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文物
第二章 文物遗址
第一节 古文物
一 东北野牛角化石
1985年10月,对山奶牛场砖厂推土时在距地表约 1米处发现,完整出土后由该场职工聂振
军送交博物馆。经省文物专家鉴定,属更新世晚期化石,距今约1~2万年。
二 披毛犀头骨及猛犸门齿、臼齿化石
1986年 1月,在江湾乡哈尔通乌拉哈东滩上发现,完整出土后交博物馆。化石形成期与东
北野牛角化石相同。
三 骨梗石刃刀
骨梗石刃刀与馒头形穿孔玉器同时出土,绿黄色,4片石刃镶嵌在骨梗中。骨梗通长 30厘
米,宽2.3厘米,动物肋骨磨制而成,外表光滑细腻,有小部分断残。4片石刃总长22.6厘米,
宽2.5厘米,2片为深灰色、1片为墨绿色、1片为藕绿色,互相衔接紧密。石刃磨损较大,有残
豁,但尖端较为锋利。经省文物专家考证鉴定,认为骨梗石刃刀在考古中尚不多见,属新石器
时代狩猎工具。国家2级文物。
四 石 锛
1989年1月 29日,大山种羊场宫振海在当地发现。石锛质地黑页岩,平面梯形,通长10.4
厘米,刃宽4.4厘米,最厚处1.7厘米。器身大部分光滑,两面共有 8处斑痕,刃部较锋利,小
段残缺。经省文物专家鉴定,属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国家3级文物。
五 玉 斧
1986年5月,江湾村农民邵明清在自家住房后院挖土打墙时,距地表约1米处发现,捐献给
博物馆。玉斧平面梯形,由闪灰岩磨制而成,一面灰色、一面泛绿,灰色面有浅麻点,泛绿面
较光滑。刃宽6.8厘米,尾宽5.2厘米,通长14.2厘米,最厚部分 2.1厘米。刃部锋利,尾部有
小部分斑痕及两处沟痕。经省文物专家鉴定,属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国家2级文物。
六 馒头形穿孔玉器
1989年5月,烟筒屯镇新合村老地房子屯于世龙在屯东北1.5公里处的李字岗子取土修养鱼
池时发现。馒头形穿孔玉器系凝灰岩磨制而成,高6.5厘米,底径9.8厘米,中有 1通孔,底内
径3厘米,中内径2.25厘米,上内径2.5厘米,且通孔不完全同心。器身大部分为灰白色且表面
粗糙,有蜂窝状麻点,小部分带浅绿色浸润斑,较为细腻。经省文物专家鉴定,确认该玉器在
东北地区考古中较为罕见,应是新时器时代部落首领的锤击器具或指挥器具,属国家一级文物。
七 玛瑙璧
玛瑙璧与铜镞伤左肱骨同处出土,浅黄色,由玛瑙磨制而成,磨工非常细腻。内透水珠状
晶莹斑,外缘略呈园角方形,内孔园形。内径2.4厘米,外径4.4厘米,厚 0.4厘米。外表虽有
一道细裂纹,但不失其润泽美观。经省文物专家鉴定,属青铜时代饰物,国家2级文物。
八 瓜棱蓖点纹长颈陶壶
瓜棱蓖点纹长颈陶壶来源同鎏金铜佛。质地为黄褐陶,上半身为素面,侈口束颈,侈口有
残缺。颈正中有一凸起的棱,颈根部有宽 1.4厘米的网格纹饰图,腹身有四道等距离竖线。腹
中部径最大,腹下部有宽7.3厘米的蓖点纹饰,底内凹。口径8厘米,底径12厘米,通高36厘米。
经省文物专家鉴定,该陶壶属辽金时代生活用具,国家3级文物。
九 方肩直颈侈口几何纹陶罐
出土处同铜镞伤左肱骨。方肩直颈侈口几何纹陶罐为夹砂黄褐陶,方肩园底,直颈,尖唇
外侈。肩部有4个不完全对称的乳丁状鼓尖角,罐腹中部略外鼓,通身压有几何纹饰。口径6.9
厘米,颈高2.3厘米,腹最大径11.27厘米,底径10.5厘米,通高13.7厘米。该陶罐质地及器形
等均具有明显的白金宝文化风格,但其独特的造型却较为罕见。陶罐原有几处残损,经修复成
