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烟筒屯镇
第二节 烟筒屯镇
一 政区人口
1985年,镇辖14村,55屯,5 033户,24 914人。其中男12 859人,女 12 055人;农业人
口23 458人,非农业人口 1 456人。土地面积101.5万亩,其中耕地14.8万亩,林地8 000亩,
牧地43.2万亩,苇地37.5万亩,水域2.8万亩,建设用地2.4万亩。
2001年,合村并校,全镇合为10村,辖51屯。
南阳村辖一闾、二闾、三闾、四闾、五闾;
新发村辖西联合、团结、尖山子、王大帽子、李磨房、周盛岗子、奶牛场、砖厂;
广胜村辖翻身、刘家窑、常家、于凤鸣、王坤;
东升村辖王合、于海忠、大草房、闫家、武家、宫家;
东岗村辖大黑山、东岗子、两间房、畜牧场;
土城村辖谷家窑、东土城、崔家窑、芦地房子、新立屯、大盐场;
珰王奈 村辖丛家窑、小老霍、柯家窑、珰王奈 ;
三合村辖马地、西哈、小老霍、黄土岗、邵地房、腰组、二龙山;
新合村辖天合祥、大榆树、老地房、肯可;
和光村辖和光、大蒿子、
2003年,全镇6 660户,23 404人。其中男 12 046人,女11 358人;农业人口22 409人,
非农业人口995人。
二 党政机构
大体同泰康镇,无街道卫生组织。
2003年,中省直驻镇单位:火车站、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工商管理所、信用社、邮政支
局、电信支局、电业所,县直驻镇单位:粮库、公安派出所、供销社、中小学、卫生院。
三 经济建设
烟筒屯位于滨洲铁路线上,盛产苇、草、鱼,为牧业、渔业生产及农副产品贩运提供优越
的环境及条件。烟筒屯人善于经商,以贩运为脱贫致富捷径。“文化大革命”期间,贩运被视
做“偷机捣把”、“走资本主义道路”,烟筒屯此类事甚多,人们戏称“烟筒屯冒黑烟”。
1986年,镇党委、政府确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为:“以牧为主,抓农促牧,育苇养鱼,
种草植树,农工商联营,巧干致富”。1987年,根据这一方针,建起奶牛、渔业、家禽、果园、
野牲、芦苇六大生产基地。1992年,将方针调整为:“以牧为主,稳粮重企,多种经营,全面
发展”。2000年,将全镇划分为三个产业区:南部依托广阔草原及较多的耕地,发展畜牧业;
中部依托濒临县城的优势,着重种植瓜菜、红薯、花生、水果;北部依托水、苇、鱼资源、突
出发展水产品、鸭鹅养殖及苇制品加工和销售。2002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畜牧立县”精神,
确定“畜牧立镇、畜牧强镇”方针。围绕这一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以奶牛为主的畜类及
家禽饲养量,扩大饲草及饲料种植面积。仍把苇业视做“调解、优化农村劳动力组织结构的杠
杆产业”。
1.苇 业
1984年,镇筹建贸易货栈,选择能人承包经营苇廉等苇制品。也有农民零散销苇制品者。
1985年,芦苇市场开放,原苇不再由县芦苇公司独家垄断,为镇苇业振兴提供契机。1987年,
除继续向县芦苇公司及商家销售原苇外,还生产苇廉53万片,苇席10万片,蒲垫 3万片,蒲绒
57吨,通过运销户售出。1992年末,由于县芦苇公司严重亏损,无资金收购原苇,出现向苇农
大量打白条现象。镇党委、政府决定成立经贸公司,组织、指导芦苇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以
维护苇农的利益。并鼓励私人直接与造纸厂建立供货关系,开发苇制品出品创汇。经贸公司投
资30万元,收购芦苇,加工成苇包,销往吉林龙井造纸厂。于忠学从河北购回苇廉机,织成工
艺小帘1万片,出口日本、韩国等地。1993年,有4家芦苇运销大户将苇包发售丹东、营口等地
造纸厂,并与之建立长期供货合同。1996年,组建以镇经贸公司为核心的富达芦苇集团,对芦
苇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分户生产、统一管理、集中购销。1998年,全镇苇制品运销户已发展到
37家,在原有4省8市24个老客户基础上,又开辟四川、内蒙、大连等 8个外埠市场。洪灾过后
