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他拉哈镇

第四节 他拉哈镇




  一 政区人口

  1985年,镇辖 14村,28屯,4 138户,21 379人,(含红旗种畜场、四家子林场人口)。其
中男10 820人,女10 599人;农业人口20 076人,非农业人口1303人。土地面积69.4万亩,其
中耕地21.4万亩,林地2.8万亩,牧地28.9万亩,苇地2万亩,水域4万亩,建设用地2.3万亩,
洪泛地等7万亩。

  1999年,升平与永平两村合并为永升村。2001年,昌平村并入山湾村,哈拉海村并入安平
村,太平村并入康平村。2002年,治平村并入兴平村,九家子村并入康平村,布拉和村并入六
家子村。各村辖屯情况如下:

  永升村辖升平、永平、新立屯;

  安平村辖大排排、哈拉海;

  兴平村辖前官地、后官地、牛家窝棚;

  庆平村辖北地房子、西地房子;

  康平村辖唐营子、孙宝地房子、查干温都、九家子、王染匠、烟房子、东地房子;

  六家子村辖六家子、布拉和、划界屯、木都西那、乌家窑、何家窑、英格地房子;

  山湾村辖十五里岗子、山湾子、喇嘛仓、四家子。

  2003年,全镇6 113户,21 857人。其中男11 095人,女 10 762人;农业人口20 898人,
非农业人口959人。

  二 党政机构

  大体同烟筒屯镇。

  中省直驻镇单位: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工商所、电信支局、邮政支局、信用社、电业所、
南引管理所。县直驻镇单位: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公路管理分站、粮库、卫生院及各中、小
学。

  三 经济建设

  他拉哈西部濒临嫩江,土质肥沃,盛产粮食、鱼类;东部草原辽阔,适宜畜牧业。

  1987年,镇制定“以农为主,农牧渔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
1992年,依据这一方针,具体落实“三种、三养、三发展”。三种:水稻、两豆(大豆、绿豆)、
大葱;三养:鱼、牛、鹅;三发展:林业、乡企、庭院经济。1996年,将方针调整为“稳粮兴
牧,重企上私,增渔扩林,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1.种植业

  1985年,粮豆薯播种面积8.44万亩,总产量9123吨。其中水稻5 000亩,987吨;小麦6 800
亩,125吨;玉米2.6万亩,2 680吨;高梁7 558亩,3 943吨;谷子1.24万亩,1 507吨;大豆
1.33万亩,1 661吨。

  1991年,调整种植业结构,以提高作物单产为主攻方向,改造低洼易涝地,以稻治涝,增
加甜菜种植面积。甜菜种植面积557公顷(8 355亩),总产 1.3万吨。1992年,推广统种分管,
统一深松,联片种植。在稳定玉米、高梁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大豆、绿豆种植面积,发展水稻
和大葱生产。1996年,推广玉米大双覆2 580亩。大双覆:三垅改两垅,1埯双株,地膜覆盖。
水稻全部旱育稀植。庭院扣塑料大棚种菜 1.3万平方米。1997年,突出种植高产、高效作物,
开展绿色革命(良种)和白色革命(地膜)。稳定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除推广玉米
“大双覆”和“小单覆”外,还推广玉米移栽700亩。开发稻田1万亩。水稻业已成为镇的支柱
产业。1998年,洪灾造成9村15屯位于江湾的5.8万亩庄田被淹。后官地、山湾子两屯部分房舍
倒坍。1999年,受淹庄田全部复垦、复建。2000年,镇党委、政府提出“以杂为主,以优取胜,
以绿升值,以特增效”种植业发展思路。恢复井水种稻 1 000余亩。引进市场销路好、产量与
价格双高的“长粒香”水稻品种。水稻平均亩产 800斤,高者超千斤。建设油脂小米生产基地,
油脂小米在市场上销路同样看好。2001年,推广水稻机械插秧 3 200亩。扩大中草药种植面积,
种植板蓝根200亩,防风100亩。2003年,粮豆薯种植面积8 989公顷(13.5万亩),总产量1.3万
吨。其中水稻800顷,1680吨;玉米3 227公顷,6 421吨;谷子536公顷,4 700吨;高梁1 669
公顷,2 951吨;大豆671公顷,628吨;绿豆1 683公顷,531吨。

