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防疫

第三节 防疫




  一 卫生防疫站

  1986年,全站职工44人,其中站长1人,副站长2人。1996年,站内设有食品科、劳动卫生
科、检验科、地方病科、环境科、放射卫生科、学校卫生科。2000年 5月,防疫站搬迁,由体
育场西侧搬迁到一道街中段东侧。

  2003年,全站职工58人,其中站长1人,副站长2人。内设地方病防治科、劳动放射科、接
种科、防疫科、财务科,下设结核病防治所、食品卫生监督检验站。

  二 传染病防治

  1986年,全县范围内流行疫病有百日咳、猩红热、结核、布鲁氏杆菌病、破伤风等 5种,
报告病例128,发病率57.74/10万。1990年,法定传染病总发病 7种135例,发病率75.59/10万;
其中流脑2例,发病率0.99/10万;百日咳6例,发病率 2.61/10万;痢疾30例,发病率13.3/10
万;伤寒4例,发病率1.74/10万;淋病1例,发病率0.43/10万;肝炎92例,发病率39.97/10万。
肝炎防治重点抓监督监测和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实现一人一针一管,医疗器械一用一消毒。对
95名活动性结核病人进行登记管理,免收其中确有生活困难的人的治疗费。对全县2343名新生
儿进行卡介苗接种,接种率94.2%,对6 875名小学1~6年级学生复种,复种率 97%。本年度计
划免疫应接种儿童数为13 274人,实际接种12 332人,四苗接种率为 87.5%。1992年,通过世
界卫生组织四苗接种覆盖率达85%的评审验收。1998年,腰新乡后心抗洪期间发生3例伤寒病。
防疫站人员深入疫区挨门逐户清查,发现70人有发热、腹泻症状。经过70多天防治,疫情得以
控制,3名患者痊愈。同年,实行网上直报疫情微机化管理。大灾之后的 1999年,县政府制定
《全县防疫灭病工作实施方案》,划拨 245万专项资金,召开专门会议,层层落实责任状。印
发灾后防疫传单2.3万张,卫生知识手册1万余册。卫生局派出11支防疫灭病小分队,在灾区死
看死守。3个督导检查组常年巡回灾区,不留死角。全年发生菌痢32例,乙肝 72例,甲肝43例,
未分型肝炎2例,都得到有效治疗。2000年,实行《卡介苗接种监测情况通报》制度。

  2003年,实施计划免疫“5595”工程,即用 5年时间、5种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苗、
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的接种率达95%以上。乙肝疫苗正式纳入计划免疫。重
点对全县中小学生接种乙肝疫苗,同时接种腮腺炎疫苗。推进抗痨“597”计划,即利用5年时
间,采取9项措施,完成 7个目标。深入11个乡镇和部分村屯进行全面普查,发现结核病人300
例,给于免费治疗,免除医药费达20多万元,病患治愈率达 98%。为充分发挥乡镇防痨网络作
用,培训乡镇防痨人员70人。

  三 预防“非典”

  2003年初,广东等省相继发现非典型肺炎疫情。4月 17日,县政府召开全县卫生工作会议,
传达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部署防治“非典”工作。之后,工作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保证防“非典“工作的高效运行。4月 30日,随着“非典”疫情的日
趋严峻,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成立防治非典指挥部,由县长任总指挥,从县委宣传部、卫生
局等15个部门调集 35名人员到指挥部工作,配备电话7部,集中办公。内设宣传综合组、防控
组、救治组、技术组,社会稳定组、监督组和后勤保障组。5月2日,各乡镇相继成立指挥部,
本着守土有责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本地户籍管理涉及到的农、林、牧、渔场的防治“非典”工
作。县五大班子领导分别包乡镇,并组织干部驻乡镇督查指导。指挥部制定《杜尔伯特蒙古族
自治县防“非典”工作方案》,一天一汇报,一天一小结,一天一部署。防“非典”期间,县
委召开3次常委会,县政府召开2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防“非典”工作。相继制定下发19个文
件,4个命令,7项制度。保全县上下联动,部门齐动。

  二是坚持舆论先行,扩大宣传教育引起群众重视。在火车站、客运站、宾馆、商场、村屯
等人流集中场所张贴省、市政府通告 1.5万份,向群众发放《防治手册》、《预防和消毒知识》
等资料22万份。开展预防非典宣传一条街和广场文化周活动3次,将100套防非典科普广播小品
CD碟发放到全县79个行政村和县城 4个社区。印发《致全县人民一封信》、《致全县广大团员
青年一封信》、《致全县社会各界妇女一封信》共 8 000份。 全县设立防非典知识咨询台(点)
387个,从事咨询服务人员495人,累计接待群众咨询 4.8万人次。县指挥部创办《工作快报》,
共编发22期。县电视台开设“防非典,保健康”专栏,播出稿件144篇,命令5个,各类通知、
通告20个。先后举办防非典知识培训班28期,培训县乡医务人员500人,服务行业人员2 606人。
巡回培训乡村干部1 180人。编印《致广东 杜尔伯特人的一封信》5 000份,劝阻他们安心工
作不要盲目返乡。白音诺勒等乡镇设置“亲情热线”电话,劝在外家人暂不返乡。对外地特别
是疫区归来人员,家乡人都伸出热情之手给于温暖,返乡人员也主动配合,需留观的留观,需
隔离的隔离,变“要我隔离”为“我要隔离”。全县从外地疫区回来人员 4 336人,全部接受
隔离。