自救期间,灾民通过经营苇业创收 210万元。市、县旅游局将位于苇塘深处的当奈确定为湿地
旅游开发区,施工建设。2000年,为保护芦苇资源,镇成立芦苇资源管护组织,打击抢割、盗
割芦苇行为,预防火灾发生。
2003年,芦苇经济人已近百人,苇制品销往全国14省 40多个市场,实现收入1 200万元。
年纳税万元以上芦苇加工、经销大户有丁有春、于忠学、李帮友、赵连江、齐玉朋等。于忠学
拥有固定资产50万元,自动苇帘机 6台,半自动苇帘机80台。产出的工艺帘销往美、加拿大、
以色列等国,收入61万元。当奈湿地旅游区接待游客2万人,直接收入5万元,拉动其他产业收
入45万元。有些农户将青苇做饲料青贮,饲养奶牛,效果很好。
2.渔 业
烟筒屯适于鱼类繁衍的水域、苇塘达40万亩,历来盛产鲫、鲤、塘鳢、泥鳅、田鸡、罗汉
鱼、湖岁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当奈泥鳅曾出口日本。九十年代,县中、南部渔区的水产
品多直销大庆,烟筒屯鱼、尤其是当奈鱼成为泰康市场“名品”、“佳品”。
1978年, 土城子辟建放养场6 000亩,实行人工养鱼。1981年,建鱼种池50亩,自繁鱼苗
投放。1994年 8月,当奈渔民于国才发明窖储鲜活泥鳅、田鸡等,待价而售,收益颇丰,从而
带动更多渔民、农户加入储鱼行列。1996年,镇党委、政府通过规划、设计、资金扶持、技术
服务等办法将当奈建成浅水养鱼小区。又通过招商引资办法开发荒水养鱼。到1998年 6月,共
引进资金1 000万元,建成养殖场20个,水面13万亩,投放鱼苗 200万尾。8月,18个渔场11万
亩养鱼水面遭洪水侵害,损失甚巨。1999年,水毁鱼堤续修复。镇将 3.4万亩零散自然捕捞水
面使用权竞价出售。2002年,受持续干旱影响及为保护湿地生态,停建鱼池。
3.畜牧业
1985年,全镇大牲畜存栏6 895头,其中奶牛 877头。羊存栏5 443只。1987年,镇党委、
政府将南阳村建成奶牛基地。南阳村447户,饲养奶牛985头,户均2.2头,年售鲜奶1.2万吨,
占全镇售奶量的75.6%。1990年,南阳村筹资3万元,建成畜牧综合服务站 1处。1996年,镇党
委、政府对全镇10.4万亩可利用草原进行重新规划,采取分配承包、专业承包、竞价承包、联
户承包等形式将其分包给农户,签定承包合同 529份。各村普遍建立配种站、奶站,配齐防疫
员、繁育员。镇投资在新发村建尖山子养羊小区和周盛岗子奶牛舍饲小区。养羊小区建 6栋24
间畜舍,9 000平方米,养羊723只;奶牛舍饲小区建7栋畜舍,336平方米。养奶牛24头。1998
年,引入资金100万元,在广胜建成华侨千头猪场。2000年,镇投资 16万元,为尖山子养羊小
区购买美利奴、夏洛来等优质种羊 360只。北部村屯利用水域辽阔的自然条件发展鹅鸭养殖业。
投入资金50余万元,饲养鹅鸭6万余只,户养鹅鸭千只以上农户 40家。2002年,镇党委、政府
将奶牛养殖视为主导产业,实行自繁、外购奶牛及引资养牛相结合办法,推进奶牛存量的增长。
通过以上办法共繁、购奶牛5 662头,投入资金2 000万元。榨乳站、奶站发展到42处,复盖全
镇。2003年,镇党委、政府制定《烟筒屯镇奶牛业发展若干规定》、《烟筒屯镇大鹅养殖发展
细则》。投资35万元,在和光村辟建奶牛小区1处,占地12万平方米,可饲养奶牛1 000头。争
取信贷300万元,伊利乳业投资700万元,自筹 500万元,从密山、齐齐哈尔、林甸等地购入奶
牛1 800头,使奶牛存栏达到1.4万头。有7个村实现千头奶牛村,户养奶牛超50头的养牛户5户。
青贮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建青贮窖530个,购进青贮设备44台套。自筹资金30万元,购进种
鹅雏10万只。年末鹅存栏1.5万只。
4.粮、蔬、林、果各业
1985年,全镇总播种面积7.97万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6.55万亩,产量1.06万吨;蔬菜
播种面积5 569亩,产量7 500吨;瓜类播种面积1 363亩,产量730吨。蔬菜播种面积及产量仅
次于泰康镇。
1987年,推广玉米覆膜及玉米移栽技术。广胜村李彦玲种植覆膜玉米3.2亩,亩产1 714斤;
三合村崔长发移栽玉米2亩,亩产1 741斤。镇中、北部村屯发展以棚菜、果树为主的庭院经济。
