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婚姻生育

第三节 婚姻生育




  一 婚 姻

  择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青年人择偶选择范围较窄,本屯、邻屯、本县、
邻县,并有亲上加亲者。选择标准为“根本人家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好、负担少、人“不缺
心眼儿”等。男要求女“会过日子”,会缝衣服、做饭菜之类家务活;女要求男“老实厚道”,
能干活,如果是国家干部或工人更好。随着一部分人通过各种渠道先富起来,国营、集体企业
相继破产,生活社会化程度增强之后,择偶观念也随之变化。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去
广东、浙江、江苏一带打工或经商的年青人多与当地人或其他省、区打工妹、打工仔结合,择
偶范围扩大,而且往往是“一见钟情”,很少考虑对方家庭情况。男要求女主要是“上得厅堂”,
而“下得厨房”次之,长相要俊,气质要高,能应付社交场面,“拿得出手”,认为只会做饭
菜、缝衣服是俗气。女要求男主要是长相帅气,聪明,能赚钱,有社交能力,认为老实厚道是
“傻气”。当然,县城与农村择偶标准也不尽相同,偏僻农村仍然恪守老观念。

  婚礼仪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县城结婚借用公车或租大客车迎亲,携照相机拍照,农
村动用小型胶轮拖拉机披红挂彩迎亲已很讲排场了。新娘给婆婆戴花,婆婆赏钱最多为“百里
挑一”,即 101元钱。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县城迎亲基本是轿车,其中私人轿车占很大
比例,携摄像机摄像,也有雇婚庆公司主持婚礼、提供歌吹、装饰彩车服务的。农村借用或租
用轿车、客车迎亲。婆婆赏钱一般为“千里挑一”,即是1 001元。

  新婚家俱、嫁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新婚家具和嫁妆主要有缝纫机、洗衣机、黑白电
视机、收录机、自行车、简单床铺、新衣被等。九十年代末,新婚家具主要有洗衣机、电冰箱、
彩色电视机、影碟机、音响、无线电话、席梦思床等。新娘除新衣被外,还要求有“三金”,
即金戒指、金耳坠、金项链。

  性爱观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婚前同居现象虽然存在,但很隐蔽,婚外恋现象也处于
隐蔽状态。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中期,婚前同居已很普遍且公开化,甚至有只同居
不办理结婚手续。“包二奶”、“养情人”极个别现象也已出现。离婚随意性强,单亲家庭和
再婚现象增多。

  二 生 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意识使许多人争生育指标或不择手段
“买”生育指标。无指标生育、超指标生育被处罚现象屡见不鲜。九十年代中期,计划生育国
策深入人心,以及工人下岗失去经济收入,农民因奶牛业下滑而收入下降,相反抚育子女费用
上升,尤其是学费负担沉重,人们从经济承担能力角度考虑少生育或晚生育。再者社会劳动保
险体系的建立健全也使人们免除养老的后顾之忧。其次是青年人为集中精力干事业或为有充足
时间搞社交、享乐,也有的女性为维持身材等尽量晚生或不生。1996年,已有村屯人口增长呈
负值。二十一世纪初,不仅不再争、“买”生育指标,甚者给生育指标也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