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江湾乡

第七节 江湾乡




  一 政区人口

  1985年,乡辖10村,12屯,1 187户,5 978人。其中男 3 120人,女 2 858人;农业人口
5 835人,非农业人口143人。土地面积38万亩,其中耕地18.2万亩,林地1.9万亩,牧地 16万
亩,苇地1 406亩,水域1.4万亩,建设用地4 313亩。

  1998年8月,十里树、二十里台、乌兰通、黑岗子、三十里坎、良种场6村遭洪水冲毁,居
民迁入江湾村。2000年4月,7村并为江湾中心村。2001年 6月,胡吉吐莫镇程地房子屯居民全
部拆迁到江湾中心村,共迁入 22户,97口人。8月,永丰、拉海两村并入江湾中心村。江湾中
心村改称江湾村。村辖屯情况如下:

  江湾村辖江湾、拉海、永丰(爱海州);

  九扇门村辖九扇门。

  2003年,全乡2 030户,7 071人。其中男3 627人,女3 444人;农业人口 6 842人,非农
业人口229人。

  二 党政机构

  大体同烟筒屯镇。

  2003年,中省直驻乡单位:信用社、电业所、邮政代办所。县直驻乡单位:公安派出所、
司法所、卫生院及中、小学。

  三 经济建设

  江湾乡大部分土地属江滩低地,土质肥沃,宜稻;岗地多风沙土,宜林。“岗上森林绿,
岗下稻花香”,乡牌坊上的楹联正是江湾风光的如实写照。

  1994年,乡确定“以农为主,粮牧结合,上企兴林,多种经营”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1995
年,将方针调整为“以农为主,突出水稻,重牧兴企,多种经营”。1998年,提出“突出水稻
生产,建好江湾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发展粮林企渔”方针。2001年,将此方针改成“夯实农
业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招商引资,建好江湾园区,依靠科技致富,加快城建步伐”。2002
年,又改为“岗上林草药,岗下优质稻,草肥牛羊壮,农村城市化。”2003年,实施“以牧为
主,减稻兴牧,改善生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方针。

  1.水稻生产

  1986年,乡党委、政府决定充分利用濒临嫩江及中引泄洪渠的水利条件发展水稻生产。招
聘技术人员种植水稻示范田,亩产 500斤。试验井水种植水稻,亩产 650斤。当年,播种水稻
480亩,产量87吨。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小麦2.8万亩,1 375吨;玉米9 260亩,1 667
吨;大豆1.5万亩,1 079吨。1988年,兴建水稻自流灌溉工程 1处,从乌兰浩特等地聘请水稻
种植能手指导农民种稻。1990年,乡将水稻、玉米种植列为重点发展项目,提出“以稻治涝、
以稻致富”的号召,树立王其凤、陈克等种稻典型示范户。改变漫撒直播稻种办法为大棚育秧
移栽,或盘式育秧移栽。1993年,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1994年,水稻种植突破万亩大关。
1996年, 推广水稻超稀植技术。 1997年,在水稻扬花、乳熟期喷洒硒康药剂,开发富硒水稻
2 000亩。富硒大米逐渐成为江湾品牌大米。 1998年,推广水稻“三超”技术和机械插秧技术。
“三超”即应用优质超级水稻品种,分蘖壮秧单株宽行超稀栽植,寒地持续超高产技术。 8月,
嫩江洪水泛滥成灾,当年播种的 4万亩水稻颗粒无收。1999年,通过破堤泄水和水泵强排办法
排出被毁农田的积水,实现人人有地可种。共复耕5万亩,其中稻田2万亩。应用东农 420稻种,
采取大、中棚钵体育苗抛秧、摆秧和超稀植技术种植水稻。全乡共建成大、中棚 620栋,12万
平方米。钵体抛秧 1万亩。2000年,省将江湾乡列为“东北西部干旱地区水稻良种繁育基地”、
“优质稻米开发区”、“塞北水稻三超技术开发区”、“富硒米有基食品基地”。所引用的水
稻品种有VT、V10、龙粳7号、龙粳 9号等。乡与北京玉泉路粮食批发市场、林海雪原米业集团、
大庆风华集团签订富硒米定购合同,共定购稻米 2.7万吨,销往江苏、浙江、内蒙、上海、河
北等地。2002年,普遍采用垦92—509、松97—98、系选1号、V7号优质稻种,施用农家肥或其
他有机肥以提高稻米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2003年,实行“减稻兴牧”,倡导农户少种、精
种水稻,户种水稻不超50亩,亩单产提高到1 100斤以上。当年,水稻种植面积2 000公顷(3万
亩),产量3 595吨。其他农作牧播种面积及产量:玉米875公顷,320吨:大豆1 028公顷,360
吨。

