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良种场
第九节 良种场
第一良种场
一 区域人口
1985年,场辖1屯,96户,425人。其中男215人,女210人。土地面积 1.3万亩,其中耕地
3 791亩,林地1 336亩,牧地6 839亩,水域567亩,建设用地296亩。
2003年,全场98户,305人。
二 管理机构
2003年,场部设办公室、财会室、技术室。全场在岗职工190人。
三 体制改革
1984年,场将耕地划分给职工家庭承包经营,牲畜及农机具作价卖给职工。1999年,实行
井权、井权改革。林地按照地理位置、树种、树质作价拍卖。对 9眼机电机作价竞拍井上设备
联带使用权,所有权仍归场部,一旦经营户停用该井,场部有权再行拍卖使用权,以实现机电
井充分利用。对其余抗旱水井或整体出售,或竞标出租。
四 产业调整
良种场系省、市、县农作物品种试验布点区,为高新、优良品种的选育、示范、鉴定、推
广提供科学依据。试种试繁的作物品种有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糜子、绿豆、香瓜等。县
财政每年支付补助费数万元,以扶持制种生产。1985年,产出玉米良种95吨。1995年,取销财
政补贴。1999年,种子市场放开,竞争剧烈,种子滞销,价格下滑,职工放弃制种生产。在资
源少、收入低的情况下,有的职工外出谋生,去广东及省内东宁、哈尔滨、大庆等打工。外出
职工占全场职工的30%,达 45人。2001年,在玉米、大豆传统农作物销售不畅情况下,引进防
风试验种植。2002年,场制定“稳农增效,兴牧兴场”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职工购进奶牛60
头,招商引资购入奶牛10头。场筹资12万元,改、扩建榨乳站1处。扩大防风种植,育苗 50亩,
直播50亩,移栽100亩。出售防风种苗500万株。2003年,繁育防风、黄苓种苗 400万株。发展
城郊经济,增加瓜果、蔬菜种植,扶持两户职工建塑料大棚 800平方米,试种反季节蔬菜。当
年,粮豆薯播种面积252公顷(3780亩),总产量982吨。以玉米为主,其余有高粱、大豆、绿豆
等。瓜菜播种面积2公顷。奶牛存栏163头,羊存栏450只,产出鲜奶322吨。
第二良种场
1985年,土地使用面积8 694亩。其中,耕地7 556亩,牧地899亩,林地 36亩,建设用地
203亩。总户数109户,总人口476人。其中,男239人,女237人。场有职工127人,其中,专业
技术人员2人,下设5个生产队。有小学校、卫生所各 1所。年产良种50吨,实现产值17万元,
利润-2.4万元。1986年以后,一直维持生产,努力改变局面。1998年特大洪灾将第二良种场全
场淹没。同年整体并入靠山种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