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
第二节 广播
一 设 备
1985年,全县有扩音机72台,总功率1.1万瓦。其中县广播站 3台,总功率3千瓦。广播喇
叭1.1万只,其中高音喇叭139只。小片广播网64个,全频道接收天线 10个。广播专用线路927
公里,有线广播入户率 99%。1986年 7月 22日,调频广播电台落成, 台址位于泰康镇内东经
124°26′00″’,北纬46°51′20″,海拨高度 151米。电台频率99.4兆赫,(后经规划频率
改为91.9兆赫),发射功率1千瓦。采用4层蝙蝠翼型发射天线。拉线塔边宽1米,高82.5米,覆
盖半径100公里,可基本覆盖全县乡、镇。实现广播信号传输由有线向无线的转换。
建台初期,发射系统与布控系统均用旧式电子管发射机和收音机,广播节目制作用普通录
音机和话筒录制和采访。后期购入国家广电部定型产品L221型录音机3台,Ewy1250型特性测试
仪各1台。从而提高节目制作及播出质量,改善音响效果。同年,建成 1个乡级广播站、8个村
级广播室。1987年11月6日,省广播电视厅批准县广播站(呼号:杜尔伯特广播站)改 为县人民
广播电台(呼号:杜尔伯特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电视中心楼落成,三层面积为1500平方米。
购入两台模拟摄像机和1套V09850、V09800编辑机。1988年 6月,将原机房扩建为224平方米的
两层广播电视发射机房。1990年,又在机房一侧建一间80平方米发射机房。1991年,在巩固小
喇叭入户率的基础上,重点抓通播率、音响率。各乡、镇通播率100%。新建村广播室 8个,有
广播室的村占全县村总数的90%,形成以县台为中心的小片广播覆盖网。1992年,采用 17频道
接收大庆台信号,调制后将信号送入发射机发射取得成功。1993年5月,建一座高112米的轻型
自立铁塔,接收广播微波信号和传输广播信号,从而解决接收信号不清晰及与市微波联网广播
信号双向传输的问题。1996年,购入1台意大利产20瓦调频发射机。1999年8月29日,大庆至本
县广播光缆铺设第一期工程(郊外地埋、城内干路引入)工程竣工。2000年,在省厅帮助下购入
1台功率 1千瓦、型号GMFEIF13A的全固态立体声调频发射机取代原发射机。对城网电缆主干线
路进行改造,采用光缆传输信号,设12个光节点,末端仍采用电缆传输。光缆总长度15公里。
2001年,通过招商引资,在原址建成六层 2 700平方米楼。1~2层1100平方米为开发商所有,
3~6层1600平方米为广电中心。内设大演播厅、小演播厅、广播录音室、资料室各 1处。购入
Betacam数字编辑机2套,Betacam编辑设备 1套,数码摄像机6台。大庆至本县光缆铺设全部竣
工,传输省、市广播信号。2002年,在原址重建一幢面积为400平方米的两层发射机房。
二 采编播
1985年,日自办节目180分钟,其中蒙古语节目75分钟。全年播出稿件1 990份,其中通讯
员稿件1 700份,记者采访140份,其它150份。上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242份,其中省电台采用
23份,市电台采用99份,中央报刊采用11份,省报刊采用27份,市报刊采用82份。1986年 7月
22日,县调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每天播音3次,播音时间为7.2小时。除转播中央、省、市新
闻和其它节目外,还自办节目 2小时50分。第一套汉语广播有《今日新闻》、《信息窗口》、
《杜尔伯特各地》等。第二套蒙古语节目45分钟,有《草原歌声》、《蒙古语新闻》等。由开
播至9月6日,电台举办《可爱的家乡》、《草原丹心谱》、《杜尔伯特在前进》三个专题节目。
共收到社会各界稿件85篇计15万字。蒙古语广播以自采自编稿件为主,突出民族特色,努力反
映蒙古族生活,增大信息量,扩大报道视野。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部供稿7篇,录用3篇。
文艺节目以自办为主,民族特色为主。少儿节目由少年广播合唱团自办,适当增加小播音员与
播音时间,缩短广播同小听众之间的距离。为上级新闻单位供稿 260余篇。在市广播电视系统
好新闻评比中一组稿获一等奖,两个节目获二等奖。配合县委中心工作对乡村级整党及我县的
两个文明建设播出“老山前线英模报告团录音”、“泰来县平洋镇永发村党支部书记刘占山讲
话录音”、“东北烈士纪念馆烈士事迹报告小分队报告录音”、“曲啸、马胜利同志报告录音”、
“三十周年县庆盛况的录音” 120余次。电台为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牵线拱桥,开办《信息窗
口》、《广告业务》等服务性节目。1989年9月25日,电台获市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2月,
