌舞团做专场汇报演出。歌唱家胡松华携夫人张女士应邀赴会。胡松
华夫妇看完演出后给予很高评价,并与全体演职人员合影,张女士还即兴表演一段舞蹈。在大
庆开发35周年、石油高产稳产 5千万吨20周年纪念之际,歌舞团应邀做专场演出。1997年,举
办“庆七一、迎回归”和“庆祝十五大”大型文艺晚会。多次派优秀演员、优秀剧目参加国家、
省级文艺赛事。声乐演员安艳华(达斡尔族)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节“孔雀杯”声乐大赛中获优
秀演唱奖。安艳华、珊丹(蒙古族)、索依拉(蒙古族)、特木热(蒙古族)、杨志彬(汉族) 5名声
乐演员在省文化厅主办的声乐比赛和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及省音协主办的“群星荟萃20年
回顾”声乐比赛中获二、三等奖和优秀演唱奖。在展现整体实力和综合水平的全省县级剧团演
出评比中,舞蹈《蒙古人》、《海青与天鹅》、《猎场风姿》、《绿海点珠》分获一、二、三
等奖。舞蹈《蒙古人》由省文化厅选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及省中国舞蹈“荷花奖”评
比。1998年,抗洪抢险期间,歌舞团赴抗洪前线,为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慰问演出18场。
驻大庆坦克旅指导员高兴地说:“我们看了这场精彩表演,全体官兵精神振奋,誓死战胜洪魔。”
1999年,三人舞《腾飞》在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获表演一等奖。舞蹈《蒙古人》为代表黑
龙江省参加在重庆市举办的第七届“孔雀杯”全国少数民族舞蹈大赛的唯一的一个节目,获优
秀表演奖。蒙古族女歌手珊丹作为中国东北民族艺术团成员赴香港演出,达斡尔族女歌手安艳
华赴日本福井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2000年,应哈尔滨市道里区的邀请参加哈洽会演出,
舞蹈《草原茫茫》、《敖特尔风情》久演不衰。首创并推出的马头琴四重奏的艺术形式,赢得
哈市领导及中外宾客的一致赞誉。围绕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工作,为来县客商演出40余场。
2001年,“七一”举办“红旗颂”专场晚会,“八一”举办“军民团结一家亲”联欢晚会。首
届民族文化节期间,歌舞团演出5场文艺节目,观众4千余人次。2002年,歌舞团为全国组织部
长会议进行专场演出。为国家、省、市来本县考察的领导及国内外客商演出50场。2003年,在
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舞蹈《蒙古人》、《跳动的春天》获表演金奖。伊利乳业集团领导来
本县考察二期工程进展情况,县委、县政府安排歌舞团专场演出。伊利领导看完演出后,满怀
激情地说:“杜尔伯特有这么好的牧场、又有这么好的表演团体为我们助兴、祝福,伊利的明
天会更好,我们要进一步合作。”县委书记徐广国说:“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歌舞团,我们
再困难,也要扶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