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巴彦查干乡

第五节 巴彦查干乡




  一 政区人口

  1985年,乡辖10村,17屯,3 014户,14 767人(含第二良种场人口)。其中男7 422人,女
7 345人;农业人口14 315人,非农业人口452人;蒙古族4 112人。土地面积 69.2万亩,其中
耕地20.3万亩,林地9 205亩,草原27.4万亩,水域3.5万亩,建设用地2万亩,洪泛地 15万亩。
水域中嫩江水面2.2万亩;建设用地中水利工程用地5 353亩。

  1986年,巴彦查干村复名王府村。于泰和东南20里处建小泰和屯,隶属泰和村。1998年,
洪水将三棵树、小泰和、南大亭、腰屯全部冲毁,除南大亭重建外,其余 3屯灾民分别安置到
王府、泰和等村屯,不再重建。1999年,因原王府村地势偏低,易受洪水侵害,易地重建王府
村,命名永珍王府新村。2001年,公屯村并入绰尔村,前、后巴彦他拉村并为巴彦他拉村,乌
古墩村并入永珍王府新村。村辖屯情况如下:

  永珍王府新村辖新村、乌古墩;

  泰和村辖泰和;

  绰尔村辖公屯、绰尔;

  和南村辖和南;

  和平村辖南大亭、山湾、文果、裴地房子;

  巴彦他拉村辖后巴彦他拉、前巴彦他拉、东巴彦他拉;

  大庙村辖大庙、六家子。

  2003年,全乡4 676户,16 311人。其中男8 366人,女7 945人;农业人口 15 720人,非
农业人口591人;蒙古族4 646人。

  二 党政机构

  大体同烟筒屯镇。

  2003年,中省直驻乡单位:电业所、邮政支局、电信支局、信用社。县驻乡单位:公安派
出所、供销社、卫生院及中、小学。

  三 经济建设

  巴彦查干乡西部拥有较长的江段和广阔江滩地,水源充足,土质肥沃,适于粮豆作物生长,
系本县“粮仓”之一。东部平地漫岗相间,草木繁茂,适于牧业生产。

  1987年,乡党委、政府制定“稳定一个基础,突出三个重点,搞活商品流通,促进商品经
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一个基础:粮食生产;三个重点:畜牧业、乡村企业、渔业。
1999年,将方针修改为“招商引资促开发,恢复设施保发展,粮渔牧林抓特色,企私并重求效
益”。将全乡划分为五个经济区:王府新村旅游、企业区;泰和水稻区;公屯商服区;和南生
态区;和平牧业区;乌古墩水产区。2003年,确立“建设生态家园,发展牧业强乡”的方针。

  1.种植业

  1985年,全乡粮豆播种面积 7.2万亩,总产量7 600吨。其中水稻 1 340亩,270吨;小麦
4 537亩,32吨;玉米2.4万亩,3 100吨;高粱6 000亩,750吨,大豆1.8万亩,1 770吨。

  1987年,实施万亩“白单九”玉米高产田统种分管和两千亩水稻扩种计划,获得成功,粮
豆总产实现1.15万吨。1988年,引进吉字号系列玉米品种。1991年,为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作
物结构,玉米稳中有降,大豆稳中有升,大力发展水稻和经济作物。制定种稻优惠政策,通过
典型户带动,筹集资金发展水稻生产。到1993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7 310亩,总产量2 924吨。
1998年,依照“稳玉米,扩水稻,增杂粮”种植结构,选择“早、抗、高、全、特”作物品种,
种植玉米3.5万亩,水稻3.3万亩,大豆2万亩。8月,洪水泛滥成灾,泰和、和南、和平、乌古
墩、公屯、绰尔等村 80%耕地被淹绝产。入冬积水遍地,乡党委、政府组织群众抢排积水,清
除浮冰。经过两个月苦干,大部分耕地见土,仍有 4万亩耕地浸在水中。与此同时,因水毁村
屯迁移,空出废宅地 5 000余亩。1999年春,在农贷资金不足情况下,县、乡两级干部慷慨解
囊,为农民筹集资金 91万元用于春耕生产。其中乡干部筹资 4.2万元。 各项生产费用投资达
1 800万元,购进玉米种17万斤,大豆种20万斤,高粱种1万斤,杂豆种4万斤,化肥1 110吨。
恢复稻田6 000亩,利用废宅地种植水稻、大豆、育树苗、建日光温室2 000亩。2001年,乡推
广试种的大豆品种——“东农42”获欧盟绿色有机食品认定。2002年,坚持绿色、特色农作物
为主和服从服务畜牧业发展的方针,调整种业结构。种植粮食4.1万亩,经济作物1.4万亩,饲
料5.6万亩。引进 16个绿色、特色作物品种,推广芝麻、板兰根种植各千亩。实行订单农业,
与吉泰集团和张家口昌宁贸易货栈分别签订谷子5 000亩和豇豆2 000亩种植合同。2003年,同
吉林恒嘉集团签订芸豆2 500亩种植合同。同年,粮豆薯播种面积8 916公顷(13.4万亩),总产
量8 079吨。其中水稻 320公顷,1 332吨;玉米3 421公顷,4 214吨;谷子282公顷,259吨;
高粱634公顷,572吨;大豆1 327公顷,775吨;绿豆1 874公顷,465吨。

