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关于实施开放式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二 论文选载

关于实施开放式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徐 广 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也必须改变只靠政府扶贫为运
用市场机制,多方位开展扶贫,从而使扶贫工作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这也体现21世纪初扶
贫工作必须“审时度势,认清自己,总结经验,面对未来,探求发展”的基本要求。黑龙江省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国定少数民族贫困县,自国家实施扶贫攻坚计划以来,特别是近几年,
在实施开发扶贫的基础上,解放思想,超前运作,实施开放式扶贫,取得良好的效果。贫困村
由1998年的66个减少到现在的26个,贫困户由1998年的22 268户减少到现在的9 327户。

  一 基本做法

  (一) 由单纯依赖资源开发扶贫转变为广开门路多元推进开放扶贫。

  我县是资源大县,水、草、苇、药堪称黑龙江省“四大之最”,拥有天然草场 469万亩,
占总幅员的50.7%,水面205万亩,芦苇87万亩,中草药材129种,总贮量达1亿公斤。但受少数
民族传统观念制约和多种因素影响,有效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守着“金饭碗”受贫。
为此,我们打破封闭格局,由过去守着资源扶贫转向借助外力开放资源扶贫。

  1.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开放型经济。一是在引资环境上实现新突破。我们本着先放开扶持,
后接管受益的原则,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对招商引资项目,减免三年税赋,鼓励外来投资者。
三年招商引资项目共465个,引资12.5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 14个。二是在引资领域上实
现新突破。在国内大力招商引资基础上,大胆把目光投向国外市场,积极寻求跨国合作伙伴。
自1997年以来,与世行合作了畜牧、水产等开发项目,投入总额已达3490万元。今年,又走出
国门到新西兰寻求合作伙伴,与塔斯曼商业公司和玛丰纳农场公司达成建牧场、搞乳制品加工
的合作协议,引资额达1150万美元。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国内资金搞开发的传统做法,开创了
我县国内扶贫资金与国际组织援助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新格局。

  2.培植发展载体,促进城乡一体化。一是强力推进城乡开发建设。重点抓新区带动旧城改
造和集镇带动村庄建设,构建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的小城镇布局新体系。仅2000年一年
城乡开发面积就达31万平方米,相当于前30年总和的 70%。带动了建筑建材、交通运输、旅游
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盘活启动18家企业,新增个体工商户 1 500户。二是壮大特色龙头企
业。目前,形成以杜尔伯特伊利乳业、大庆妙士乳业、德吉畜产品开发公司为龙头的牧业企业
36家;以腰新贡米集团、大汗酒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仅杜尔伯特伊利乳业,2001
年再上一个日处理鲜奶300吨项目,三年之后生产加工能力将达14万吨,上缴税金1 600万元,
由此必将大力推动奶牛业的迅猛发展,适时收取牧业税,可再造一个县级财政。龙头企业拉动
了地方经济发展,促使千家万户脱贫。三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祥发造纸厂是我县原国营
造纸厂改制后的私营企业,现每年上缴利税150万元,直接带动765苇户脱贫。目前,全县个体
私营户已发展到26 983户,从业人员60 341人,注册资金3.5亿元,年产值营业额超4亿元。

  3、围绕支柱产业,推进基地县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我县得天
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测定,完全符合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的各项国
定标准。庆康牌贡米、妙士一品乳、伊利奶粉、脑黄金奶粉等四个品牌已获得绿色食品证书;
绿珍珠牌绿豆、德吉系列肉制品、成吉牌荞麦等七个品牌获得欧盟认定的有机食品证书。“绿
珍珠”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出口韩国、美国、欧盟、东南亚和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国家农
业部将我县命名为“中国绿豆之乡”。绿色有机食品占全省总数的7%。2003年建成乳、肉牛、
贡米、绿豆等九大全国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县。二是大力推进畜牧、水产基地县建设。我县
是传统牧业县,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在大力发展多项畜牧产品基础上,突出了奶牛业的霸主地
位。特别是与内蒙古伊利集团联手合作后,迅速在全县建成乡级牧场98个,村级牧场 168个,
庄园式牧场103个,家庭式牧场684个,建成奶牛基地乡5个,奶牛基地村 58个,三年之内奶牛
存栏将达14万头。2000年畜牧业总产值实现2.6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44.3%,实现了畜牧业
“半壁江山”作用。水产是我县另一大优势产业。可养殖水面 143万亩,占全省可养殖水面的
20%,总蓄水量为 65亿立方米,水产养殖业潜力巨大,以石人沟、连环湖、龙虎泡为龙头的水
产企业25家,年产商品鱼 2.8万吨,名、特、优、稀鱼种县内培育,辐射周围。形成育、产、
销一条龙,上下贯通,左右相联,以水为纽带的优势产业链条。通过基地县建设,开放式发展,
所覆盖的全部贫困村将直接受益。

