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 人物一 人物传记吴俊兴 吴俊兴,藏名:色楞,蒙古族,祖居吐默特左旗(现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光绪二十
二年(1896年)十月出生于扎赉特旗泰来气乌达根召屯(现黑龙江省泰来县泰来镇街基村)的一个
蒙医世家,其父蒙、藏医学兼通。
吴俊兴自幼聪颖灵慧,勤奋好学。8岁 (1904年)起按照蒙古族父授子承的教学方式学习蒙
文、藏文。1907年至 1912年,除学习蒙文、藏文外,在家和父亲学习藏医。同时,拜汉医(即
中医)杨金东为师学习汉文及汉医学。1913年至 1915年,在泰来县东明嘎屯和父亲专门学习藏
医学、蒙医学。1916年至1920年,在父亲的指导下,除继续深造藏、蒙医学外,开始适当承担
家里的“庄稼活”,与长工同吃同劳动。1921年至1922年,在泰来县乌朱勒屯继续学医。为提
高医术造诣,他以自修的形式反复通读蒙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这时,他已藏、蒙、汉三
医兼通,有一定的技术功底,为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923年至1942年初近20年,他大多数
时间在泰来县内行医,“时令症”多发季节也到邻近的外地行医。
1940年冬,伤寒病在杜尔伯特旗流行很广,仅胡吉吐莫屯就死亡90余人,占全屯人口三分
之一。家居泰来县的吴俊兴得知后,为救助杜尔伯特旗的农牧民,特地来到胡吉吐莫屯防病治
病。很多患者经他诊治立见奇效。他医道高明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杜尔伯特草原,每天
就医者很多。当时交通不便,病人坐马车一天最快走近百里。冬天寒风刺骨,特别是一些贫穷
农牧民病而无钱医治,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于是主动深入到边远地区、偏僻村屯,使更多的
病人得到及时救治。他不分贫贱富贵,一视同仁,甚至对贫穷农牧民常解囊相助,或施舍药物,
力挽垂危。如遇重病就在病人家多住几天连续观察治疗,直至病人转危为安。
他曾说:“给穷人治病向富人要钱”。他以高明的医道、悉心的诊治、热诚的态度、周到
的服务博得广大农牧民的信任与爱戴。这期间还协助父亲教授学医人员7人。
伪满康德 9年(1942),由泰来县江桥区胡勒吐村佟喜窝棚屯迁居杜尔伯特旗东吐莫保太平
郎吐甲,从此他开始在杜尔伯特旗行医。1946年,他收包国良为“开门弟子”。
1947年春,天花、麻疹在杜尔伯特旗广泛流行,仅他拉哈死于天花病的儿童达 120余人,
死于麻疹病的儿童30余人。面对猖獗肆虐的病魔吴俊兴心急如焚,虽已年过半百,但仍不辞辛
劳骑马往返于他拉哈、胡吉吐莫之间,主动配合旗政府积极进行防病治病,终于控制疫情,受
到旗政府和广大农牧民的一致赞扬。10月,他积极响应旗政府关于政府投资蒙医入股成立蒙医
诊所的号召,将分散行医的另外 5名蒙医组织起来,在太平郎吐屯成立杜尔伯特旗第一个蒙医
诊所,吴俊兴任所长。年底他又自筹资金在区政府所在地东吐莫屯买三间草房,将诊所迁到东
吐莫屯。11月,土地改革运动中,吴俊兴主动贡献 30头牛、5匹马。当时,农民协会为保证他
行医方便和生活,给他返回两匹骑马和5头奶牛。
1949年招收首批蒙医学员15人。自1938年至1976年38年间,他共培养 5批49名徒弟。特别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种种非难,教学工作受到极大影响,但他坚信:为发展民族医
疗事业积极培养后继人才是绝不会错的,所以他坚持带徒。为减少麻烦,不因自己给徒弟带来
牵连,经常采取“地下”方式教学。他正直无私的人格、严谨负责的精神、热情善良的态度,
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徒弟。在医学知识未达一定程度、医疗技术未达独立行医标准不准出徒的
严格要求下,19名“关门弟子”从1964年拜师到1976年才陆续全部出徒,历时12年。他的徒弟
除在本县工作外,还有一部分在内蒙、北京等地工作,大部分成为学科带头人或医疗骨干,有
