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胡吉吐莫镇
第三节 胡吉吐莫镇
一 政区人口
1985年。镇辖10村,34屯,3 020户,14 458人(含大山种羊场户口),其中男7 382人,女
7 076人;农业人口13 241人,非农业人口1 217人;有蒙古族5 369人。土地面积 49.8万亩,
其中耕地11.2万亩,林地1.2万亩,牧地34.4万亩,水域苇地1.8万亩,建设用地1.3万亩。
1998年,聚宝山村、西乌古墩屯被洪水淹没后废弃。1999年,在胡吉吐莫村附近建新村以
安置两村屯人口。2001年,9村并为6村。敖包村、白音花村并入好田格勒村,马场村并入波波
里村。村辖屯情况如下:
胡吉吐莫村辖胡吉吐莫、新村、马铁匠;
好田格勒村辖好田格勒、白音花、敖包;
赛罕他拉村辖太平郎吐;
波波里村辖波波里、马场;
东吐莫村辖东吐莫、前呼格勒、后呼格勒;
扫力毛德村辖扫力毛德、王仁哈、新发、程地房子。
2002年,“堵西风口”工程中,将程地房子整体拆迁到江湾乡江湾村。
2003年,全镇3 480户,10989人。其中男5 533人,女5 456人;农业人口 9 774人,非农
业人口1 215人;蒙古族6 258人。
二 党政机构
大体同烟筒屯镇。
2003年,中省直驻镇单位: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工商所、供电分局、信用社、电信支局、
邮政支局、烟草分公司。县直驻镇单位:粮库、法庭、交警支队、公安派出所、蒙古族医院、
客运站、公路道班、供销社及各中、小学。
三 经济建设
胡吉吐莫镇位于县域中心地带,系县城之外又 1处交通、通讯、商品流转枢纽。草原广阔,
宜牧。土质多风沙土,生态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1985年,镇党委、政府确定“以牧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1996年,建设“四大经济
区”和“六大基地”。“四大经济区”:南粮、北渔、东牧、西稻;“六大基地”:杂粮、牧
业、水稻、水产品、药材生产基地。2002年,实施“畜牧立镇,大力发展乳、肉、林、草”的
经济发展战略方针。
1.牧 业
1985年,全镇大牲畜存栏8 567头(匹),其中黄牛5 892头,奶牛977头。羊存栏1 934只。
1987年,全镇草围栏5处,围草3.1万亩。1988年,镇建畜牧综合服务站 1处。1990年,建
草围栏1处,围草1万亩,全部飞播牧草。当年,有标准化畜舍 150栋,畜饮水井10眼。奶牛进
暖舍、食精料、饮温水,彻底改变过去饮凉水、蹲壕坑、吃干草的落后饲养管理习惯,从而提
高产奶量。奶牛年均3.1吨,改良牛年均1.5吨。1992年,建草围栏1处,围草1.6万亩。1994年
9月,县 “五荒”拍卖现场会在镇举办。“五荒“拍卖造成草原被大量无序开垦,生态破坏,
也引发众多草场资源纠纷。1995年,在原有 7.1万亩围栏草场基础上,又建成好田格勒万亩围
栏草场1处。引入资金64万元,兴建两处牧场,饲养猪、肉牛、绒山羊、大鹅等。1996年5月,
草原承包工作结束。全镇草原面积 21万亩,其中采草场6.6万亩,放牧场13.9万亩,退化草场
4 782亩。采草场采取3种承包方式:一是分配式,按大牲畜数分配,1053户承包18万亩;二是
引资式,5户承包2.1万亩;三是专业式,3户承包4 690亩。2001年,镇争取伊利乳业资助,建
榨乳站 1处。通过在大庆市、林源镇利用新闻发布会形式招商引资,扩大奶牛养殖业。引入养
牛户9户,投资400万元,购牛 303头。推广小荷斯坦胚胎移植获得成功。为满足奶牛饲草、饲
料的需求,镇投资 9万元,购买塑料井管500根,发给种植青贮的农户。当年种植青贮6 624亩,
青贮窑保有量274个,总容量1万吨。种植紫花苜蓿、无芒燕麦1 000亩,草原休牧、禁牧7万亩。
2003年,镇投资16万元,建畜牧水产中心办公楼1幢。投资60万元,建榨乳站4处。引入养牛大
户17户,投资额1 500万元。其中电业局投资500万元,建成规范化牧场 1处。私人投资建成兴
隆牲畜交易市场和双丰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各1家。东吐莫发展成千头奶牛村,奶牛存栏1 250头。