  (二)由只注重生产被动适应市场转变为强化效益观念,加快流通主动闯市场开放扶贫市场
规律要求必须改变以往重生产、经营销的传统观念。为此,我们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鼓励贫困
户走出土地、走出家庭,寻找市场和新的发展空间。

  1.抓好劳动力转移找市场。实践证明,转移出去一个劳动力,就少了一个贫困户。劳动力
转移是不花钱的培训班,能有效地增加社会财富,开辟外埠市场,改变城乡落后面貌。我们采
取抓规模,南方打工大批转;抓地缘,中心城市集中转;抓亲缘、投亲靠友多方转;抓调整,
二、三产业分离转;抓营销,流通领域多元转;抓机遇,小城镇建设拉动转等多种形式和措施,
使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走出家庭,走向市场。几年来,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已遍布北京、广州、
深圳、天津等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劳动力转移总量已达2.24万人。在广东的大小老板就有500
多名,仅黑天鹅集团一家就吸呐劳动力 2 000多人。同时,还把目光投向国外市场,积极与韩
国福山市联系跨国劳务输出,第一期输出劳动力24人。劳动力转移使 3 500余户贫困家庭彻底
脱贫,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2.抓好经纪人建中介组织闯市场。一是抓引进,扩大营销队伍。在组织管理好本地营销人
员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强力吸引外地营销人才到我县施展才华,并建立人才库、
信息库,对外多方联系,引进营销人员450多人,有3 000多经纪人64家中介组织直接参与农产
品营销。二是狠抓培训,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利用农民技术推广学校、职教中心等阵地,举办
各类营销知识培训班100多期,培训营销人员5 000余人次。三是狠抓放开,鼓励千军万马闯市
场。无偿为他们提供互联网服务,以便了解全国市场动态。各地形成了干部带头闯,能人率先
闯,千家万户比着闯的局面。仅2000年一年,经纪人和中介组织就与农民签订农业订单45万亩,
2 500户贫困家庭受益。 全县形成了绿豆、皮张、杂粮三支销售大军,拓展了农产品在全国的
市场空间。

  3.围绕销售抓宣传活市场。一是舍得投入,利用媒体宣传。在特色产品宣传上,已投入350
万元,先后进军北京、上海、西安、大连等地,举办绿色有机食品新闻发布会,并在中央、北
京、上海、香港及省电视台和《人民日报》、《中国特色报》、《中国商报》、《农民日报》
等40多家新闻媒体,全方位开展以“天然绿色杜尔伯特”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二是不失时机,
利用会议宣传。通过参加哈农博会、哈洽会、西安经济贸易洽谈会、全国民产品促销暨理论研
讨会,全国首届绿色有机食品培训班等国家大型博览会活动,对我县特色产品进行展销宣传。
三是闯入京城,利用超市宣传。我们先后四次到北京崇光商场举办展销会。产品受到京城商家
和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得到国家部、委、办、局有关人士和30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共签订
合同和意向协议金额达 1.5亿元。目前,已与北京崇光百货商场,广州“好又多”超市,北京
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林海雪原米业集团,山东青岛大洋公司等外埠二十多家企业建立网络关
系。又在北京、上海、无锡等全国二十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站。我县的绿色有机食品已
经打入欧共体市场,并以广州为基点幅射到东南亚市场。