  2.林 业

  1984年,江湾乡与齐齐哈尔造纸厂签订合作造林合同。合同规定造纸厂为九扇门、永丰、
拉海3村提供造林资金123万元,造林 3万亩,8年完成。林木15年成材采伐,收入厂、农户 二
八分成。造林头3年可实行林粮间种,收入归农户。1985年 4月,正式动工营造,共营造5 300
亩。为减少苗木运力和防止苗木干损,安排一些农户育苗。1986年,乡购置开沟犁 3台、植树
机2台,钻井4眼以加快造林进度,保证造林质量。1987年,造林大户孙德龙3年造林822亩。九
扇门村民刘贵、郭振才林间种黄豆、绿豆年收入超万元。 除合作造林处,营造樟子松林 40亩
6 000株,栽植果树25亩,1988年,合作造林计划提前完成。参加合作造林农户302户,造林多
者上千亩,少者30亩。1990年,巩固合作造林成果,大力营造固沙林、经济林。全乡果园由上
年的3个发展到7个。1996年,实施县委、县政府部署的“七个一”工程,营造永丰村的 100亩
农防林和120亩草防林网络,建成九扇 门11亩标准化育松苗圃和十里树50亩果园。1999年,以
营造固沙林为主,在拉海沙丘、江湾村北沙地和拉海大堤决口处播种锦鸡儿 800亩。2000年,
合作林带已陆续进入成林期并开始采伐。共采伐500亩,亩收入1 000元。同年,退耕还林3 500
亩。2001年,对采伐后的林地更新造林300亩。退耕还林面积已达7 000亩。2002年,“三北四
期”工程造林4 630亩,其中防风固沙林3 171亩,农防林101亩,草防林105亩,护路林51亩,
护村林101亩,水源涵养林1 100亩。另处,退耕还林5 500亩。2003年,造林6 000亩。

  3.牧、渔业

  1985年,大牲畜存栏2810头,其中黄牛1 747头,奶牛213头。羊存栏1 430只,猪存栏2 750
头。1986年,对堤外1.2万亩草场实行承包管理。严肃处理私自滥垦草原现象,共处罚 77户,
罚款2186元。同年,建成南湖渔场,养鱼水面3 000亩。1988年,在乌兰通建鱼种池1处。1990
年,全乡养鱼水面6500亩,产鱼150吨,出售春片鱼种5.2吨。推广稻田养鱼获得成功。1994年,
牧业坚持“牛羊并重、乳肉兼饲”方针。岗上各村以饲养牛、羊为主,岗下各村以饲养猪、禽
为主。种草1万亩,种青贮1 000亩。1996年,牧业向规模化、效益型发展。建成乌兰通养羊专
业村、九扇门庄园式牧场,培养王明臣、白长林等栓系育肥牛大户。渔业实行“大、中、小面
同步开发利用,精养、半精养结合”方针,出租老背江、大亮子、四堵等自然捕捞水面。在稻
田试养革胡子鲇鱼获得成功。1999年,洪灾过后,水域扩大,乡将南湖渔场、乌兰通鱼池对外
发包,利用12处蓄水池养鱼。倡导农户在嫩江及其沟汊中扑捞自然鱼。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市
将江湾乡确定为稻田养鱼基地。2002年,借助伊利乳业、草原兴发集团落户本县之机,乡党委、
政府决定突出发展奶牛、肉牛、肉羊养殖业。主要措施有:一、鼓励外购牛羊,限制乡内互购;
二、加强牛羊繁育改良,巩固1处繁育站点,恢复3处繁育站点;三、引资养殖牛羊;四、推广
舍饲和青贮种植,若建1处青贮窖,乡无偿拨给2 000块砖;五、建全畜牧综合服务体系,实行
配种、防疫、治疗、饲料加工、鲜奶收购、青贮供应六不出村。同年,休牧草原 3.5万亩,改
良草原 2 000亩。2003年,遵循“科学饲养,规模推进,政策引导,典型引路,龙头牵动,市
场带动”的方针推进畜牧业快速发展。争取信贷资金400万元,引入资金400万元,农户自筹200
万元,购入奶牛200头,肉牛2 100头,肉羊 2 800只。江湾村杨春培、侯德坤每户一次性购牛
超百头。乡与农户联合投资40万元,建成标准化榨乳站2处,收奶点2处。从而结束江湾乡无奶
站历史。牛繁育改良在冻配基础上,推广胚胎移植29例。实行草原休牧4万亩,退耕还草5 000
亩。当年,大牲畜存栏5 063头(匹),其中奶牛453头,黄肉牛4 750头,马30匹。羊存栏1.1万
只,猪存栏3 300头。产出鲜奶600吨。水产品产量600吨。

