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山奶牛场
第二节 对山奶牛场
一 区域人口
1985年,场辖高家、齐家、对山、小马场(新建屯)、青年点(新兴屯)、小东屯、小南屯共
7屯,376户,1 786人。其中男880人,女906人。土地面积8.8万亩,其中牧地 6.9万亩,耕地
1.6万亩,林地1 103亩,苇地136亩,水域583亩,建设用地1 875亩。
2003年,全场611户,1 848人。
二 管理机构
2003年,场部内设党群办、生产股、财会室、行政办、保卫股。下辖对山、齐家、高家、
新风分场及中心校、卫生所、砖厂。全场在岗职工765人,退休职工120人。
三 体制改革
1985年,实行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保证优质核心奶牛群的
前提下,将部份奶牛承包给职工经营或将淘汰牛出售给职工,从而形成众多家庭奶牛场。羊全
部出售给职工。耕地实行家庭承包。全场奶牛存栏1091头,其中国有占 83.3%。1991年,场将
集中饲养的核心奶牛群分散到职工家庭经营,实行“全民所有,家庭经营,保本保值,定额上
缴,自负盈亏”。1999年,县乳品厂破产之际,场将核心奶牛群中的 300余头牛以低价出售给
职工,国有牛已不足 300头。2002年,砖厂由场直接经营改为竞标租赁经营。2003年,全场奶
牛存栏1910头,其中国有占14.6%。
四 产业调整
对山地势低平,草原广阔,生态环境保持较好,适于牧业生产。南邻大庆,北倚县城两大
市场,便利农副产品及工业品的销售。
1986年,场三大主业为养牛业、种植业、制砖业。奶牛存栏1 091头,产出鲜奶1 682吨,
粮豆总产930吨,产销红砖1 015万块。有24家运输专业户为砖厂运进炉灰和运出红砖。1987年,
对山红砖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产销两旺。受其拉动,运输专业户户均增收 7 000元。1989年,
砖厂二号窑建成投产,红砖年产 2 000万块。1990年,场确立“大力发展奶牛业,稳定发展种
植业,努力发展加工业, 积极发展家庭副业”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 1992年,将方针调整为
“以牧为主,以农保牧,以工富场”。1998年,由于县乳品厂长期、大量拖欠奶资达 150万元,
严重挫伤职工养牛积极性,场不得不筹措资金垫付奶资以防止奶牛业滑坡。同年,通过招商引
资办牧场2处;大庆国有局职工代金生投资201万元建生猪养殖场;大庆私营业户李洪贵投资102
万元建成顺发农牧场,养殖奶牛与大鹅。1999年初,由于县乳品继续拖欠奶资,造成职工大量
抛售奶牛和粗放管理奶牛,奶牛存栏及牛奶单产双双下跌,场不得不再次垫付奶资以避免奶牛
业持续滑坡,共垫付奶资100万元。县乳品厂破产还债时,仅偿还20%左右。场与省惠尔康牛奶
有限公司签订鲜奶合同,奶价比原价提高 25%。场通过垫付奶资及解决鲜奶销路,保住近千头
奶牛,为此后职工养牛致富奠定基础。2000年 5月,伊利乳业在场建榨乳站收购牛奶,奶价高
且及时兑现奶资,大大激发职工养奶牛积极性。场撤销多年严禁外地奶牛入场禁令,充许职工
外购奶牛,共购入奶牛 150头。“卖牛热”转为“买牛热”。砖厂因赊销红砖过多,结算资金
占用达 100余万元,原赊购单位或破产,或成烂尾工程,这部分资金损失殆尽。场制订砖厂管
理人员工资、奖金同砖款回收率挂勾办法以克服盲目赊销。当年,红砖产出 2 700万块,销出
2 500万块,收入380余万元,上缴税费50万元。2001年,为鼓励职工养牛,场制订优惠政策:
一是提供资金,购置优质奶牛;二是提供饲料地,每头奶牛 2亩;三是为建牛舍的职工提供优
惠价格红砖;四是强化畜牧服务体系,实现“科技服务,饲料加工,防疫灭病,奶牛繁育,鲜
奶销售”五不出场。同年,遭受严重旱灾,1.1万亩农田和1.1万亩草原绝产。2002年,招商引
资引进养牛户3户,养奶牛54头;养鹿户1户,养鹿21只;养蚯蚓户1户、养蚯蚓4万条;养鹅户
1户,养鹅200只。场购置青贮收割机2台,建青贮窖30座,贮青贮2 000吨。建成年处理黄豆能
力7 000吨的永兴油坊。休牧草原4万亩。2003年,全场奶牛存栏1 900头,销售鲜奶4 500吨。
种植青贮5 000亩,饲料玉米 5 000亩,玉米4 000亩,经济作物6 000亩。产出红砖3 000万块,
创产值450万元,上缴利润30万元。专业运输户25户,商饮服务、修理加工业户 3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