型。省文物专家鉴定属辽金时代生活用具,国家2级文物。
十 铜镞伤左肱骨
1990年3月,大山种羊场苗英政在场西北土崖断层处发现,捐献给县博物馆。
铜镞伤左肱骨由青铜箭头、左肱骨构成。左肱骨长28.5厘米,一头完整一头断残。完整部
分贯入一青铜箭镞,镞长2.9厘米,带梃,梃尖状,已残断,贯穿很深。骨伤长4.2厘米,镞身
及附近骨均有铜锈绿。经省文物专家鉴定认为,在东北地区考古中极少见到与古战场相关的文
物。铜镞伤左肱骨很可能是青铜时代部族之间战争的产物,属国家2级文物。
十一 带柄仙人故事铜镜
1986年,巴彦查干乡文化站长捐献。带柄仙人故事铜镜质地黄铜,外径8.6厘米,柄长7.1
厘米,柄宽 2.2厘米。镜正面平滑可照,背面图案为仙人指路、童子拜仙、玉兔、仙鹤和祥云。
柄部图案为弯月、祥云、草地和羊。经省文物专家鉴定属金代生活用具,国家3级文物。
十二 牡丹缠枝纹葵瓣式铜镜
1987年 7月,泰康镇幸福村周洪谦在挖土打墙时发现。牡丹缠枝纹葵瓣式铜镜质地黄铜,
外径12.2厘米。正面中心外凸,大部分较光滑,背面有牡丹缠枝图案及带孔的铜纽。经省文物
专家鉴定属金代生活用品,国家3级文物。
十三 鎏金铜佛
1969年备战期间,鎏金铜佛由省博物馆下拨到县,暂存文化馆。1986年,移藏博物馆。
鎏金铜佛为观世音菩萨形像,盘腿端坐在莲花须弥座之上,左臂弯曲,掌心向上,置于腹
前;右手抚膝,面目安祥,仪态端庄。座正中楷体刻款 “大明宣德年施”6个字。佛像高27.5
厘米,底座宽17.27厘米,正面从头到脚有 84处镶嵌饰物的“托”。经省文物专家鉴定小组考
证,鎏金铜佛为国家1级文物。
十四 铜 币
1993年6月,白音诺勒乡西龙坑村渔民荣新等拨鱼箔时发现。240余斤铜币悉数上交国家,
现藏县博物馆。市文管局奖励荣新等现金1500元,并在古铜币发现处竖纪念碑1座。
古铜币中共含有 9个封建王朝的41种铜币。有汉半两;隋五铢;唐开元通宝、乾元通宝;
五代唐国通宝、汉通元宝、周通元宝和十国的前蜀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有北宋宋
通元宝、太平通宝、善化元宝、至道元宝、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祥符通宝、天禧
通宝、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至和元宝、嘉佑通宝、治平元宝、治平通
宝、熙宁元宝、元丰通宝、元佑通宝;辽太平通宝、重熙通宝、重熙重宝、清宁通宝、咸雍元
宝、太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天庆元宝系辽天祚帝耶律延禧铸造发行的货币,所以这些古铜币系辽末遗存。
附:荣新
荣新 西龙坑渔民,40余岁,黑红脸庞。1993年6月,在湖中拨鱼箔时发现古代铜币240斤,
全部捐献给国家。有人问他:“你想没想过将铜钱全留下或留下一部分,卖给文物贩子赚大钱?”
他只是憨厚地笑笑说:“那是国家的东西,应该全部交给国家”。文物贩子经常出没于白音诺
勒乡一带,每枚铜币购价5元,仅此计算,240斤铜币可售10余万元。如挑精品、孤品到北京古
董市场出售,价值不可估量。2003年时环顾荣新之家,仅有土房两间、黑白电视机 1台、羊两
三只而已。
文物发现翌年,市文物局在发现地竖记念碑1座,荣新有时抚碑徘徊,不知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