  2.牧 业

  1985年,全乡大牲畜存栏8 291头(匹),其中黄牛4 635头,奶牛955头。羊存栏2 320只,
猪存栏 4 346头。1988年,乡将大庙、巴彦查干、前巴彦他拉、后巴彦他拉、乌古墩等村确定
为重点养畜村。并通过飞播牧草改良草原。到1990年,已飞播牧草 1.1万亩。1998年夏,北部
村屯有7 063头(匹)大牲畜遭洪水围困,乡党委、政府安排15名干部,调拨3艘船只,将大牲畜
安全运出,转移到敖林西伯、新店林场一带放牧。并从外乡镇调运大量秸秆用以饲养留下的牲
畜。但是由于草原耕地大部被淹,饲草、饲料严重不足,加之道路也遭水毁,卖奶困难,农民
纷纷抛售牲畜,造成牲畜存栏大幅度下降。与1977年相比,大牲畜由1.6万头(匹)下降到7 950
头(匹);羊由9 935只下降到5 467只;猪由8 563头下降到4 310头。1999年与2000年,畜牧业
下滑趋势仍末得到有效遏制。2001年,乡党委、政府借助伊利乳业扩大生产规模之机,决定大
力发展奶牛业。筹资441万元,建成永珍王府新村奶牛小区。共建牛舍 59栋,通过招商引资引
进养牛户5户,养奶牛 70余头。小区实行防疫、治疗、繁育、鲜奶收购、饲料加工一条成服务。
2002年,奶牛发展实施“三点一线”,肉牛、肉羊发展实施“沿江效应”。三点:王府、绰尔、
泰和;沿江:泰和、绰尔、大庙。在泰和、绰尔分别建肉牛小区1处,在大庙建肉羊小区1处。
实行“投资分利、投资得息、委托养畜”等多种引资养牛经营模式。并引导资金少的农户饲养
大鹅、狐貉。县、乡与伊利乳业共投资 160万元,购置先进榨乳设备,在王府新村建成现代化
榨乳站1处。又投资20万元,在泰和、乌古墩、前巴彦他拉建标准化榨乳站4处。同年,草原实
行休禁牧6万亩。2003年,全乡有榨乳站7处。大牲畜存栏9 259头(匹),其中奶牛3 881头,黄
肉牛4 023头。羊存栏1.9万只,猪存栏5 403头。

  3.林、渔、水利各业

  1985年,乡内国堤两条:马场堤与绰尔堤,11.6延长公里。民堤4 条,34.6延长公里。绰
尔灌区1处,内种水稻 1 000亩。大金泡养鱼水面2万亩,其他可养鱼水面 6 000亩。林地面积
9 205亩。1987年,在大金泡建进水闸1座。1988年,渔业实行大、中、小水面一起开发,集体、
联户、个体共同养鱼办法。林业执行“宜林则林、自育自造”原则,大造草防林、固沙林、经
济林、边界林及沿江插柳,利用庭院栽植果树。1990年,养鱼水面 7处,2.34万亩。泰和村建
鱼种池1处,产出鱼苗100万尾。乡渔场大金泡产鱼150吨左右,渔民从嫩江中捕捞水产品200吨
左右。1997年,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泰和、公屯、绰尔洪泛区,筑堤10余公里。1998年夏,50
余延长公里的数条民堤全部被洪水冲毁,灌区、渔池、林地大部分受灾。秋冬之际,乡党委、
政府一方面组织群众抢排积水,一方面组织群众封堵马场洄水堤决口,防止下泄的乌双水漫入。
共封堵决口1 000米。1999年,投资400万元,修复泰和、公屯、大金泡民堤及泰和灌区。2000
年,建成公屯小鱼亮综合开发区,其中有养鱼水面 2 160亩。2001年,泰和村修建虾蟹孵化区
和基尾虾养殖场各300亩。王府新村建鱼种池1处。2002年,根据上年勘测及规划,在王府东岗
营造草防林3 000亩。规定41条林带80个网格,每条林带5行树,网格边长500米×500米。实行
“谁造谁有,林权归已,一定三年,包栽植、包抚育、包成活、包管护”的办法,将其承包给
41家农户,奋战20余天完成造林任务。同年,从河北蔚县引进食用杏栽植 500亩。2003年,全
乡造林8 000亩,其中“三北四期”工程2 000亩,退耕还林3 500亩,荒山造林2 000亩,生态
林500亩。于王府北岗栽植山杏720亩,王府村内栽植柳、松、丁香、榆叶梅等 1.7万株。水产
养殖水面2.2万亩,水产品产量960吨。其中养殖捕捞660吨,自然捕捞300吨。