全镇奶牛存栏 8 011头,肉(黄)牛存栏9 410头,羊存栏9 822只,产出牛奶 1万吨,出栏肉牛
8 061头,肉羊1万只。继续实行休、禁牧政策,草原休、禁牧面积 9万亩。为鼓励农民种植青
贮,凡种植青贮100亩以上连片地块,镇政府无偿钻深井1眼。招商引资建围栏种植羊草、苜蓿
2 000亩。
2.林、药业
1987年6月,实施草防林工程。计划投资21.6万元,在4处草围栏1.6万亩草场中造林 32个
网络、618亩,栽植樟子松 1.6万株,沙棘12万株。当年,栽植樟子松9 000株,沙棘 4万株。
1988年,草防林工程竣工。1989年,在其余1处草围栏中营造草防林8个网络。1993年11月,镇
与齐齐哈尔园艺所联建1处果树苗培育基地,共培育葡萄苗 2万株,沙果、李树苗等 25万株。
1997年,大庆蔬菜公司下岗职工景连炯投资在赛罕他拉种植防风等药材。1998年春,因风灾毁
种。重播后的 300亩防风长势良好。2000年,实施“堵西北口”工程,在扫力毛德—带营造防
风林带两条,计1.4万亩。2002年,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造林1.2万亩。其中荒山造林 3 000亩,
“三北四期”工程造林6 000亩,退耕还林及农防林、护路林3 000亩。为避免人类活动对生态
的再度破坏,将程地房子屯整体迁出生态保护中心。共迁出 35户,118人。在景连炯防风基地
基础上,直播防风290亩,移栽防风 150亩,实现防风大面积生产。2003年,造林2万亩,其中
“三北四期”工程造林3 000亩,退耕还林4 000亩,荒地造林2 000亩,在旅游区栽植山杏6 000
亩。全镇保有林地3万亩。镇政府与大同区中医院签订板兰根收购合同,实行林药间种1 000亩。
3.粮、渔业
1985年,全镇播种面积5.4万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4.6万亩,总产量 5 370吨。农作物
有玉米、高梁、谷子、大豆等。养鱼水域有阿木塔、敖包、太汗、木头西那、波波里等湖泊,
计12.7万亩。1987年,有鱼种池212亩,建湖湾育种场3 000亩。1988年,实施玉米高产攻关,
采取地膜复盖、移栽等措施。同时,发展蔬菜、绿豆生产。蒙古族青年毛显青试种蔬菜40亩,
在镇农业站指导下,实现收入1.8万元。在其带动下,全镇新辟菜田 3 000亩。6月,马场自流
灌溉区建成。该灌区利用乌双泄水种植水稻700亩,养鱼12万尾。系本县首处自流灌溉区。1990
年,开展稻田养鱼试验,未取得预期效果。敖包水利工程动工兴建。计划投资 250万元,开发
水稻田2万亩,养鱼水面1万亩。1992年,在蔬菜基地建造温室 21处,面积6 000平方米。1995
年,种植业重点突出“两米、两豆”:玉米、水稻、大豆、绿豆。其中水稻播种面积 2 000亩,
总产量500吨。1998年,洪水淹没耕地1.9万亩。1999年,陆续复垦。2000年,全部复垦。同年,
调整作物结构,按粮、经、饲 4:4:2比例调整,突出发展绿色和定单农作物品种。2002年,由
于连年干旱,上游无水下泄,停止水稻生产。2003年,养鱼水面缩减到 2万亩,不足2000年的
13%。当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 162公顷(6.2万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3 163公顷,总产量
2 862吨。粮豆薯中玉米2 033公顷,2 348吨。
4.工、商、交、电各业
1985年,镇有修配厂、砖厂各1家,农贸市场 1处。1988年,兴办小炼油厂2处,生产柴油。
个体工商业除商店、旅饭店外,已有木材加工、米面加工、冰棍等厂。1989年,镇投资65万元,
建成镇第二砖厂,年生产能力红砖 1 000万块。1990年,出现个体机动车修理业。1993年,建
成半封闭式市场1处,占地面积6 000平方米。1994年 7月,开通程控电话。1995年,镇将连年
亏损、资不抵债的第二砖厂拍卖给温仲权。6月,镇与徐州人柳超合作,投资100万元建成富康
板材厂。板材销往大连等地。1996年,镇村工商企业27家,主要有砖厂、米厂、酒厂、木材加
