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新店林场

第五节 新店林场




  一 区域人口

  1985年,场辖1屯,215户,1125人。其中男620人,女505人,土地总面积19.8万亩,其中
林地11.4万亩,耕地6 120亩,牧地7.2万亩,水域5 135亩,建设用地1 175亩。

  2003年,全场351户,1 151人。

  二 管理机构

  2003年,场部内设办公室、财务股、生产股、综合股,下辖护林队、机务队、子弟小学、
卫生所、供水站。全场在岗职工193人,退休职工68人。

  中省直驻场单位:邮政代办所,信用代办站。

  三 体制改革

  1995年,场划出 7.5万亩林业用地,实行“地权国有,林权共有,合作开发,股份经营,
风险共担,效益分成。”有10户职工投资入股。场将更新地和零散农田全部收回,重新规划。
其中成片土地9559亩划为农田,分给职工做为工资田,长期使用。即每年发放 8个月工资,其
余4个月工资以田顶替。1996年,场将樟子松林以外的9万亩宜林地全部用做股份合作造林,计
划每年造林6 000亩。1997年,参加合作造林的职工85户。

  四 产业调整

  1988年,造林4 000亩,育苗77亩86万株,防病灭虫5 000亩,扶育幼林2万亩,采伐1 473
亩。采伐分救灾间伐、冬季间伐、透光采伐和卫生采伐(清除病腐木)。在突出主业的同时,发
展种植业、畜牧业、采集业和个体工商业。饲养大牲畜884头,羊350只。产粮90吨。机械修理
部、饲料店、饭店、小卖店11家。

  1990年,全国林业处于危困状态,上级拨款骤减,场号召全体职工“同心协力,治危兴林”
和“自力更生,自我解困,自求繁荣。”发挥自然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大搞林粮间种,
发展多种经营。1992年,上级拨款完全停止。1993年,场投资 5万元,辟建松林公园旅游区。
1994年,场制定“以林为主,多种经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种
植业,超常规兴场,为林业尽快走出困境而努奋斗”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具体措施:一是采
伐低产林、小老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二是建立羊场,带动畜牧业发展;三是在原林药间种
的基础上建设药果园基地。1995年,引进优质杨树A15及迎春5号树种。初次间伐樟子松林。共
间伐1.1万亩,计7万株,收入11.4万元。售出樟子松苗木2.3万株,收入 10万元。1997年,建
苗圃3处,育苗100亩。从大庆石油管理局付给的资源补偿费中提取32万元购置大型拖拉机 1台,
用于迹地更新拉根作业。1998年8月,位于巴彦查干的苗圃遭洪水冲毁,损失苗木200亩,农作
物200亩,房屋26间,以及渠道、围堤、机井、输电设备等,价值180万元。苗圃职工全部撤回
总场,将苗圃出租给当地人经营。1999年,场自筹投资25万元,建成千亩育苗基地 1处。通过
招商引资,引进造林、育苗大户各1家,小木加工业6家。2000年,实现苗木自给有余,所育的
树种除杨树外,还有松、柳、榆、沙棘等。同年,伊利乳业在场建榨乳站 1处,收购牛奶。全
场奶牛存量由980头增到1300头,畜牧业已成为场的支柱产业。种植业因遭受严重旱灾,60%的
地块绝产,其余地块减产2~8成不等。2002年,国家、省、市投资56万元,场自筹24万元,建
成樟子松采种基地 1处,所育树种以樟子松为主,其余有沙地云杉、锦鸡儿、山杏等。在完全
沙化的 5 300亩土地上,营造速生丰产林。发展奶牛业方面,一是辟建养牛小区,招商引资养
牛,已引进养牛户7家,养年105头;二是协调、筹措资金,购置奶牛,共购牛 626头;三是种
植青贮1 800亩,购置大青贮收割机2台,建青贮窖280个;四是争取伊利乳业投资 40万元,建
榨乳厅1处,1 200平方米。同年,草原实行休禁牧 5 000亩,2003年,场将方针调整为“林业
保生态,农业保饲养,牧业保小康”。在继续购入奶牛的同时,购入肉牛 120头。同年,造林
3 550亩,育苗355亩,防病灭虫2万亩次,采伐3 400立方米。奶牛存栏 2 282头,黄肉牛存栏
184头,羊存栏1 788只,猪存栏245头,牛奶产出360吨。休禁牧草原 1.1万亩。旅游区门票及
区内旅、饭店等收入20万元。

  五 森林防护

  1988年,破获盗伐林木案件数起,追缴林木10立方米。1994年,查处盗伐案件21起,罚款
6 000元;查处盗猎案件 13起,罚款850元。1995年,发生火灾3起,及时扑灭。查处盗伐、盗
猎案件20余起,没收猎枪12支,罚款6.5万元。

  场有护林队1支,僚望塔、台2座,防火车5台,风力灭火机6台。

  六 场区建设

  1997年,投资43万元,建成旅游办公楼1座,430平方米。投资18万元安装并开通有线电视
设备。2002年,投资10万元,对有线电视设备进行改造,将信号由微波接收改为由卫星地面站
接收 。筹措资金60万元,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入户率95%。有4户职工自建双层居宅数4幢,
总建筑面积1 300平方米。2003年,场投资建成职工居宅数五层2 165平方米,子弟小学教学楼
两层712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