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靠山种畜场
第三章 县属场
第一节 靠山种畜场
一 区域人口
1985年,场辖靠山、哈木台、西沟里、张家围子、草籽场 5屯,400户,1 876人。其中男
975人,女901人。土地面积 24.4万亩,其中草原22.2万亩,耕地 1.9万亩,林地504亩,水域
3 310亩,建设用地1 630亩。
1998年8月,县第二良种场被洪水淹没,其住户整体迁并靠山。共迁入 135户,430人,在
靠山北建二良屯居住。
2003年,全场850户,2854人。
二 管理机构
2003年,场部内设办公室、财务科、生产科、文秘科、资源办、畜牧中心 (内设科为股级
科)。下辖靠山、二良、哈木台、西沟里、张地、草籽场等6个分场及学校3所,卫生所1所,砖
厂1家。
三 体制改革
1995年,场核心奶牛群由统一经营变为职工家庭分散承包。职工工资由固定工资改为随场
效益浮动的工资。1997年,国有奶牛(核心牛)出售给原奶牛承包户。调整草原承包办法,将原
按户分配草原面积改为按牛头数分配草原面积。2001年,为解决有人造林、无人管护现象,场
将国有林木作价一次性出售给有能力经营林木的职工。
四 产业调整
靠山草场资源雄厚,可承载牛近万头,适于牧业生产。但土质沙性较强,瘠薄,不耐干旱,
发展种植业有很大难度。
1985年,全场大牲畜存栏1 337头(匹),其中奶牛1 181头,肉牛53头。羊存栏569只。1995
年,场对固定资产、土地资源、草原面积、职工人数等进行普查,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战略
方针为:“上工兴牧,以牧促农,以农保牧,综合开发”。场历来以养奶牛为为主,由于县乳
品厂长期、大量拖欠奶资,严重挫伤养牛大户积极性,造成奶牛外流,奶牛业下滑。场一方面
为每头奶牛增拨 5亩饲料地,降低奶牛登山费;另一方面制定限制奶牛外流的行政措施。1997
年,由于县乳品厂继续拖欠奶资,奶牛外流趋势有增无减。为稳定奶牛业,场垫付给职工奶资
36万多元。职工在削弱、甚者放弃饲养奶牛同时加大种植业投入,场对此予以鼓励和补助,规
定凡打1眼抗旱井补贴200元。对春种用水价格同样予以补贴。并进行市场调查,联系客户,推
销职工手中的余粮。1998年,再次普查自然资源,清理耕地。共清理出未登记在册的耕地 2万
亩,年可增加农业税收入 10万元。8月,县第二良种场迁入,二良原有土地由县政府“资本经
营”,统一发包,收益五五分成。1999年,场再次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以减缓奶牛业下滑趋势,
如降低草原承包费,制定放牧费最高限价等。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业。种植黑云
豆1万亩,繁育黑130玉米良种1万亩。为保证春种水源,招商引资钻井 34眼。为减轻风沙灾害,
鼓励职工自育苗木,退耕还林5 000亩,营造防风林 1 000亩。全场实有防风林已达8 000亩。
2000年,伊利乳业入驻本县,场趁此有利时机扶持奶牛业回升,予以青贮窖、畜舍营建补贴。
凡建青贮窖1座,补贴100元;凡养奶牛5头以上的职工建畜舍者每块砖补贴 0.05元。种植业遭
受严重旱灾。场有农田5万亩,而抗旱用的机井仅有大井9眼,小井40眼,用于浇灌无疑是杯水
车薪。农田绝大部分减产,1650亩谷子甚至颗粒无收。2001年,伊利乳业投资在哈木台、西沟
里各建榨乳站 1处。场购进青贮收割机及大型翻耙机械,为种植苜蓿的职工深松地及收割加工
青贮饲料。2002年,场确立“远抓林业,近抓农业,常抓奶牛业”的方针。通过招商引资,引
进养奶牛大户。最大1户养奶牛20余头。伊利乳业投资在靠山建榨乳站 1处。草原休牧3万亩,
禁牧6万亩,所产饲草自给有余。2003年,全场榨乳站4处,青贮收割机3台。奶牛存栏2 200头,
肉牛存栏210头,羊存栏3 000只。户均养牛2.8头,户养牛多者达50头。种植青贮3 000亩,苜
蓿1 000亩。售出鲜奶6 200吨。粮豆薯种植播种面积2 149公顷(3.2万亩),总产量214吨。
五 场区建设
1996年,场投资79.7万元,建办公楼800平方米。1998年9月,场自筹投资及喇嘛甸化工厂
捐助建起二良灾民越冬房 135所。1999年,在越冬房基础上,建灾民新居。2000年,工程竣工
投入使用。总投资256万元,其中省投资65万元,县投资126.2万元,场投资64.8万元,建成砖
瓦化住宅126栋,7 700平方米。2002年,场设计靠山小城镇建设模式,对老场区进行改造。凡
原地拆扒旧土房建新砖房户,每房补贴200元。当年,拆旧房建砖瓦化新居者有 32家。场并投
资 59.9万元,安装程控电话和兴建自来水工程。2003年,加宽总场街面,铺装人行道板3 200
延长米。安装路灯30盏,并在街道两侧栽植杜松等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