  三是重点突出,完善设施,构筑坚固的防护体系。从地理位置上看,滨州铁路线穿越本县,
通往北京、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地旅客列车都途经本县;外出务工人员 2万余人,大部在疫
区广东、北京、内蒙古;本县招商引资企业规模大,多来自内蒙古、河北,人员来往频繁;近
年来畜牧业发展很快,大数量乳牛等牲畜都是从内蒙古、吉林、辽宁购进,存在着携“非典”
入境的潜在危机。4月 19日,先后在火车站、客运站、县城南让杜路口、县城东林肇路口、特
勒齐杜路口、腰新林肇路口及巴彦查干、江湾乡渡口设立17个留验站,形成公路、铁路、水路
三道病毒“防火墙“。配备卫生、公安、交通、畜牧人员196人,购置6台红外线体温监测仪。
6月12日,开始在村屯路口设立检查站,检查过往村屯人员。消毒过往车辆每天500台(次),检
查入境人员1 100人次。截止7月2日,全县共登记检查来(回)县人员 62 165人,其中返乡人员
18 997人,外来人员43 174人,登记、检查、消毒过往车辆39 104台,检疫入境牲畜 1 298头。
泰康镇对社区实行“一单三保”制,即 1份责任单,被监控对象要自保、家属要担保、街道委
主任要监保。镇内回归人员 587人,百分之百签订责任单。各单位实行“双包”,单位包职工,
职工包家属,层层签订责任状。在农村实行“10户联防”制,各户每日轮流坐庄,挂牌值班并
做好交接记录。全县乡镇每日派出专车到泰康火车站和县城南让杜路口接站,把疫区来人接回
本地留观隔离。县建设局对全县15个建筑工地,1530名民工实施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施工人
员出入,实行登记和体温报告制度。

  四是投入资金物质,提供可靠保障。县政府先后投入 200多万元,进行三大硬件建设,即
定点医院、发热门诊留观站和隔离宾馆建设。投资50万元,对原扶贫福利化工厂闲置的办公楼
和招待所进行改建和修缮做为定点医院,总改建面积3 300平方米;投资 60万元,购买泰康镇
敬老院,作为发热门诊留观站;改造连环湖旅行社“猎人营地”作为隔离宾馆。投资 126万元
购置 2台防疫专用车、2台X光机、3台床边监护仪、3台同步呼吸机、2台电动吸痰器、2台全自
动制氧机、 3台空气消毒机和过氧乙酸、碘伏等药品以及隔离服、防护眼镜、口罩、手套等。
下拨资金22万元用于乡镇防“非典”工作。另外,伊利乳业捐赠10万元,三泰药业捐赠 3万元
药品。截至7月18日全县累计投入防“非典”资金338万元,其中购置药品23.3万元,防护物品
投入29.6万元,设备投入225.3万元。

  五是集中治理整顿,确保特殊时期的社会稳定。“非典”疫情发生之初,曾出现个别商贩
非法经营、倒买倒卖、制假售假、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对此工商局派出 3个小分
队深入城乡对市场经营秩序进行清理整顿;物价管理所分成 5个小组深入城乡检查市场平抑物
价;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市场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共查处哄抬食盐、药品、医疗器械价格的
违法户58家,取缔3家违法经营户,吊销1家营业执照,取缔 1家黑熟食加工点,查扣违法经营
中草药材、消毒器械、口罩等商品价值1200余元,销毁假冒过氧乙酸14瓶。

  六是整治城乡卫生、巩固防“非典”成果。5月8日,开展卫生整治突击活动,出动机关事
业单位职工2100人,社区居民2 000人,学生3 500人,清洁车65台,运出垃圾600多立方米。6
月末,利用9天时间在城乡开展规模更大的卫生整治会战活动周活动。全县共出动8 500人,车
辆485台,清运垃圾50万立方米。

  四 地方病防治

  1989年,甲状腺肿病得到有效控制。1990年,对3个地甲病观察点的中小学生1 500人进行
检查,甲状腺肿大率在2%以下。对县粮库的食用商品盐及9村180户食用盐进行监测,含碘量均
达1/5万。在大骨节病区投服亚硒酸纳5万片,以保证 3~16岁儿童不发生大骨节病。并对齐家
分场小学7~16岁儿童拍手片40名,阳性率3%,大骨节病趋于稳定。落实防氟病改水井6眼,对
2个氟病区的两眼改水井进行丰、枯水期水氟含量观察。1994年,0~14周岁儿童普遍服用碘油
丸,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加倍口服碘油丸,每年两次。1999年,8~10岁儿童甲状肿大控制在4.91%
以下,大骨节、克山病无新病例。2000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审评验收,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的
标准。