  2.牧 业

  1985年,全镇大牲畜存栏8 955头,其中黄牛5 054头,奶牛189头,马3 665匹。猪存栏5
219头,羊存栏8 839只。马匹存栏居全县各乡镇场之首。

  1987年,镇党委、政府确定东部 5村及升、永两村为重点养畜区,推广牛乳高产技术和肉
牛、生猪育肥技术。1996年,实行草原承包。共落实承包采草场5.8万亩,放牧场8.8万亩,退
化草场5.9万亩。建成昌平规范化奶牛舍饲小区1处。1997年,通过招商引资,建成六家子兴蒙
牧场、布拉和德民牧场。德民牧场以饲养山羊、肉牛为主。2000年,借助伊利乳业入驻本县之
机,各村纷纷购入奶牛,仅九家子村就购入奶牛近百头。霍力军庄园牧场拥有成母牛 120头。
同时发展养鹅业。镇以太平村为养鹅基地,全镇大鹅饲养量达 3万只。2001年,在九家村建榨
乳站1处。2002年,实行草原休、禁牧制度,休、禁牧草原8万亩。2003年,在四家子、六家子、
永升村又建榨乳站3处。镇党委、政府制定牧业发展格局;东肉、中乳、西鹅。投资 40万元,
建成鹅雏孵化公司。投资2万元,培育标准化奶牛、肉牛,肉牛、肉羊舍饲各2户,种鹅舍饲户
1户,青贮种植大户3户。落实青贮种植3 000亩,建青贮窑33个。种草 1万亩,改草1万亩。在
职工中开展“支牧储蓄”活动,共储蓄20万元。当年,大牲畜存栏 1.5万头(匹),其中黄(肉)
牛1.2万头,奶牛2451头,马867匹。猪存栏1万头,羊存栏2.6万只。出栏肉牛6 580头,猪4 900
头,羊1.5万只。产出鲜奶2 250吨。

  3.林、渔业

  1989年,营造昌平固沙林网络 20个,育苗110亩。渔业生产实行“大、中、小水面全面开
发,精养、半精养、放养相结合”的方针,以投放鲢、鳙、草鱼为主,减少耗粮大的鲤鱼养殖
量。在九家村增建40亩鱼种池 1处。1990年,“三北二期”工程全面完成,所营造的林种有固
沙林、农防林、四旁林。全镇拥有养鱼水面3.5万亩,其中精养、半精养水面600亩。1992年,
水产品产量1 000吨,其中自然扑捞450吨。1993年,哈拉海村渔民于永禄销售鱼苗及鲜鱼收入
30万元,纯收入10万元。1996年,恢复乌尔塔泡水面养鱼。原乌尔塔泡围堤设计标准低,且大
部分坍塌,水面缩小,碱性增强,已放弃养鱼。镇投资30万元,筑围堤3公里,建桥闸1座,从
上游引水,连通花家泡,将水面扩大到3.4万亩。哈拉海村建渔场1处,养鱼水面 4 500亩。林
业重点营造农防林和果林,实行封山育林和台地造林。封山育林 1 000亩,台地造林 100亩。
1997年,发展生态效益型林业。农防林、护路林、护屯林均用 3年生杨树苗;草防林、台地林
用5年生樟子松容器苗。试用网箱在稻田养鱼。1998年,全镇果园发展到11处,1 300亩。引进
桃、樱李123等树种。招商引资养鱼引入资金130万元,建渔场 4处。2000年,稻田养蟹试验获
得成功。春季放养蟹苗1 500亩,秋后亩收益突破1 000元。蟹越冬试验也获得成功。2001年,
投资 150万元,投放蟹苗5 000公斤,放养面积3 000亩,总产60吨。2003年,河蟹产量与2001
年持平。由于连年枯水。养鱼水面缩减,鱼品产出仅为540吨。植树造林9 000亩。

