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泰康镇
第十九篇 乡镇场
第一章 四镇
第一节 泰康镇
一 政区人口
1985年,镇辖7街,42居民委及6村5屯,12 056户,45 766人。其中男23 190人,女22 576
人;农业人口11 050人,非农业人口34 716人。土地面积12.3万亩。其中耕地 4.3万亩,林地
4 000亩,牧地5.4万亩,水域1万亩,建设用地1.2万亩。
1987年,一心乡后山屯划归泰康镇管辖, 改称小南屯。划入 420户,1 500人,土地面积
1 000亩。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900亩,林地100亩。1994年,富强、繁荣两村并入八一村。2002
年 3月,撤并街道,成立社区。南街改成绿茵社区,新城街与西南街合并成繁荣社区,西街与
北街合并成天湖社区,东街与东南街合并成铁东社区。2003年,各社区辖居民委及村辖屯情况
如下:
绿茵社区辖9委;
繁荣社区辖15委;
天湖社区辖15委;
铁东社区辖11委;
万丈村辖小南屯、小六队(南二十里);
幸福村辖三队荒、北街基、八公里;
八一村辖水西、九间房;
五一村无辖屯;
奶牛场辖小八盘;
良种场辖良种场。
全镇24 308户,63 233人。其中男31 670人,女31 563人;农业人口12 597人,非农业人
口50 636人。
二 党政机构
1985年,镇设中共党委、政府。1987年8月,增设镇人大主席团。1988年7月,设镇纪律检
查委员会。2002年3月,机构改革,内设党群、政府、财税、计划生育等4个办公室,下设农业、
畜牧水产、文化广播电视、街道卫生、农村经济等5个综合服务或管理中心。
三 经济建设
泰康镇系县治中心,位于滨洲铁路与林肇公路交叉点上。白昼,高楼林立,达 330幢之多;
入夜,花灯溢彩,辉映十余条街道。虹桥凌空,车流犁地,已具备小城市雏形。镇郊种菜、养
畜、养禽,以供应县城及周边需求。
1985年,镇党委、政府实施“以菜为主,突出牧企,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战
略方针。1989年,在此方针基础上,确定利用“四个条件”,发挥“五个优势”,建设“四个
基地”,注重“三个效益”。“四个条件”:交通、地理、资源、市场;“五个优势”:蔬菜、
奶牛、企业、渔业、运销;“四个基地”:菜、奶、鱼、野生动物;“三个效益”:经济、环
境、社会。1999年,实施“稳菜增效,上企增收,兴牧增值”的方针,突出“五个重点”,建
设“六大示范区”。“五个重点”:菜、企、牧、民(民营企业)、庭(庭院经济);“六大示范
区”:幸福蔬菜高效生产示范区和千亩喷灌蔬菜高产示范区,万丈优新特蔬菜品种结构调整示
范区,八一沙土增效花生种植示范区,小八盘育肥牛品种改良示范区,幸福八一民营企业开发
区。2000年,将建设“六大示范区”改为建设“四大工程”,增加“两个突破”。“四大工程”:
小城镇建设工程,优质高效蔬菜推进工程,高科技产品综合开发工程,财政双脱(脱贫脱补)工
程。“两个突破”:招商收资,劳动力转移。
1.蔬菜业
1986年,全镇蔬菜播种面积5 779亩,总产量1万吨。播种面积中,塑料大棚40亩(2.5万平
方米),地膜复盖1 000亩。播种马铃薯5000亩。产出蔬菜三分之二供应县城,三分之一销住大
庆、林甸、加格达奇等地。除塑料大棚外,许多农户还建有温室,以火取暖。仅幸福八队就建
有温室1200平方米。万丈村孙占富利用温室、塑料大棚、地膜复盖配套保护地生产技术,四季
产菜供应市场,被评为县特等劳模。1987年,根据以菜为主的方针,将 1 000亩粮田改种蔬菜。
1988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免去泰康镇征购粮任务,又有 1 600亩粮田改种蔬菜。镇党委、政
府制定土地租赁制度,土地逐步向种菜能手的手中集中,促进蔬菜的集约经营。已有菜农在市
场开展蔬菜批发业务。7月中下旬,暑雨成灾,有2 000余亩秋菜田被淹。镇党委、政府组织菜
农抢排积水,补种早熟的白菜品种——牡丹 9号,获得成功,从而缓解县城秋菜供应紧张局面。
1990年,孙占富所种植的茄子亩产实现1.2万斤,王占国所种植的秋白菜亩产实现1.6万斤,成
为菜农中的佼佼者。