参加市新闻学会、广播电视系统优秀广播稿评选,获一等奖两篇、二等奖两篇。其中一篇获省
优秀广播新闻三等奖。1990年5月20日,广播电台在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期间录制 30分钟人口普
查文艺录音带,在全县11个广播站播放。歌曲“人口普查员之歌”被市电台采用,获市级优秀
行业歌曲三等奖。1991年,举办“先锋杯”广播征文活动,征得稿件105篇,电台播发 48篇。
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佳作30篇,优秀组织奖两个。 7月,首次参加第五
届全国蒙古语广播优秀节目评比。参评的三篇稿件中一篇获二等奖、二篇获三等奖。获奖总数
居全国第二。与会专家一致称赞:“县级小台稿件质量这么高,了不起”。电台切实做到不迟
播、不误播,全年无技术事故、责任事故,实现安全播出 2 700小时。1992年,电台新闻节目
开辟《各级书记谈小康》专题节目,采用蒙汉两种语言播音,起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作用。
12月1日,成功转播大庆广播电台节目,并与市台联合举办“团结奋斗共繁荣”文娱晚会。1993
年,在《各级书记谈小康》的基础上又播出《局长访谈录》,共播出35期,其中《各级书记谈
小康》20期、《局长访谈录》15期。1994年,电台在专题节目中举办民族区域自治法讲座,在
青少年教育节目中播出有关青少年正反两方面典型报道,并配发编后话。全国第八届蒙古语优
秀广播节目(稿件)评比中,选送的三篇稿有两篇获二、三等奖。1995年,电台配合弘扬“大庆
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播发先进典型通讯 50余篇。9月,电台抓住“世妇会”
在北京召开的时机,利用两周时间在新闻节目中开辟“迎接世妇会”专题节目,向全县广大妇
女介绍“世妇会”的知识,同时宣传我县妇女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半边天”作用。电台向
上发稿237篇,其中国家级3篇,省级29篇,市级205篇,向上发稿在4县中名列前茅。改革节目
设置,撤销《为听众服务》、《科学知识》、《法制园地》 3个专题节目,设置以主持人形式
出现的综合板块节目《草原广角》。其中含《信息之窗》、《各界人士访谈》等20多个小栏目,
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共播出40期,报道人物、事件达112人(件)次。1997年6月,
按照县委、 县政府要求,及时将宣传报道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全县经济工作上来。 “三八”、
“五四”、“六一”期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特别“五四”期间与团县委合作,在电台播发10
集系列报道《青年风采》。1998年6月,广播电台参加嫩江抗洪宣传。8月 4日,新闻记者连续
80天冲在抗洪抢险最前线采访报道,圆满完成抗洪抢险的宣传、报道任务。2000年,围绕县委、
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对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重大活动、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及
时报道。共发稿800余篇,其中自采稿百余篇,对上发稿 40篇。加强舆论监督作用,跟踪报道
“鱼市卫生令人甚忧”、“烈士陵园脏、乱、差”等。2001年,电台发稿 830余件。在敖古拉
堵西北风口会战中,首次开办战地广播站,以直播方式进行广播。2002年,结合全县开展“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开辟《实践三个代表,做好本职工作》专栏;抓住省十运会
在我县召开的有利契机开辟《十运战报》专栏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还邀请省、市电台对我县
生态建设、城镇建设等进行专题报到, 为本县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003年,开设
“防非典保健康”专栏,对全县人民万众一心抗击“非典”情况进行全方位、广角度跟踪报道。
新闻记者奔赴抗击“非典”第一线进行采访,共播发稿件近百篇,为全面抗击“非典”营造良
好的舆论氛围。结合“两风”建设,开辟《两风巡礼》专栏,详细报道本县的“两风”建设情
况。配合全省整治城乡环境统一行动,对“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城乡环境大整治情况全
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