新发村有13家农户建大棚1 800平方米,新发、土城子、新合等村建果园4处,种果树 7 420株。
1988年,出现东土城芹菜专业屯和翻身、于凤鸣大蒜专业屯。三屯种植芹菜、大蒜户达77%~80%。
1991年,镇党委、政府将稳定大豆、压缩杂粮、种好水稻、大面积推广玉米育苗移栽技术做为
发展粮食生产指导方针,并以三合村为科技兴农基点村,开展粮食作物高产技术攻关。新发村
西联合已发展成蔬菜小区。土城子村孟兆常利用 700平方米的庭院栽植葡萄,获得成功。1992
年,孟又投资两万元,在耕地开辟葡萄园 1处。1993年,孟在庭院葡萄架下栽培茄子、西红柿
等蔬菜,收入超7 000元。镇党委、政府将其经验在全镇推广。1994年,全镇庭院葡萄达4 100
株,果树2.4万株,大田建果园270亩。大棚蔬菜种植户230户,大棚面积2.1万平方米。1996年,
镇党委、政府推行一村一业、一屯一品,优化产业布局,建成广胜村 600亩大蒜小区、新发村
300亩花生小区、东升村600亩水稻开发小区和南阳、合光两村瓜菜小区。1998年,花生小区的
花生种植面积达 1 000亩。2000年,将种植绿色、特色农作物做为农业的主攻方向,“减少玉
米,增加三豆,发展花生、红薯,扩大瓜、果、葱、蒜、菜”。将粮食、经济作物、菜的比例
调整为 4:4.5:1.5。2002年,围绕奶牛业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饲草、饲料种植面积。2003年,
青贮作物种植面积1.5万亩。粮豆薯种植面积5 170公顷(合7.76万亩),总产量 3 997吨。其中
玉米3534公顷,3129吨;大豆939公顷,549吨;绿豆 350公顷,65吨。花生种植94公顷,产量
102吨。蔬菜种植126公顷,产量3 886吨。瓜类种植77公顷,产量579吨。
5.工、商、交、电各业
1985年,镇有农贸市场1处,综修厂、砖厂、酱菜厂各1家。1987年,举办烟筒屯农贸大集。
全镇有运销专业户125家,临时运销户110家。运销苇制品、鱼、粮、蔬菜、肉类等。1988年,
仅当奈村柯家窑就有运销用摩托车83台。同年,新合村肯可、东岗子村两间房屯自来水工程竣
工。1991年,完成镇区1 327户宅基地普查登记及发证工作,并安装街灯。9月,全长30.5公里
的烟泰公路建成通车。烟泰公路穿越苇塘湿地,桥涵众多,仅老宫屯至东土城十二、三里地间
就有桥梁4座,迢递相望。绿苇摇曳路侧,清流宛转桥下,竟如有意建造的景区。
1992年,根据全县乡镇企业会议精神,开办“五小”企业 11家,其中镇办工商企业3家。
全镇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443家。1993年,镇投资22万元,建成1140平方米的半封闭市场1处。
首次出现私人建楼情况,有两家居民建楼两幢,420平方米。1996年,镇投资14万元建成160平
方米农工商综合办公楼1幢。7月,开通程控电话。1997年,镇村企业在产权改革中大多数出售
或解体,镇办企业仅剩综修厂、工程队,村办企业剩合光酱菜厂。1998年 8月,洪水冲毁烟泰
公路。1999年,动工修复烟泰公路。2000年,铺装烟泰公路渣油路面16公里,中断两年的干线
公路恢复通车。同年,总投资30万元的镇驻地自来水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竣
工送电。2002年,基本建成一纵五横十二环90延长公里的公路网络。一纵:烟泰公路;五横:
康阳路、双东路、城奈路、城烟路、和新路。在建设公路网络中,当年筹集资金 280万元,各
村出动劳力8万人次,修建桥涵13座,过水涵管235延长米,整修路基50余延长公里,铺设砂石
路面9公里,完成土方620万立方米。2003年,继续完善公路网络,修筑和三砖路、康阳油路、
泰康工路。同年,全镇个体工商业户168户。
四 文化建设
1985年,全镇中学2所,小学40所,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院、卫生院各1处,村卫生所14
个。1986年,由于村卫生所实行私人承包,经营不当,纷纷解体。1988年,镇文化站组织农民
开展绘画、剪纸活动,征集作品510幅展出,从中遴选125幅作品送县参展。有两个电影放映队
走村串屯巡回放映电影。1991年,恢复村卫生所,以解决只看病、不防疫及无证行医现象。1996