1998年,试建“43型”日光温室3栋,种植蔬菜获得成功。1999年,镇投资8万元,在烈士
陵园东侧建“43型”日光温室两栋,并将此处定为日光温室开发区和蔬菜生产高效示范区。引
进茼蒿、结球茴香、大叶生菜等优良蔬菜品种在万丈村蔬菜调整示范区种植,获得成功。2000
年,引入美国西芹种植获得成功。2003年,全镇蔬菜种植 190公顷(2 850亩),总产量9 120吨。
马铃薯种植135公顷,总产量486吨(合粮)。塑料大棚面积 30万平方米,温室和半温室210栋。
其中,日光温室28栋,总面积1万平方米。
1.牧 业
1985年,全镇大牲畜存栏4051头(匹),其中黄牛 381头,奶牛2 040头。羊存栏2 970只,
猪存栏 1 727头。奶牛存栏居全县各乡镇场之首,狐、貉饲养已经起步。小八盘选用北京黑白
花牛冷冻精液,不断纯化牛群,并科学配料喂养奶牛,提高泌乳量。1986年,全屯 380人,养
奶牛390头,产奶730吨。养牛大户高青山养奶牛10头,牛均产奶 6吨,纯收入8 500元。4月,
高永和兴办奶公牛育肥场,以每头50元价格收购公牛犊拴养,年饲养50头。1987年 4月,出口
香港肉牛20头。养奶牛最多者为幸福村高玉彬,共养24头。经淘汰劣质牛,仍保有奶牛17头,
其中产奶牛14头,年产奶60吨,收入3万元。建200平方社砖牛舍1处,青贮窖1处。并以牛奶为
原料,生产冰淇淋出售。1990年,镇成立畜牧综合服务站和奶牛配种室,并制定优惠政策,允
许养10头奶牛以上的农户可适当扩大宅基地面积。1999年,建立和完善小八盘育肥牛基地、奶
牛饲养基地,扶持八公里蛋鸡饲养基地。投资3万元,新建鸡舍 600平方米。改良草场5 000亩。
2000年,镇投资 180万元,构筑四条牧业生产带:小八盘育肥牛与奶牛、北街基生猪、八公里
蛋鸡、镇区狐貉等生产带。小八盘争取到肉牛出品注册权,并被列为省育肥牛四大繁育基地之
一。2001年,通过伊利乳业扶持、银行贷款、农户自筹、招商引资等渠道购入奶牛 448头,在
小八盘和八公里各建榨乳站1处,畜牧综合服务站1处。实现防疫治病、选种选配、饮料加工、
鲜奶收购、技术咨询五不出屯。2002年,镇规划 7个牧业小区和两个千头奶牛饲养基地,有58
家养牛户入驻小区。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共招商 52户,养牛630头。争取到省财政奶牛贷
款200万元,筹集其他资金270万元,用于购买奶牛。争取伊利乳业和妙士乳业新建榨乳站 3处。
镇投资6.7万元,私人集资17.8万元成立小八盘青贮公司,建成青贮窖 8个2 400立方米。投资
220万元建成泰康羊草籽种植基地,设围栏 13公里,围草7 000亩。设立休禁牧区5处,草原休
禁牧面积6 800亩。2003年4月,动工兴建泰康镇奶牛广场,又称奶牛公寓。由县直、中省直单
位和泰康镇、伊利乳业共同投资1 500万元于9月建成投入使用。广场位于烈士陵园东侧,占地
面积17.55平方米,有牛舍44栋,榨乳站2处,综合服务室 1所,以及水、电、道路等设施。广
场可饲养奶牛2 000头。全年全镇投入贷款817.6万元,购买奶牛570头,肉牛360头。奶牛存栏
达到1万头,肉牛存栏达到2019头。另外,羊存栏8 763只,鹅存栏2万只,狐貉存栏 24万只,
销售鲜奶1.4万吨。千头牛专业村4个,养牛30头以上大户22户。小八盘养牛大户周国奎的养殖
场占地面积4 800平方米,有冬暖夏凉牛舍21间500平方米,养奶牛66头,其中泌乳牛30头,年
售奶220吨,纯收入20万元。
2.粮、渔、林、药各业
1985年,粮豆薯播种面积 1.8万亩,总产量 2 500吨。其中玉米6 922亩,1 200吨;谷子
2 354亩,225吨;大豆3 284亩,366吨。
1986年4月,县将天湖管辖权移交泰康镇开发渔业资源。天湖水面1.2万亩。镇成立天湖渔
场,投放春片鱼苗20万尾,秋片鱼苗80万尾。鱼种有草、鲤、鲢、鳙。水面实行承包经营。林
场以培育绿化苗木为主,引进樟子松、垂柳、丁香等树种,年提供商品苗木60多万株。1989年,
镇与哈尔滨三棵树建红街道、大庆林源炼油厂联合开发东湖养鱼,引进资金10万元,投放春片
鱼苗20万尾。东湖水域面积 1.1万亩。1993年,东湖受造纸厂排放的废水严重污染,停止养鱼。
1999年,林权、井权改革,5 345亩林地全部实行承包经营,拍卖机电井 38眼,出租机电井17
