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腰新乡

第六节 腰新乡




  一 政区人口

  1985年,乡辖 13村,25屯,4 261户,21 739人,(含石人沟渔场、石人沟果树场户口)。
其中男10 936人,女10 803人;农业人口19 485人,非农业人口2 254人。土地面积 60.9万亩,
其中耕地22.5万亩,林地1.2万亩,牧地21.3万亩,苇地8 114亩,水域4.7万亩,建设用地1.8
万亩,洪泛地8.6万亩。

  1990年,省革志劳改场病监分场撤销。病监分场俗称小河口劳改场,位于后心西嫩江畔。
所占用的2 800亩耕地、1 200亩水面,连同堤防等一并无偿移交给乡,病监人员、设备撤返总
场。

  1998年,李家窑村、保保村并入胜利村。2001年,一棵树村并入好尔村,两棵树村并入巴
彦村,哈布气村并入中心村。村辖屯情况如下:

  中心村辖中心、东哈布气、西哈布气;

  兴隆村辖兴隆;

  前心村辖前心;

  后心村辖后心;

  好尔村辖东好尔、西好尔、三十里台、一棵树;

  巴彦村辖巴彦、前红河、洼台、两棵树;

  胜利村辖李家窑、保保、前道拉保、后道拉保、前曼代、后曼代、西曼代;

  翻身村辖翻身。

  2003年,全乡5 628户,20 626人。其中男10 625人,女 10 001人;农业人口19 747人,
非农业人口879人。

  二 党政机构

  大体同烟筒屯镇。

  2003年,中省直驻乡单位:邮政支局、电信支局、电业所、信用社。县直驻乡单位:公安
派出所、司法所、供销社、卫生院及中、小学。

  三 经济建设

  腰新乡西濒嫩江,土质肥沃,少风沙灾害,历来是本县鱼米之乡。小米以兴隆为最,色泽
油黄,成饭香软可口,佐以清炖 江鱼,百食不厌。

  1986年,乡党委、政府制定“以农为主,狠抓畜牧,育草栽树,发展渔副”的经济发展战
略方针。1992年,将方针调整为“稳粮兴牧、大上乡企,多种经营,全面发展。”2002年,根
据县委“畜牧立县”方针,乡确立“增稻谷,兴水利,繁牧业,治园区,建基地”方针。

  1.种植业

  1985年,粮薯播种面积8.1万亩,总产量 1.4万吨,居全县各乡镇场之首。其中水稻5 000
亩,830吨;玉米2.6万亩,5 000吨;高梁9 395亩,2 300吨;谷子 1.2万亩,1 922吨;大豆
1.9万亩,2 440吨。1987年,种植业实行“稳定大豆,扩大玉米,发展水稻,适当增加高梁和
饲料作物”的方针。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 3万亩,总产量7 308吨,亩均单产488斤。兴隆村玉
米亩单产超千斤。1988年,玉米最高亩单产实现1 650斤,高梁最高亩单产实现900斤。所采取
的高产措施有建立土地耕暄制和养地肥田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选用良种,适时早播等。
1992年,扩大水稻、高梁种植面积。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 8 000亩,全部实行旱育稀植。高梁
种植面积达 3.2万亩。种植业虽然遭受低温、干旱等灾害,但是在乡党委、政府指导、扶持下,
经过农民付出大量投资和辛勤劳作, 精心耕耘和浇灌,仍然获得喜人收成。 秋后售粮时发生
“打白条”现象,不仅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也造成翌年生产费用紧缺。1993年后,“打
白条”现象逐步得到解决。1998年,发展特色种植业,形成种植小区12处。千亩谷子种植小区
有兴隆、中心、后心; 500亩谷子种植小区有翻身、一棵树、哈布气、前心、好尔、两棵树;
双千亩黄豆种植小区有江湾开发区;千亩小黄豆种植区有胜利; 500亩山芝麻种植小区有后心。
8月,洪水造成沿江农田受灾绝产面积5.5万亩。1999年,投资 280万元,实施粮食自给工程,
在中心——兴隆村道路两侧规划2万亩耕地,连片种植玉米 8 000亩,谷子3 000亩,其他农作
物9 000亩。钻百米深井23眼,配套以喷灌设备。扩大贡米原料基地建设,播种谷子3万亩。加
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全乡良种繁育基地增加到8处,总面积2 500亩,繁育良种 150吨。玉米
良种有 4单19,4单16,浙单7,248,237等;高粱良种有傲杂1,傲杂2等。2000年,遭遇特大
旱灾。整个夏季无有效降水,年降水量仅抵常年的一半,农作物减产 6成。到秋天,“瘪包米,
瞎高梁,谷子不成一把糠。”仅水稻尚有好收成。乡党委、政府决定开发江湾万亩稻田,投资
190万元,加宽加固输水干渠1条,修筑支渠及排水干渠10条,完成土方量18万方。2001年,实
行订单农业。依据收购订单种植谷子 3万亩,小黄豆1万亩,花生1万亩,药材 1 500亩,洋葱
200亩。2003年,粮豆薯播种面积 8 672公顷(13万亩),总产量1.6万吨。其中水稻 867公顷,
3 902吨;玉米1 333公顷,4 539吨;谷子2 000公顷,2 940吨;高梁667公顷,1281吨;大豆
667公顷,420吨。