  4.水利、农机

  1988年,实施西大泡子(永升江湾)治涝工程,到1990年,修筑排水干渠 2.8延长公里,建
大型泵站1处。为解决春种用水,修复机电井37眼。全镇小型拖拉机保有量492台。1992年,在
深松和秋翻期间,镇采取统一组合,统一调配,统一供油,统一收费办法,充分发挥农机作用,
深松6.3万亩,秋翻整地3.5万亩,分别占播种面积的67.2%和37.3%。1996年,镇筹资91.6万元,
雇用大庆三环公司、林甸打井队来镇钻大井,本镇业余打井队钻三寸配套井。动员群众自发钻
1.5寸小井。共钻大井和配套抗旱井 92眼,稻田井325眼,小井36眼。稻田井保有量达411眼。
1997年,小型拖拉机保有有量上升到 1 150台。2001年,连续干旱,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
为此,镇党委、政府将抗旱列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一是保水田。投资20万元购买水泵26台,
采取清淤引水和两级导水办法,昼夜运作,歇人不歇泵,并启动稻田井63眼,从而保证水稻丰
收。二是保口粮田及经济作物田。钻抗旱井963眼,抗旱井保有量达1 487眼,可灌溉农田 4万
亩。购置小型喷灌设备24台套,喷灌设备保有量达到43台套。购买滴灌设备 200台套。2003年,
全镇抗旱井保有量3 150眼,小型喷灌设备120台套,可灌溉农田10万亩。在嫩江丰水期,引水
治碱、治沙、滋润草原;盘活干涸的湖区养鱼,增加养鱼水面6万亩。

  5.工、商、交、电各业

  1987年,镇政府办公楼竣工投入使用。1988年,投资15万元,建砖厂 1处。哈拉海、九家
子自来水入户工程竣工。1989年,建黑加仑饮料厂1处,引资联办炼油厂2处。1991年,黑加仑
饮料厂解体。1994年,在县城创办大豆蛋白厂,后改称富飞达食品厂。先后投资 1 000万元,
生产蛋白粉、色拉油曾销往北京、广州。1996年,开通程控电话。辟建商业一条街。沿街个体
商业楼 6幢,其中当年新建3幢。全镇有个体私营工商户1 138户。1997年,镇办、村办工商企
业绝大多数解体或出售。1998年,大豆蛋白厂产品产量 70吨,实现产值150万元。砖厂红砖产
量700万块,实现产值120万元。同年,实施“康居工程”,建砖瓦化居宅 159幢。1999年,实
施小城镇建设工程,拓宽、整修路面。拆扒房屋80间,铁栅栏1 000延长米,砖、土墙4 700延
长米,取缔临街加工点9处,修筑排水沟3 000米,砌砖墙2 000延长米,硬化地面3.2万平方米,
安装路灯20盏。铺设他拉哈——兴平和他拉哈——和平牧场渣油路。2000年,低压输电线路改
造工程竣工。2001年,铺设镇驻地街道牙石4.8延长公里,人行道板2 400平方米。采取政府补
贴、群众自筹、争取上级扶持办法,集资30万元,建造镇驻地自来水工程,有 500多户居民用
上自来水。同年,富飞达食品厂被吉禾集团赎买。2003年,投资15万元建成集贸市场1 处,占
地1.8万平方米。11月,将原占道经营的农贸大集迁入市场。当年,登记在册的工商个体户194
户,私营业户2户。

  四 文化建设

  1988~1990年,镇党委、政府多方筹资,四处求援,建砖瓦化校舍 1.1万平方米,使全镇
校舍砖瓦化率达 90%。实现校校有砖房,班班在桌凳。为实施“燎原计划”,成立中学职业班。
卫生院开设住院部,有4个村建成标准化卫生所。1991年,全镇 14所小学全部砖瓦化,10所网
点小学有8所砖瓦化。1993年,全镇校舍砖瓦化率实现100%。1994年,镇投资 30万元建成卫生
院住院部和门诊室。1996年,投资120万元建成中学教学楼1幢,三层,1200平方米。镇投资30
万元,购置电教设备并扩建成人职业技术学校。省教委将镇成人职业技术学校列为示范校,为
此,市政府奖励镇 10万元。镇举办首届美术、书法、摄影三联赛,收集参评作品300多件,评
出优秀作品61件。举办大型联合文艺汇演,评出10个优秀节目参加县文艺汇演,其中 6个获奖。
安装电视差转台,实施有线电视入户工程,有 350户居民接通有线电视。针对卫生院“小病不
愿治,大病治不了”问题,镇政府调整充实卫生院领导力量,建立岗位责任制,改进医德医风,
配备医疗器械。村卫生所普遍建立三室:计划生育室、妇幼保健室,医疗门诊室。1999年,投
资 100万元,改造中学校舍,添置电教设备。中学增设电教室、语音室。空军部队、市邮电局
投资在哈拉海建兰天希望小学,校舍面积 700平方米。卫生院将临街房屋出售,利用售房资金
扩建、维修院舍。2003年,镇内有卫生院1所,卫生所11所,中学1所,小学12所,幼儿园 2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