  4.乡村建设

  1987年,乡政府驻地王府村架设路灯,有7村1 300家住户接通自来水。1998年夏,12个屯
落遭受洪灾,其中三棵树、南大亭、腰屯、小泰和被水全部冲毁,公屯、和南被大半冲毁。王
府村也遭洪水侵害,有房舍倒坍。1999年,按照“小变大,低迁高,撤并自然屯,发展中心村,
建设小城镇”的思路,将全乡规划为1个新村5个新区,建灾民房 1 163幢。香港中华总商会副
会长张永珍捐资1 065万元建设永珍王府新村。新村位于原王府东里余,占地面积 96公顷,按
省第一村标准设计,分商服、教育、休闲、旅游、乡企、居民6个区。当年建成楼房 14幢,砖
瓦房284栋,公园、码头各1处。2001年,投资50万元,建成王府湖滨休闲娱乐广场和排水工程。
2002年,修建乡牌楼,完善新村展厅,绿化、美化、亮化街区,继续实施自来水、程控电话、
有线电视入户工程。2003年,投资30万元,改造新村秸杆燃气站。投资 7万元,建成泰和农贸
市场及亮化一条街。全乡砖瓦化率、自来水入户主率、街道硬化率公别达到64%、74%与45%。

  5.工、交、商、电各业

  1985年,乡有砖厂、农具厂、油米厂、粉条厂各1家。1987年,建成农贸市场300平方米。
7月,胡巴公路竣工通车,结束该乡无油路的历史。 1988年,泰和砖厂建成投产。之后,地板
砖厂、玻璃丝厂、罐头厂、圣米厂、扎啤厂、地毯厂、植物油厂陆续开办,也陆续关停。1991
年,改造输电线路,由10千伏升到35千伏。1993年,筹措资金完成文果屯输电工程,从而实现
屯屯通电。1995年,开通程控电话。1997年,乡村企业在产权改革中绝大部分出售或解体。据
调查,乡村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缺乏人才,管理不善,效益低下;二、未曾论证,盲
目上马,产品无市场;三、亏损严重,债台高筑,资不抵债。1998年 8月,联结乡南北交通的
王和公路被洪水冲毁。2000年,投资 598万元,修复王和路,翌年竣工。2001年,最后两家乡
村企业——泰和砖厂、和平砖厂(1998年成立)停业。2002年,通过引资招商建成王府榨油厂、
乌古墩钢网作坊各1家。年余也相继解体。

  四 文化建设

  1987年,投资12万元,建砖木结构校舍3处,1 100平方米。其中和南、绰尔两村集资 9万
元,建校舍1 000平方米。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0所,教学网点3处。校舍总面积9 142平方米,
其中砖木结构面积7482平方米。1989年,第一届“那达慕”草原盛会召开,并规定以后每两年
举办一届,共举办3届。1990年,着手恢复村卫生所,配齐医生。已有3个村卫生所实现有药品、
有医疗器械。1993年,10个村卫生所全部恢复正常运转。同年,开展成人职业教育,培养财会、
畜牧技术人员。夏,乡党委、政府在王府东岗原旗敖包遗址举办祭祀敖包活动,系本县自新中
国成立以来首次开展此项活动。1999年,洪灾过后,在全国政协、大庆林源炼油厂、省证券公
司、辽宁海城公司、富强集团援助下,建小学4所,卫生院1所。2001年,乡筹资 8万元,装修、
绿化、美化敖包景区。9月1日,县祭祀敖包活动在此举行。同年,有中学 1所,小学10年,卫
生院1所,村卫生所7所。中、小学上收县管辖。2002年,乡卫生院上收县管理。乡投资 6万元,
建成王府有线电视地面接收站。2003年,投资300万元,建成蒙古族中学综合教学楼4 000平方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