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四家子林场

第六节 四家子林场




  一 区域人口

  1985年,场辖1屯,76户,369人。其中男184人,女185人。土地面积 3.7万亩,其中林地
1 107亩,耕地4 800亩,牧地2万亩,水域695亩,建设用地510亩。

  2003年,全场83户,257人。

  二 管理机构

  2003年,场部内设政工股、计财股、生产股,下辖护林队、机务队、子弟小学、卫生所。
全场在岗职工69人,退休职工23人。

  三 体制改革

  1981年,场与好利保、包尔浩特两村实行合作造林。 1989年,场与齐齐哈尔造纸厂签订1
万亩合作造林合同,由造纸厂支付幼林改造资金。1990年,实行场统一造林,承包到户抚育管
护3年,林粮间种,收入归已,每亩上缴土地税2.50元。场外人员承包每亩上缴土地税5元。1996
年,实行股份制造林。场为资源股、管理股,职工为资金股、劳务股。1997年,参股造林的职
工16户,其中四家子14户,造林330亩;杏树岗2户,造林270亩。

  四 产业调整

  1987年,贯彻“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林业发展方针。造林2 060亩,抚育幼林2万亩次,
育苗67亩,产苗67万株,采伐495亩,出材763立方米。多种经营以养奶牛、养鱼、养羊为核心。
牛存栏262头,其中奶牛80头,黄牛182头。羊存栏200只。养鱼水面500亩,投放鱼苗20万尾。
林粮间种500亩,其中种植黑豆果17亩。1990年,养牛业已成为林业外的又一骨干产业,95%的
职工养牛,户均2.5头。场扶持职工养牛,撤销牧牛 “登山费”。鼓励职工开展林粮间种,以
耕代抚(抚育幼林),林粮间种2962亩。1991年,国家不再支付营林资金,林业面临“资源危困、
经济危困”状态。场制定“以林为主,林农牧结合,科持续兴场,科技致富”的经济发展战略
方针。决定以营造速生丰产林为主,实现森林资源的良性循环。共营造 109亩。由于多年垦草
造林,草场急剧缩减,场动员职工淘汰黄牛和低产奶牛以缓解饲草短缺状态。共售出黄、奶牛
40头。1993年,受到饲草短缺和县乳品厂拖欠奶资的双重压力,奶牛业发生滑坡。场决定发展
养兔、养貉业。购进种兔90只,种貉10只。1995年,草场资源已匮乏到“夏无牧区,冬无草区”
状态,场一方面加速淘汰低产奶牛,另一方面争取扶贫贷款购进绵羊100只,扩大养羊业。1997
年6月,与胡吉吐莫薄板厂合作建成板材厂投入生产。1998年8月,苗圃遭受水灾,淹没苗木、
农作物420亩,直接经济损失 42万元。1999年,加大板材加工业开发力度,并通过招商进行迹
地开发。两项开发共引进资金 354万元。肇东客商段生才投资建厂生产细木板,所用原料多为
场长期积压的弯曲木、被压木等,活化场方资金1.2万元。迹地开发即将迹地按每亩5~10元价
格招标,掘根后耕种三年,第四年土地已达到熟化程度后收回。2000年,通过场方分析及专家
指导,在苗圃及庭院试验种植杜松、云杉、银中杨、水腊、金丝垂柳等12个树种20亩。推广泥
浆造林新工艺,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林木成活率达到 87.4%。2001年,试验营造针阔混交林
292亩,利用杨树遮阴环境栽植云杉大苗1.2万株,成活率 90%。借助伊利乳业入驻本县之机,
场自筹资金3万元建榨乳站1处,引进养牛大户投资13万元建奶牛场 1处。2002年,加大杏树岗
作业区过熟林更新力度,继续采取多树种、多林种造林。其中容器袋装樟子松苗造林 163亩,
柽柳(红柳)碱地造林223亩。为发展奶牛业,场拨付购牛周转金 43.1万元,加之贷款、职工自
筹款,从澳大利亚购入荷斯坦牛106头。场为养牛职工免费提供饲料地315亩,为建青贮窖的职
工每窖补助605元。引进养牛户已达5户,总投资108万元,建牛舍1854平方米,养奶牛 87头。
2003年,场确定“以农保牧,以牧促林,以股份制造林为长线经济,以畜牧业、育苗、农业为
短线经济致富”的方针。造林2 010亩,育苗238亩。销售杨萌条8万株,杨插穗152万株,杨大
苗及母根26万株,杜松苗573株,水腊苗6万株,糖槭苗954株,樟子松苗 13万株,总收入25.3
万元。场拨付周转金16.7万元,协调贷款84万元,职工自筹款23.2万元,从澳大利亚购回奶牛
116头。全场奶牛存栏312头,肉牛存栏48头,羊存栏947只。售出鲜奶406吨。招商引资25万元,
建标准化榨乳站650平方米。场投资4.7万元,购置青贮收割机1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