工厂、沥青(炼油)厂等。个体企业 610家,已出现商品批发业户。镇村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一,
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效益差;二,企业领导缺乏管理能力和科学预测能力,或因管理混乱,
或因决策失误,将企业拖入困境;三,管理体制因循守旧,重权力、轻服务,重资金、轻人才,
重投入、轻产出,拉贷款、拼设备,年复一年,恶性循环。1997年,镇村企业在产权改革中或
解体,或出售。温促权在购买第二砖厂基础上,又斥资40万元购买第一砖厂。2000年,全镇个
体私营业户209家,其中商店55家,饮食服务店54家,客货运输业户38家,修理业 26家,农副
产品加工业14家,建筑维修队22个。2002年,阿木塔旅游区动工兴建。2003年,阿木塔旅游区
累计投资140万元,建成蒙古包、日式木屋、敖包、望湖台等,并栽植山杏6 000亩。接待游客
3 600人次。
5.镇村建设
1987年,镇投资40万元,建成街心花园1处和福利大楼1幢。1992年,镇政府办公楼建成投
入使用,面积 1 600平方米。西乌古墩自来水工程竣工。1993年,镇政府所在地胡吉吐莫村自
来水工程竣工,有248户接通自来水。个体业户刘文龙建双层小楼 1幢,280平方米。1995年,
镇驻地主街安装路灯40盏。1999年,大庆让胡路区政府倡议并组织援建胡吉吐莫新村,东华集
团、华盈集团、宏伟集团、喇嘛甸镇共投资458.7万元,建成灾民新居484间,安置 240户入住。
2000年,镇驻地街心公园一期工程和排水管道工程竣工,铺设管道 1 500延长米。新建楼房17
栋。2002年,引资300万元,建成集贸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广场 1处,4 000平方米。
引资80万元建成连片供热站1处,可供热面积 4万平方米。投资30万元铺设六纵一横总长4.5公
里环形街路。2003年,引资70万元,拆除客运站,建商服楼1幢1 100平方米。投资30万元,拓
宽镇驻地主街路段1.7公里。投资70万元,续建排水管线 3 400米,铺设步道板1 700米,安装
路灯40盏。
四 文化建设
1985年,镇有草原文化宫1所,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10所,中学 1所,小学16所。1986年,
建成电视差转台。镇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多方筹资金改建、扩建校舍,到1987年,校
舍砖瓦化率达到 80%,土桌土凳和二部制上课现象已不复存在。并为中学、中心小学、第一小
学添置电教设备。1988年,镇投资 3万元,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广播站开办半小时电视自播
节目,反映镇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商品信息、精神文明建设情况。举办首届书法、美术比赛和
第二届那达慕大会。镇政府决定,两项比赛和那达慕大会以后每年举办 1次(届)。1989年,成
立职工技术学校,开办电大中专班和财会训练班。1990年,建成180平方米的中心幼儿园1所。
镇投资8.8万元,建成聚宝山小学校舍252平方米。至此,全镇校舍砖瓦化率已达100%。1991年,
整顿回收村卫生所,调整培训医务人员。1995年,兴建有线电视工程,有 142户居民接通有线
电视。1996年7月,首届“草原之夏”音乐会在草原文化宫举行。2000年,建成园丁楼1幢2 200
平方米,24名老师喜迁新居。2001年,再建园丁楼 1幢,有30名老师入住。同年,撤村并校,
全镇中学1所,小学8所,幼儿园1所,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 5所。11月,中、小学上收县统管。
2002年,镇卫生院并入蒙古族医院。镇投资10万元,将原通过微波接收的有线电视改为通过卫
星地面站接收。有线电视入户工程扩展到赛罕他拉村。2003年,草原文化宫藏书 1.2万册,拥
有电子琴、架子鼓、小提琴等乐器。全镇有线电视用户89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