年,经过历年建设,中、小学校舍砖瓦化率达到
100%,电化教育普及率达到 90%。1998年,有线电视接收站建成投入使用。2000年,镇投
资45万元,维修二中校舍及购置微机等教学仪器,一中、二中开设微机课。清理整顿医药市场,
取缔非法行医者9人。2001年,撤并8所教学网点。实有小学11所,教学网点 3处。11月,镇、
村中小学上收县统管。村卫生所经裁撤剩10所。
五 抗灾自救
1998年7月,暴雨不断。8月初,洪水从老乌裕尔河沟、翁海排水干渠、林甸县东升水库闸
口分数路下泄,以每秒300立方米流量推进到烟筒屯镇辖区。至 30日,辖区一片汪洋,苇地、
庄田、草原大部被淹没,56个自然屯有45个受洪水危胁,有些村屯被围成孤岛,部分村屯进水。
损坏民房1 800间,畜舍1 060间,校舍、卫生所9处;水毁渔池11万亩,烟泰公路 27公里,输
电线路821杆基;淹没苇地43万亩,草原10.4万亩;农作物受灾6.8万亩,其中绝产 2.6万亩。
直接经济损失2 000余万元。
在洪水尚末成灾时,镇党委、政府就印发《防内涝、除水害》文件,并研究部署修围堤、
保家园工作。镇党政领导冒雨涉水逐村走访落实。洪水泛滥成灾后,镇成立防讯救灾指挥部,
将全镇分为4个战区,党政领导包战区、包堤坝;党政干部及村屯领导包
屯、包段、包户。率领群众奋战近两个月,筑起堤坝55条 6.1万延长米,将洪水挡在屯外。
转移出灾民584户,2 177人;转移出大牲畜2 000头(匹),末伤1人1畜。
抗灾期间,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援助。共收到成品粮20吨,食品4 000箱,被服6 000套
(件),排涝设备19套,燃油25吨,苇包4.5万个,船 7只及一批建筑材料,总价值122万元。收
到现金28万余元。广胜村村长王辉到市房产局求援,市房产局派 1名挖掘机手携挖掘机协助筑
堤4 000延长米,夺得抗洪胜利。村民以点歌方式来表达对市房产局及挖掘机手的感激之情。
灾情有所缓解,镇党委、政府就组织灾民生产自救,开放村屯草原、苇地边界,保证牲畜
牧饲需求;实行主业损失副业补,动员群众广开生产门路,渔业、苇业、运输业、商业、建筑
业、养殖业、劳务输出并进。兴建灾民住房21栋,安置灾民730户。建两处帐蓬小学,调拨桌
椅、按排插班等解决学生上课问题。
1999~2000年,所有水毁工程全部修复。
2001年 6月、8月、10月,烟筒屯镇苇塘发生3次火灾,累计烧毁苇塘面积33万亩,损失芦
苇6.6万吨,直接经济损失 1 980万元,苇农户均减收4 800元,并造成芦苇加工、运销等间接
损失768万元。
3次火灾以第三次最为严重,扑救场面也最为壮观。10月 15日,大火从毗邻镇北的昂昂溪
苇塘燃起,镇党委、政府迅速组织人员携拖拉机耕翻、打割防火隔离带10公里。下午风向转北,
并加大到 8级,烈焰腾越隔离带进入新合、和光村苇塘,又迅速蔓延到三合村苇塘,数万亩苇
塘顿成火海。浓烟涨天蔽日,火苗腾跃奔突,危及村落。
镇党委、政府在火灾入境时即紧急调集800余人及数台车辆组成灭火队伍,在 20余公里火
线上与烈焰博斗。并将灾情上报县、市。驻大庆65456部队、武警部队、消防大队600余名官兵
携6台消防车在副市长田风春率领下前来支援,县委、县政府也组织干部、群众2 000余人在县
委书记徐广国率领下奔赴灭火前线。市、县、镇三级组成前线防火指挥部,制定方案,统一调
度,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经过军民奋力扑救,19日,明火全部被扑灭。20日,地下隐火燃起,
出现多处火点。防火前线指挥部调集 7台拖拉机、20台风力灭火机及割草机等设备,边灭火边
开辟防火隔离带。并调集 7台消防车在村屯布防。23日,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森林警察总队,
森林防火研究所来镇研究灭火方案。24日,调集森林警察200人携4台灭火车深入苇塘,采取扑
明火、查暗火办法消除火灾及其隐患。26日,苇塘火灾被彻底扑灭。
火灾的主要成因是苇塘湿地长年、大面积渴水造成的。降雨偏少,上游水利工程阻水下泄,
多年积蓄的苇草根须、枯叶等暴露出地表,形成丰厚枯干层。可燃物载量大,火源埋藏深,所
以火势凶猛,死而复燃,久扑难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