  2.牧 业

  1985年,全乡大牲畜存栏7210头(匹),其中黄牛4 681头,奶牛175头,马2 306匹,羊5 922
只,猪 6 483头。1987年,乡党委、政府决定加快畜牧业发展速度,实现与种植业平衡发展,
采取建奶站、种牧草等措施以扶持养牛、养羊业,重点扶持奶牛生产。1990年,投资 9万元,
建畜牧综合服务站 1处。1992年,乡将翻身定为奶牛饲养示范村,通过典型推动奶牛业发展。
同时利用扶贫贷款为农户购买奶牛。全乡奶牛存栏突破千头大关。农户在政府扶持下发展奶牛
业同时又自发兴起“养羊热”和“养鹅热”。全乡养羊7 000余只,养鹅2万余只。1998年,县
乳品厂长期拖欠奶资及洪灾造成部分农田、草原被淹,饲草、饲料短缺,农户开始抛售奶牛。
为此,乡调整畜牧业结构,发展“短、平、快”的养猪、养鸡、养羊项目。协调整贷款 100万
元,农户自筹50万元开办猪场17处,鸡场2处,羊场47处。其中有2处猪场每场养猪 500头以上。
2处鸡场每场养鸡5 000只以上。1999年,生猪存栏1.34万头,出栏3 800头,创产值266万元。
2001年,借助伊利乳业、草原兴发入驻本县之机,广泛发动农户将养殖重点向奶牛、肉牛转移。
乡投资1.5万元,在翻身建榨乳站1处。2002年,乡投资建肉牛养殖场1处,养牛200头。同年,
草原休牧6万亩。2003年,乡、村和农户共同投资20万元在后心建榨乳站1处,投资 3万元在翻
身建畜牧服务站1处。乡协调资金30万元,建成一棵树养殖西门塔尔牛一条街。有 17户养牛,
每户养牛5~7头。争取贷款及扶贫资金22万元,扶持兴隆、中心、好尔实行规模化养鹅,共养
鹅4万只;扶持西曼代养羊4 580只,户均28只。于翻身落实围栏改草 1万亩。当年,大牲畜存
栏6 729头(匹),其中黄肉牛5 270头,奶牛866头,马544匹,猪5 780头,羊 1.7万只,鹅2万
只。产出鲜奶1 114吨,出栏肉牛3 280头,肉羊1.5万只,生猪6 731头。

  3.林、渔业

  1986年,造林5 087亩,育树苗402亩。有农防林、护路林、护村林、用材林、草防林、薪
炭林等1.2万亩。全乡养鱼水面1万余亩。建精养鱼塘5处,育种池1 处,投放鱼苗2万尾。1987
年,试养河蚌育珠,共投放河蚌2万只。河蚌育珠列入省“星火计划”,拨付科技贷款3万元。
1988年,再次投放河蚌3万只,育珠未获成功。同年,在4村3校建果园9处。此为果园在乡落户
之始。1992年,渔业实行“以科学养殖为主,以自然扑捞为辅”的生产方针,扩建养鱼水面,
增加鱼苗投入量。但自然扑捞仍占很大比重,达900吨,占全年扑捞总量的97.7%。1999年,通
过招商引资开发渔业、林业。共招商引资841万元,建渔场2处,林药种植场 1处。同年,全乡
养鱼水面1.2万亩,投放鱼苗470万尾,其中有鏊花(鳜)、武昌鱼(团头鲂)等名贵鱼种50万尾。
2000年,引进的 3家渔场、种植场或因自然灾害,或是经营不善陆续转让或解体。2002年,实
行退耕还林,共退耕还林2 000亩。2003年,投资130万元,造林5023亩。其中防风固沙林4 358
亩,农防林291亩,草防林 156亩,护村林170亩,护路林49亩。乡要求造林上规模、出精品。
胜利村的防风固沙林和护村林、翻身村的农防林达到乡的上述要求。同年,育出鱼苗16吨,自
然扑捞水产品1 600吨。

