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红旗种畜场

第三节 红旗种畜场




  一 区域人口

  1985年,场辖龙坑、三棵树、骆驼脖子、北兴、船滩5屯及1个牧点,421户,2 013人。其
中男1 013人,女1 000人。土地总面积7.8万亩,其中牧地4.7万亩,耕地2.3万亩,林地1 567
亩,苇地1 617亩,水域963亩,建设用地3 413亩。

  1998年夏,船滩被洪水淹没,场在骆驼脖子建新区安置灾民25户。2000年,灾民迁返船滩,
新区撤销。

  2003年,全场484户,1 630人。

  二 管理机构

  2003年,场部设财务股、生产保卫股、人秘股、计生办。下辖龙坑、三棵树、骆驼脖子、
北兴、船滩分场及中心校、卫生所各1所,教学网点4处。全场在岗职工502人,退休职工 89人。

  三 体制改革

  1985年,耕地划归职工家庭经营,牲畜也通过转贷形式为职工家庭所有。1987年,场重建
核心奶牛群即国有牛群,承包给职工经营。1994年,针对船滩分场地处偏远,场形小,收入少
且历年收不抵出情况,实行“分场自治”。场长牵头承包,“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
欠收不补。”9月,创办股份制养殖场1处,入股资金 4万元,购置狐、貉、猪等饲养。翌年撤
销。1997年,稻田翻耙作业不再硬性规定由场机务队统一负责,改由市场运作。机务队解散,
农机具出售。2000年,核心奶牛群解散,奶牛全部出售给职工。完成土地延期承包工作。退耕
还林地块,由职工承包造林,谁造谁有,承包期15年。2003年,场将草场分包到职工家庭,实
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收获”。

  四 产业调整

  1987年,全场奶牛存栏600头,黄牛存栏475头,羊存栏968只。产出鲜奶800吨,产出粮食
1 750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和水稻。1988年,改良草场2 000亩,并建围栏管护。1989年,再
次改良草场 2 000亩。砖厂由于电力供应不足及红砖滞销,发生亏损。翌年关停。1991年,丈
量全场土地面积,查出来记录在册耕地 1 200亩,利用查出的耕地及新开垦土地扩大稻田面积
2 000亩。建苗圃2处,育树苗10亩。1994年,场制订“稳粮重牧,股份兴企,搞活流通,提高
效益”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1996年,将方针改为“农牧林结合,企渔庭并举。”各分场开办
小农场5处,集体及私人开发小鱼塘3处,水面40亩。有34户职工利用庭院和塑料大棚种菜,大
棚面积3 700平方米。场自筹和引入资金 15万元,成立农服公司、加油站、农机配件商店、粮
油盐代销店。 1997年,开发稻田养鱼,普及水稻旱育稀植技术。9月,复垦已荒废十余年的龙
坑 3号地,建自流灌溉工程,可开发稻田 1 000亩。1998年,引进本省大庆、龙江、绥化及吉
林、辽宁等省投资者来场种田。共引入6家,投资138.2万元,在船滩、龙坑、北兴等地开发水
田 2 200亩,旱田数百亩。后因洪灾或经营失误亏损而全部撤出或转让。场为减少亏损面,增
加收入, 撤销农服公司、农机配件商店及各分场所办的小农场。 1999年,引资开发养鱼水面
1 000亩。2001年,场建榨乳站 1处300平方米,将鲜奶收购由奶贩零星收购改为由伊利乳业集
中收购。职工购入奶牛72头。大庆付春祥来场投资80万元建场,购入奶牛50头。场与省农科院
联系引进水稻新品种 3个,扩大市场销路看好的长粒香水稻种植面积。引入基尾虾养殖,末获
成功。2002年,场确定“以牧为主,以农保牧,以渔富场,全面发展”的方针。种植业“保水
稻、稳玉米、增青贮、扩杂粮”。青贮种植由上年100亩增到1 200亩,引进苜蓿种植20亩。全
场5 000亩草原全部实行休、禁牧。退耕还草1 000亩。2003年,再次退耕还草 1 000亩。场投
资4万元建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1处,争取伊利乳业投资2万余元在北兴、骆驼脖子建榨乳站各1
处,在三棵树建临时收奶点1处。筹集资金及争取贷款 67.2万元,购入奶牛近百头。全场奶牛
存栏908头,肉牛存栏750头,羊存栏1 700只,猪存栏2 600头,鹅存栏6 000只。销售鲜奶800
吨。种植青贮4 100亩,苜蓿500亩,玉米7 500亩,水稻1 180亩,大豆2 000亩。林地面积3 850
亩。鱼池水面500亩,其中精养池150亩,孵化池12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