眼。同年,设立八一花生种植示范区,推广花生种植面积 3 000亩。2000年,加大定单农作物
和绿色、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定单花生1 500亩,高梁4 000亩。特色、绿色农作物有“四粒
红”花生,三用高梁,马铃薯、章丘大葱等。2002年,特色作物以防风、芝麻、花生为主。防
风直播面积80亩,育苗80亩;芝麻种植2 000亩,花生种植7 000亩。2003年,粮豆薯种植面积
1 310公顷(合1.97万亩),总产量3 076吨。其中玉米941公顷,2 061吨;高梁100公顷,440吨;
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花生400公顷,360吨;芝麻67公顷,60吨。防风等中草药种植67公
顷。
4.工业、建筑业
镇办工业始于1958年,开办铁工厂、砖厂各1家。1976年,开办棉织厂与五金厂。1979年6
月, 开办木制品厂。8月,运输队、零工队合并组建工程队,后改称建筑安装工程公司。1985
年,铁工厂引进哈工大转让的液态模锻工艺生产法兰盘。通过中国租赁公司、农行等共贷款73
万元,建筑厂房,购置安装变频炉等冶炼设备。液态模锻系不成熟工艺,不适于连续作业和批
量生产,在高温高压作用下模具极易变型,法兰盘成品少、次品多,比例达1:9,只好转产钢
锭,厂名改为钢厂。木制品厂生产软包家俱及办公用具,坚持“信誉第一、顾客至上”宗旨,
产品连创市优、省优、部优,厂名改为家俱厂。1989年,电价、氧气价、废钢铁价、银行贷款
利息大幅度上涨,从而导致炼钢成本提高,钢厂发生亏损 7.6万元。同年,建安公司增加水泥
预制板生产项目。1990年,钢厂停产,后出租给私人经营。1994年,五金厂因设备陈旧、产品
单一、亏损而停产。1995年,县砖厂将制砖机等设备转移到镇砖厂,实行合作经营。镇家俱厂
兼并县立新木工厂,翌年,实行股份制改造,变为泰康家俱集团公司。1997年,建安公司整体
出售给私人所有。1999年,钢厂破产还债。2003年,泰康家俱公司生产软包、实木、板式三大
类 160个品种的家俱,销住大庆、齐齐哈尔、嫩江、安达、林甸等市县。棉织厂生产玻璃纤维
布销往大庆市。
5.运输业、商业
1982年,幸福村韩邦德与八一村顾士杰公别购置小型拖拉机与汽车各 1台从事营运。1984
年,韩邦德增添运输设备,雇用人工,组成家庭运输队,专业接送火车站的到站或出站物资。
1986年,韩家运输队已拥小型拖拉机4台,雇工7人。同年,幸福村纪文军、纪文凤兄弟合资购
买112客车 1台,从事客运。1987年,兄弟俩淘汰小客车,贷款3万元,自筹部分资金购买新客
车1台。除以上客、货运输之处,幸福村薛英武家庭运输队也有小型拖拉机3台,雇工 6人,从
事以接送站台物资为主的运输业。还有许多专业或兼业贩卖农副产品及工业品的经商户,两者
合称运销户。全镇运销户共857家,其中镇办6家,村街办2家,联户及户办879家。专业运销户
534家,兼业运销户310家。所从事的运销范围包括畜产品、蔬菜、水产品、粮食、土特产品、
建材、服装、水果、日用百货贩运和客、货运。以蔬菜、水产品贩运和货运为主, 分别为294
家、119家、98家、2000年,全镇1 752家农户中,平均每户有1人离土从事商业或运输业。拥
有出租轿车20台,三轮摩托车81台,货运汽车151台,年营运收入达 150万元。个体私营商户
170户,年创产值520万元,实现利税75万元。
6.村镇建设
1997年,规划并实施小八盘康居工程。规划面积8 950平方米,农户 61家。1999年,重新
规划北街基建设布局。拆迁小南屯 5户房屋,使其临道院墙整齐划一。2000年,小八盘康居工
程竣工,实现亮化、绿化、住房砖瓦化、路面硬化,部分住户接通自来水。同年,建设“幸福
家园文明小区”,成立“幸福家园”管理委员会,制定《泰康镇“幸福家园”建设管理规定》、
《居民文明公约》、《管委会责任制》,平整街道,砌排水沟、砖院墙,修筑花坛及栽花植树
等。并规划小南屯建设布局。2001年,在小南屯建广场1处,鹿雕塑 1座。2002年,县投资180
万元,镇自筹18万元,为社区购置、装修办公场所3处900平方米,从而保证社区有址干事,有
人管事,有钱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