  4.水 利

  1986年,为保证江湾稻田供水要求,修筑输水干渠1条,4 550米;建闸门 1座,修筑支渠
67条。 1988年,完善江湾治理基础设施,投资 3.5万元建强排站1座。1998年春,乡自筹资金
108.5万元用于钻井、开发水田等。引进资金350万元,农户集资180万元,在江湾筑堤 11公里,
开发耕地1.1万亩,养鱼水面1.7万亩。夏,位于江湾的水利设施几乎全部被洪水冲毁。共毁坏
堤坝47延长公里,输水干渠14延长公里,泵站8处。秋,乡党委、政府为确保江湾5.5万亩耕地
和1.2万亩养鱼水面恢复正常生产,组织群众“排水还耕,复堤还渔”。共完成土方量 20万立
方米。1999年春,全乡出动劳力1.5万人次,车辆3 800台次,修复民堤37公里,干渠14延长公
里,泵站 4处,并恢复小河口泵站的输电设施。2000年,遭遇特大旱灾,全乡加大水利建设投
入:一方面维修和新建机电井,另一方面修筑输水渠道。投资190万元,建成输水干渠1条,支
渠6条,排水干渠2条。争取市投资375万元,在原小河口泵站东侧建成永久性泵让1座。2001年,
持续干旱。乡投资52.4万元,购进大型水泵,修筑闸涵,对渠道进行清淤护坡等。机电井建设
也遍地开花,新钻大井20眼,小井300眼。全乡已拥有大井111眼,小井554眼,可保证 12万亩
农田的春种用水和 4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2003年春,嫩江水位校往年偏低,泵站失去作用。
为此,乡投资 30万元购置设备,采取两级导水以保证全乡1.3万亩稻田泡田插秧用水需求。从
而获得水稻大丰收,平均亩产600斤。

  5.工、商、交、电各业

  1987年,铺设腰新公路 2.3公里。北联泰一路,南至乡政府所在地中心村。架设输电线路
11.2公里,使东部两村4屯— 巴彦、李家窑与前红河、洼台、前道拉宝、保保结束无电的历史。
1988年,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乡政府驻地有百余户居民用上自来水。开通特高频固定电话14
台,实现村村通话。乡投资2万元建成农贸市场700平方米。1992年,乡投资40万元,建成羽绒
服厂、小米加工厂、饮料加工厂(小米加工厂后改为贡米加工厂、羽绒服厂经营两年后解体)。
同年,个体工商业户除商店、饭店、手工作坊外,已有游艺厅、录像厅、台球室等出现。1995
年,开通程控电话。1997年,乡村企业在产权改革中绝大大部分解体或出售,乡办企业仅剩贡
米加工厂1家。1998年,开始兴建“外环相交、内环相通、环环相连”的公路网。重点整修4条
乡路:中心——李家窑,翻身——胜利,好尔——巴彦,中心——兴隆。10月,商贸城工程及
后心灾民新居主体工程相继竣工。商贸城位于中心村中心广场,建筑面积 1 080平方米。1999
年,后心灾民新居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改称“康居新区”。建有砖瓦房85幢,总建筑面
积6 664平方米。中心——兴隆乡级公路铺设渣油路面。继续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投资 20万
元,钻深井,埋设管线,使中心、一棵树、哈布气、康居新区居民全部用上自来水,兴隆村65%
的居民用上自来水。2000年,乡投资5万元,在中心村建成休闲区1处。投资80万元,建成政府
办公大楼1幢,1 200平方米。

  四 文化建设

  1986年,中心校、蒙小、中心小学、好尔小校建砖平房校舍4栋,1 600平方米。1987年,
乡投资6.8万元,建成电视差转台 1座。1988年,乡投资3.8万元,在蒙小建成电化教室和实验
室200平方米。1990年,乡投资 30万元,修建中学及保保、胜利、三十里台、洼台校舍。全乡
校舍全部砖瓦化。1996年,开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入户300余家。1998年,建成教学楼1幢,
3 600平方米。1999年,乡投资 40万元,购置电教设备,建成微机室,装备图书馆。2000年,
建成科技楼1幢,1100平方米。2001年,乡中学、卫生院各1所,小学12所,村卫生所 8所。11
月,中、小学上收县管辖。2002年,乡卫生院上收县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