  2002年 3月,在烟筒屯、白音诺勒乡、石人沟、连环湖渔场、腰新乡进行肝吸虫病抽查,
共抽查重点怀疑人1 500人,感染率34.6%。

  2003年,对全县氟中毒病情普查。虽然通过改水病情得到基本控制,但仍有新病例发生,
经检测水含氟量最高可达每公斤 2.2毫克。同年,在全县砷中毒筛选中,烟筒屯镇被定为砷中
毒病区。

  五 性病防治

  1988年,发现性病 1例,此是本县自1956年性病被扑灭后的首例。1991~1994年期间,发
现性病 3例。1995年,舞厅、洗头房等增多,许多娱乐场所甚至旅店都存在淫、嫖现象,造成
性病发病率剧升。到1998年,发现性病26例,发病率为14.67/10万,其中梅毒 1例。由于性病
属“难言之隐”,有些人患病不去正规医院就治,而是私自服药或求游医等医疗,很难统计。
应该说实际病例和发病率都高于以上数字。2000年,在全市扫黄打非行动中取缔洗头房,规范
舞厅等娱乐场所营业范围和性质,性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02年,发现梅毒 3例。2003年,
发现性病12例,其中梅毒1例,尖锐湿疣1例。

  六 职业病防治

  1990年,防疫站开展经常性的劳动卫生监督,对 9个单位实施粉尘监测,对新建企业实施
预防性监督,对医用X光机实施防护监测。经监测,X光机防护合格率为 88.9%。1996年,贯彻
国家《劳动卫生管理条例》,督促企业搞好技术改造,更新和增加降尘设备,减少对工人健康
的危害。2000年,对全县所有接触有害有毒的工业企业实施监督监测。对全县17家新建、改建、
扩建工程进行“三同时”审查,对全县 410名农村驾驶员进行健康体检。“三同时”:劳动保
护项目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竣工验收。2002年,对全县正在生产的 5家工业企业
建立健全劳动卫生档案。企业总人数666人,接触粉尘人数60人,接触有毒工人 28人,接触高
温人数65人。完成全县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和高、中考生体检的 X线诊断工作。2003年,按照国
家《职业病防治法》要求,对有职业病危害的3家工业企业进行劳动卫生监督。这3家企业共有
职工295人,其中接触粉尘工人10人,从事苯作业工人17人,从事高温作业工人 65人。粉尘作
业场所浓度为8.25mg/M3和3.25mg/M3,不超过国家标准。从事苯作业人员通过健康检查,未发
现有异常改变。全县4家医疗单位使用X光机7台,从业人员 11人,由市监督部门进行防护监测,
全部符合国家要求。

  七 食品卫生

  1988年,全县共有各类食品经营行业493家,从业人员1 914人。其中餐饮业40家,销售业
302家(各类摊床88家),食品加工业51家。农村经营户占33.6%,从业人员占20.27%。防疫站按
照《食品卫生法》对以上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共培训1840人次,培训率达96.13%。1989
年,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共查处400人次,罚款近千元,销毁变质有害食品2 500公斤。
地产品监测合格率91%,从业人员体检率93%。食品卫生检查员和监督员培训率分别为98%和95%,
食品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率达 95%,食品从业人员培训率县城与乡(镇)分别为95%和75%,摊床
为50%。各类食堂许可证发放率为100%,外进食品索证率为85%,食品企业建档建卡率达100%。
1990年,审验新开业的食品业户78家,复验原食品业户 325家。凡未达到《食品卫生法》规定
标准的,限期整改。有124家饭店改造达标,1个冷饮厂、2个饮料厂、13家肉制品加工厂、1家
香肠厂经改造后达标。1996年,开始对城镇自来水丰枯期检测和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同年,
贯彻《学校卫生管理条例》,在各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提高中、小学生的防病意识和
公共卫生知识并建立学生档案。1998年,洪灾之后,为确保灾民身体健康,防疫站人员深入灾
区进行饮水消毒工作,并对灾区公共卫生和食品卫生监督监测,销毁处理不合格食品 1 450袋,
饮料528瓶。2000年,发放卫生许可证范围向其它行业领域扩展。其中旅店业 28家,文化娱乐
场所16家,公共浴池16家,理发美容店88家,展览馆3家,商店17家,公共交通候车室3家。从
业人员350人,检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6人,全部调离。并开始对农村饮用水进行监测,设16个
监测点。2003年,卫生食品监督科设5个业务室,每室设主任1人,共有监督员15人。贯彻国家
《食品卫生法》及省《食品卫生管理条例》,深入乡镇40个“爱心”餐点进行食品检查指导。
加大海鲜品、豆制品、烧烤制品市场清理整顿工作,责令整改企业17家,取缔食品加工点 8个,
销毁不合格食品3 239公斤,价值12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