的成为县级医院的领导。省蒙医学术委员会首任和第二任主任委员都是他的徒弟。
1952年,蒙医诊所迁到胡吉吐莫屯。1956年扩建为蒙医联合诊所,人员增到 9人,吴俊兴
任所长。1958年初,蒙医联合诊所分别在布拉和、大排排、保尔浩特建立 3处蒙医卫生站,每
站配备蒙医2-3人。1959年8月,蒙医联合诊所与东吐莫公社卫生所合并,成立东吐莫公社卫生
院,县委会决定任命吴俊兴为东吐莫公社卫生院副院长。同时,吴俊兴转为国家正式工作人员,
无试用期。1968年,东吐莫公社卫生院与县第二人民医院(原胡吉吐莫人民医院)合并,改名为
胡吉吐莫地区医院,吴俊兴任蒙医科主任。1981年,医院又改名蒙古族医院。在民族医疗机构
一系列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始终饱含着吴俊兴的心血与汗水,就连县中医院也因他徒弟的调入
而更名为县中蒙医医院。
1968年 5月,肃 “二月逆流”,吴俊兴被诬以 “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受到
“造反派”的批判和强行监督劳动。1974年 8月,“造反派”以他年龄大为由令其办理退休。
1978年12月,县人事监察科根据中发(1978)56号文件第一条规定,提出《关于对吴俊兴同志复
职的请示报告》。12月20日,嫩江地区人事局批复“同意复职”。1979年 1月17日,省人事局
下达 “关于吴俊兴同志复职的批复,同意吴俊兴同志复职”,工资仍执行原卫生七级(五类地
区151.00元)。1979年2月20日,为吴俊兴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及一切职务。他根据年龄和身体
实际情况,向卫生科提出退休申请。1979年5月15日,县人事监察科批准吴俊兴退休。
自幼从医的他,酷爱自己的事业。虽然“文化大革命”受挫,但也没有放弃对藏、蒙、中
医的钻研。在年逾七旬时,仍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临床工作中,带领徒弟研习蒙医医理,提高
蒙医医术,搜集蒙医验方,撰写蒙医论文,研制蒙医药物。亲自撰写《对神经衰弱的蒙医诊断
治疗》、《砂力冲阿治疗急性肾炎》等12篇论文,其中 8篇入选省首届蒙医学术交流会,并在
会上交流研讨。他长于胃、肝、胆、肾、妇科、伤寒等疾病的治疗,研制的蒙药“砂力冲阿”
对肾病有特效。根据他多年临床经验和对蒙医理论的探讨,吴俊兴的徒弟于海亭和蒙医吴红杰
整理编辑《名老蒙医吴俊兴经验汇集》八章、《名老蒙医吴俊兴临床精华汇编》五章。
1985年 5月,省蒙医学术委员会在县蒙古族医院成立,吴俊兴任名誉主席。在他的指导下,
本县蒙医在1987年前撰写蒙医论文40余篇并在省级学会上交流,其中13篇评为省级优秀论文。
他为杜尔伯特乃至省的蒙医科学技术研究奠定深厚基础,是蒙古民族出色的“赛音额木琪”(好
医生)。
1986年 5月,吴俊兴捐献14件具有蒙古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意义的文物,现均存于县博物
馆。
吴俊兴为县卫生、科技、文化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深受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关怀及人民
的拥戴。1951年,他作为全国少数民族观礼团的一员赴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等接见并合影留念。1954年~1963年期间,曾历任杜尔伯特旗、县人民代表、人民委员
会委员、省人民代表。1963~1965年,任县政协第一、第二届副主席。1980年10月,任县政协
第三届常委。
1988年6月4日,吴俊兴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2岁。从此,一代名医长眠在他行
医足迹踏遍的杜尔伯特草原。
吴俊兴——杜尔伯特草原的雄鹰,蒙古民族的骄傲。他的逝世不仅是本县民族医疗事业的
一大损失,也是黑龙江省蒙古族医疗事业的一大损失。人民的“赛音额木琪”百世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