  4.水利、开发区

  1986年,为开发稻田,乡于嫩江畔建提水站1处,修筑引水主渠道760米,支渠 9条,架设
输电线路2公里。灌溉区外,推广井水种稻,计划钻井 350眼,已钻260眼。1988年,利用乌双
下泄水建成自流灌溉区。从马场回水堤东端闸口向北修筑主干渠 7公里及若干支渠,使十里树、
二十里台两村实现稻田自流灌溉。1991年,拉海大堤被确定为国堤,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1995
年,修筑排涝干渠5公里。1996年,投资 51万元,续建乌兰通—良种场、拉海—小坝两条主干
渠14.6延长公里;乌兰通—大堤、二十里台—东排、拉海—楚鲁木3条支渠3.5延长公里。1997
年4月,建成拉海浮船泵站,控制灌溉面积4万亩。推广喷灌、管灌,建成节水灌溉工程两处。
1998年 8月,拉海大堤被洪水冲毁,水利设施损失惨重。1999年,修复水毁水利设施。修复输
水涵管1.7公里,输电线路4.8公里,强排站1座。新建渠首泵站 1座,农道桥7座,闸门14座,
输水干渠4.4公里及支渠29延长公里,排水干渠 20延长公里及支渠25延长公里。2000年,省将
江湾乡确定为“优质稻米开发区”并投资建设。计划投资1 630万元。5月17日,开发区水利工
程正式运行,灌溉水田 2万亩。2001年,续建涵闸、支渠及对干渠进行护坡。整修道路,在主
干渠及码头路两侧植树 2万株。开发区初步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达到旱能
灌、涝能排的程度。当年,开发区内农作物获得大丰收,仅稻谷产出就达 1.6万吨,平均亩产
800斤。 岗上旱田因连年干旱,受灾严重,乡党委、政府动员各村农户全力投入抗灾自救,降
低旱灾所造成的损失。新钻大井 2眼,小井460眼,使大井保有量达到 14眼,小井保有量达到
2 000眼。购置喷灌设备262套,节水犁灌器 200套。2002年,开发区建成第二泵站。第二泵站
装机总容量720千瓦,流量 6立方米/秒。并修筑与其配套的工程如引渠、支渠、涵闸等,使开
发区控制灌溉面积达 8万亩,为南部稻田开发奠定基础。2003年,嫩江水位较往年偏低,泵站
不能正常供水。乡出动 4台推土机,2台挖掘机清挖引渠,从而保证两座泵站正常运转和对3万
亩稻田的有效灌溉。

  5.工、商、交、电各业

  1985年,乡办企业有农机大修厂 1家。1986年,建成中心商店、饭店及电焊车间。1987年,
乡投资 1.5万元,建成柳编厂,产品在广交会展出,深受台、港商家青睐,被定购 4 100套计
7 000件。后因外贸部门末能划转货款,经营陷于困境而歇业。1988年,乡投资6 000元,建农
贸市场1处。1990年,创办拉海砖厂。1994年,创办精制油米加工厂。建江湾客运站1处。开通
程控电话。1996年,通乡渣油公路——胡江路建成通车。乡与泰来胜利乡、肇源房彦国合资开
办嫩江摆渡业。1997年,产权改革中,精制油米厂、砖厂解体。其他乡办企业已在此前关停。
1999年,借建新区之机,启动乡砖厂,年生产红砖能力 1 000万块。引资开办木芯板厂,因产
品销路不畅,年余关停。2001年,引资建喷灌设备厂 1家,翌年转为水稻大棚加工厂,也因产
品销路不畅关停。2003年 4月,大庆五厂职工丁海洋投资80万元兴建稻米加工厂,年可加工稻
谷3万吨。

  6.乡村建设

  1988年,乡投资18万元,建成政府办公楼600平方米。自来水入户工程也于同年启动。1998
年,洪灾过后,乡及市、县规划在江湾村建设灾民新区。当年,建成灾民临时越冬房 550栋。
2000年,完成灾民居宅建设,并建成乡政府办公楼500平方米,商服居宅楼3 000平方米,铺设
广场1处。2001年,将主街道拓宽到10米,美化、绿化江湾广场和乡政府院落。植树3万株,种
草5000平方米,栽花1.5万株。在广场两侧建商服楼4栋。规范市场,将街面零散摊床迁到农贸
厅。江湾村自来水工程竣工通水。乡成立物业公司,统一管理全乡电、水、热、邮、讯、电视
等公益事业。2002年,实施主街道亮化工程。2003年,乡投资117万元,铺装环路步行道板5公
里,安装路灯140盏,广场高架灯1套,三色草坪灯30盏。