  (三) 由靠扶持等输血保生活转变为扶“志”送“技”开放扶贫

  贫困家庭解决温饱摆脱贫穷,需要国家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但仅仅物质投入,分钱分
物,只能满足一时温饱。有了“志”和“技”,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1.资金变通,滚动发展。一是扶贫资金一改往日无偿使用平均分配的形式,以贷(借)名义
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做到有偿使用。由于贷(借)款后到期还贷(借),使得贫困户志向明确,想
尽办法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增加收入。二是采取放母还犊,保值增价,促进资金健康流通。
利用扶贫资金给贫困户买牛、买羊、并提供技术指导和防疫服务,让其管理饲养。三年后只收
回投入,效益归已所有。集体回收的母牛、母羊还继续用于扶持贫困户。两年来,已投放资金
380万元,使587户贫困家庭解决了温饱,逐步走向富裕。这种资金变通方式既使贫困户有了发
展母本,又激发了贫困户脱贫的信心。

  2.科技辐射,引导发展。一是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推广实用技术,开展“示范工程”。我
县与省内外十多家科研单位,共建立以“43”型温室示范区为代表的36个科技示范点,

  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方式开展“智力工程”。通过
广泛联系和高薪聘请,仅1999年就引进65名专家级人才。与东北林大教授合作引进的国家“948”
项目已辐射70%的蓝狐养殖户,年增加效益250多万元,狐貉总量达40多万只,成为“中国北极
狐之乡”。我们还通过举办科普之冬、科普之春和科普之夏,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等活动,
送技下乡,送技到田。受培(送)贫困人数达12万余人次。利用农闲,送科技入户,提高了劳动
者综合素质,现已培育出种植、养殖、加工等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

  3、职能转变,服务发展。 一是转变领导工作方式。把精力集中放到抓经济发展、农民增
收和农村稳定这三件大事上,由过去催种、催收和举债办事等传统工作方式转变到提供市场、
信息和销售服务上,由产、加、销转变为销、加、产。二是积极推广以富帮贫,以强带弱,兴
办各种扶贫联合体。目前已建成“一强带四贫”农业扶贫联合体110个,带动贫困户440户。建
立“一带十”养殖联合体50个,带动贫困户500户。

  二 几点思考

  (一)实施开放式扶贫是提高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和增强其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

  开放式扶贫的实施,打破了封闭格局,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吸纳了外部资金。使得我们在
依靠国家扶持和社会各界帮助的同时,能够把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出来并加以利用。特别是一些
新上项目,直接用利益关系把基地和贫困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加了就业机遇,提高了农牧民
的综合素质。贫困地区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熏陶下,自觉地去接受锻炼,增加了自身“造血功
能”,使县域经济走出困境,呈现出生机和活力。

  (二)实施开放式扶贫是解决个体贫困和拉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开放式扶贫决策的提出和实施,不仅在人才、技术、政策和机制上为解决个体贫困创造了
必要条件,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攻坚工程,大力组
织经济联合体,扶持个体养殖户,形成小群体,大规模格局,拓宽了贫困家庭稳定的增收渠道。
摆脱了过去对本地资源的单纯依赖,走出一条多元脱贫的路子。从而全面拉动县域经济实现可
持续发展。

  (三)实施开放式扶贫是解决开拓市场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是竞争,优胜劣汰。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求生存,必须义无反顾
地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努力使自己成为竞争主体。扶贫新战略造就、培育出了一大批经纪人
队伍,通过这些能人带动逐步引导贫困家庭介入销售环节,从中受益,成为开拓市场的主体。
形成生产跟着市场来,管理按着市场改的新格局。随着农业与市场机制的有效接轨,必将为农
业劳动力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创造条件,拓展空间,促进我县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实施开放式扶贫是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精神动力和扶贫开发工作新思路

  解放思想是激活当地经济发展活力的根本。开放式扶贫战略的实施,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大
解放,切实转变了贫困家庭重生产经营销的观念,增强了广大贫困群众的开拓意识,竞争意识,
科技意识,牢固树立起贫穷可以战胜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同时,也激发出全县干部群众
致富家乡的抱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为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工程打下坚实思想基础。“创新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运用开放式扶
贫,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扶贫攻坚工作,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