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1989年,农村有17.75万人饮用卫生改良水,其中2.4万人饮用自来水。居室鼠密度控制在
3%。1990年,开展以治脏为重点的爱国卫生突击活动。根据不同季节发出10个文件,进行 4次
卫生大检查。清除垃圾1.15万吨,新建、维修公厕18处,植树3 685株,栽种花草8 000平方米,
城镇绿化覆盖面积达10.5%。对农田,草原居民投放灭鼠药19.8吨,全县鼠密度由3.15%下降到
1.7%。1991年,利用“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等纪念日,开展卫生宣传和检查活动,
城镇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承包到车,共清除垃圾1.2万立方米。

  1999年,省、市投资58万元,县投资84.6万元,乡、镇投资24.3万元,为洪涝灾区购置潜
水泵8台,压力罐5套,管材30吨,手压机井头400个,单项泵 250个;钻深水井2眼及饮水井42
眼,建自来水站2处,修复自来水站8处,钻手压机井150眼,维修手压机井340眼,建井房 4间,
铺设输送管道1.7万延长米,有15村3.8万人受益。同时购置消毒剂46箱,重点对水淹房屋和水
源进行消毒,共消毒房屋2 300间,水源 8 761处。春秋两季爱国卫生活动月中,共出动8 275
人,清运垃圾5 368吨,疏通沟渠6 826延长米,维修道路2.8万延长米,维修公厕30处。

  2003年,启动爱国卫生“10610”工程,在全县范围内掀起10进社区、6进单位、10进村屯
爱国卫生运动。10进社区是组织制度、环境管理、户内管理、除害工作、创建工作、宣传工作、
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单位管理、卫生检查进社区; 6进单位是组织管理、环境治理、食品管
理、除害工作、卫生宣传、健康教育进单位;10进村屯是组织制度、环境治理、卫生家庭、食
品管理、改水工作、改厕工作,除害工作、卫生宣传、健康教育、检查评比进村屯。县城开展
“10进社区”为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落实窗口单位门前“四包”责任制,强化环卫设施管理,
注重加强对居民区和居民室内外卫生日常管理,以市容城貌、背街小巷、集贸市场、城乡结合
部、铁路与公路沿线两侧、居民区为重点,狠抓垃圾清运,消灭卫生死角。农村开展以“10进
村屯”为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一是加强日常管理,各乡镇村屯都健全垃圾日产日清或定时清
运制度。清除村屯“三堆一垛”即垃圾堆、粪堆、柴草堆、楷杆垛。二是突出重点,综合整治,
狠抓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所在地路段及养畜村屯清扫保洁工作,做到粪草出屯,统一堆放,达到
“四净、五无”标准。三是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全县共投资 110万元,在饮水条件较差村屯
打人畜饮水井11眼。各乡镇相继出台改水改厕优惠政策,设置垃圾箱,建造公共厕所,整修排
水沟渠等。同时,还以提高农村住房砖瓦率、自来水入户率、道路铺装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
建设步伐。当年,农村砖瓦化住房正在施工的有600多户,自来水入户1 100多户,建厕所1 500
多座,完成乡村道路铺装40多公里,植行道树 6 000多株。突出以人为本,落实责任,做到门
前“两包”。一些重点村还开展“红领巾一条街”、“青年志愿者街”活动。聘请老党员、离
退休人员、学生担当义务监督员,严格村镇管理。并开展以除四害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作,投
资12万元,购买除四害药物。清除主要街道两旁落地牌匾180余块,清理沿路私设摊点100多个,
查处乱倒乱弃违规行为12起。以点带面,典型推动。主要典型有获联合国“迪拜改善人居环境
良好范例”的巴彦查干乡永珍王府新村,房屋砖瓦化率达100%的克尔台乡小康村、环境卫生管
理规范化的泰康镇小八盘牧业村。7月1日,开展“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与“10610”
工程合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