  四 文化建设

  1985年3月,乡举办首届“江湾之春”音乐会,并规定每年举办1次。成立乡土文学社,出
版《乡土文学集》刊物。1986年,建中心幼儿园1所。开设医院诊室,购置X光机1台。1988年5
月,举办首届“那达慕”大会。1990年,将已关停的农机大修厂改建为中学教学楼。1993年,
“江湾之春”音乐会改为两年举办 1次。1994年,成立成人职业联校。乡文化站被省文化厅授
予先进站称号。 1999年,科技楼落成,700平方米。聘请东北农业大家水稻育种专家崔成焕、
金学友两位教授为乡水稻科技顾问。中学增设语音室、微机室。有微机24台。2000年,卫生院
门诊楼落成,200平方米。2001年,乡有中学、卫生院各1所,小学、卫生所各 2所。11月,中、
小学上收县统管。 2002年,乡卫生院上收县管辖。江湾村实施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入户率70%。
2003年10月,小学教学楼落成,1 500平方米。

  附:文艺作品获奖情况

  小说《庄稼汉传奇》获1986年齐齐哈尔市鹤城杯奖,作者白热。诗歌《草原风歌》获1988
年全国诗歌新风杯奖,作者白热。诗歌《透过白杨树的太阳》、《月下情丝》获1988年全国诗
歌黄鹤杯奖,作者高庆岐。

  1988~1989年,小学生孔庆尧绘画获全国少儿绘画一等奖,田磊、白雪绘画获全国少儿绘
画二等奖。

  五 抗洪救灾

  1998年6月 26日,接到县防汛指挥部关于做好迎战大洪水准备的通知后,乡党委、政府组
建防汛指挥部,制订《渡汛方案》。6月 28日,在拉海大堤上设立前线指挥部,各村、场设立
前线指挥所,全乡劳力1426人上堤备土防汛。7月 3日,嫩江1号洪峰抵达海大堤,超警戒水位
1.1米,缓慢回落。7月24日,2号洪峰接踵而至,超警戒水位 1.38米,回落更缓。全乡干部、
群众昼夜巡守在堤上,加高培厚堤坝,阻击洪水。8月10日,嫩江第3号洪峰将至。市防汛指挥
部决定抽调五区及肇州县、石油管理局、武警部队人力、物力奔赴拉海抗洪抢险工地。 8月11
日,市、县在拉海大堤北端设立前线防汛指挥部。同日,各区、县、石油管理局防汛人员及武
警部队抵达拉海大堤,人数达2.2万人,分别在各自的责任区段协力抗洪。12日凌晨3时,江湾
村负责的区段漫水,乡党委书记王树清紧急抽调240人,奋力运土加高堤顶。经4个小时紧张战
斗,才化险为夷。同时,县防汛指挥部命令江湾岗下6村的居民务必于晚5时前撤离,乡党委、
政府立即动员岗下村民撤离到岗上。十里树11名党员在抗洪抢险中表现得最为英勇,而在撤离
时却最后搬迁家庭,直到全村无1人1畜时方离开。8月13日 14时,3号洪峰抵达,4号洪峰又叠
加其上,超警戒水位2米多。15时,接到市防汛指挥部命令,抢险人员全部撤离大堤。

  抢险人员撤离之前,已有许多妇女、儿童守在乡政府大院,等候堤上亲人消息。当见到男
人那熟悉而疲倦的身影,而男人也遇到女人、孩子那期盼的目光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
些男人们在大堤上已整整奋战48个昼夜!

  8月14日5时许,大堤决口,村落、林木、田园……全部葬于水下。全乡受灾村、场 9个,
涉及1 380户,5 189人。毁房6 322间,庄田10.1万亩,鱼池6万亩,林地3万亩,草原7万亩,
以及水利、电力、通汛设施和农机具等。总价值2.5亿元。

  灾民全部得到安置。其中对接安置 619人,投亲靠友自行安置 461人,利用办公场所安置
259人,塔建帐棚安置 1 427人。为解决灾民越冬,县补助每户灾民建房款2 500元,大庆石化
总厂支援除红砖以外的所有建房材料,并派车运砖。石化总厂与县建委派瓦工 180人建临时越
冬房 550栋。岗上两村及兄弟乡镇、县直各部门、社会各界纷纷捐助粮食、衣物、烧柴等。灾
民丰衣足食,情绪稳定。

  灾情发生后,乡党委、政府组织灾民生产自救。首先抢运水中尚有使用价值或修复价值的
物资;其次是主业损失副来补,实行劳务输出和采割菌、药、草等创收;三是泄洪排涝,复耕
农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