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应对入世 调整结构 打好县域经济发展攻坚战

应对入世 调整结构 打好县域经济发展攻坚战



   徐 广 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格局中的重要一步。这一举措将给我国经济发
展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就我县而言,如何把握机遇,规避风险,继而提出行之效的应对措
施,已成为当前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 确立主导产业,激活牧业经济

  我国加入 WTO后,畜牧业将成为黑龙江省今后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为此。我们要抓
住这一有利契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实施“农业以牧为主,牧业以奶牛为主,
以农养牧,以农促牧、以农保牧”的方针,充分利用畜牧业比较优势,强县富民。

  (一)多元养殖,做活做强牛经济。一是充分调动农牧民投入主体作用。我县是少数民族自
治县,草原面积大,粮食剩余多,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为此,我们将抓住农牧民具有的良好
养殖习惯优势,大力发展奶牛业。主要是通过市场引导、利益诱导、业务指导,积极鼓励农牧
民把生产生活资金投向奶牛业。对于无力购买奶牛的贫困户,将采取“低息借贷”或“放母还
犊”等方式,支持其从事奶牛业。二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紧紧抓住伊利集团在我县继续扩大
生产规模的有利契机,依靠外力投入,努力扩张基础种群。我们重点是协调好县农行、信合联
社、伊利奶源事业部、充分利用他们发放

  的扶贫金或低息贷款,促使奶牛业滚动发展。在引资养牛上,总结我县在大庆市引资养牛
的成功经验,放宽视野,到齐齐哈尔、肇东、哈尔滨等市县,甚至走出黑龙江省,到北京、上
海、大连等发达地区,开展引资养牛工作。三是争取项目资金。积极向省、市申请立项,利用
更多的牧业开发立项资金,发展壮大奶牛业。并积极争取世界银行养殖项目贷款,靠内引外联,
搞活我县牧业经济。

  (二)强化调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设立奶牛发展专项基金。为了促进各乡镇发展奶
牛业的积极性, 设立了奶牛发展专项基金, 主要用于奖励、培训、管理等费用支出。对年产
10 000吨的乡镇,给予重奖的同时,还把奶牛发展速度作为各乡镇领导评优选先的一项重要考
核指标。二是成立奶牛生产办公室。发展奶牛业领导是基础,引导是关键。我们将通过奶牛生
产办公室制定出各种优惠政策,编发养殖知识手册,搞好典型宣传,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最便捷
的全方位服务。三是实施小规模大群体战略。针对我县奶牛业发展实际,将对有10头以上的养
牛户,采取优先解决贷款,提供饲料地,优先提供技术服务等措施,引导和扶持其创办各种形
式养殖场。

  (三)提质增效,拓展科学养殖空间。一是做好良种推广工作。我省奶牛平均单产是 4.2吨,
而荷兰、法国、英国、丹麦等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奶牛平均单产已达到 8吨。他们饲养的品种
与我们相差无几。在提高奶牛单产上,有较大的增幅空间。我们将抓住加入 WTO后,全球技术
资源共享的有利契机,积极实施牛胚胎移殖技术,用良种促进奶牛更新换代。二是做好舍饲喂
养工作。奶牛舍饲是提高奶牛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防止奶牛“吃肥了、
跑瘦了”的主要措施。为此,我们将改变传统粗放的饲养方式,把握住加入 WTO后,我省粮豆
产品供应相对过剩,可用饲料和秸杆数量大之机,积极推广舍饲喂养,主动树立起农区牧业、
渔区牧业、林区牧业意识。三是做好草原禁牧工作。我县草原面积居全省之首,但随着内蒙古
伊利集团、河北龙飞集团等一些乳制品企业的引进,我县奶牛数量急剧上升,而且近年来受风
沙侵蚀和牲畜践踏,草原退化严重,载畜量明显下降。单纯依靠现有草原喂养,已很难把“牛”
经济做活、做大。为此,我们将全面实施禁牧工作,涵养草原。通过大力调整粮、经、饲三业
结构,扩大苜蓿、青贮种植面积,解决好广大干部群众头脑中没有草原就不能发展牧业的思想,
使牧业发展真正迈出由传统放养向科学饲养转变的第一步。

  二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我县具有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晚、生态环境无污染、气候条件优良、环境容量大等特点,
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在大力发展好已经获得欧盟认证的14个
绿色、有机食品产品的同时,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扩大绿色、有机农业生产规模。

  (一)科学布局,规范发展。一是把好布局关,选择无污染的地区,建立绿色、有机食品基
地。基地将集中连片,一个村一个村的发展,分期分批,逐步推进,不零打碎敲,注重群体规
模效益,全县81个行政村要建立38个生态村,实行一村一业或一乡一品格局。二是实行统一的
生产标准。在供应品种、操作规程、化肥农药的品种和使用数量上要统一标准。特别是对化肥、
农药的使用,经营单位要严格限制经营高残留的品种,只能经营低毒,低残留的品种,而且限
定每亩的使用数量。三是强化监管手段。监管部门将通力协作,联合作战,充分运用经济、行
政、法律等手段,为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保驾护航。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
度,定期对生产经营等环节进行联合检查,坚决取缔假冒伪劣产品,树立良好形象。在全方位
地展示我县绿色、有机食品的同时,积极为县委、县政府提供信息,培养专业人才,抢占绿色、
有机食品国际市场。

  (二)建设基地,规模发展。一是加大基地投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的投资主体
作用,把财政投放资金和省市投入的专项资金捆起来,用于购买专用品种、绿色肥料、生物农
药等生产资料的补贴和基地管理人员培训、专业技术指导。二是要增加科技含量。龙头企业要
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派出专业骨干力量,深入到基地进行实地指导。
同时,保证基地优质品种率达到100%。三是完善基地利益关系。龙头企业和基地要积极实行订
单生产,明确绿色、有机食品收购价格要高出普通产品价格的 10—15%。有条件的企业,还应
为基地农户垫付购买种子、化肥资金。在政府的参与下,要求双方要严格按合同组织生产,形
成稳定的原料供销关系,发展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三)保护生态,持续发展。一是巩固治沙的堵西北风口成果,建立若干个自然环境保护区,
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围栏封育,保护面积要达到135万亩,占全县国土的14%。二是要抓
造林绿化和生态示范乡村建设。结合生态县建设,大搞植树造林,并把任务落实到乡村乃至屯、
户。在保持现有造林成林面积 59.4万亩的基础上,每年都要以万亩推进,森林覆盖率要达15%
以上,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对林区进行依法管理,防止滥垦乱伐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三是治理
局部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对城镇实行集中供热,减少污染源,以保
证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保障绿色产业永续发展。

  三 实施产业化战略,加快发展步伐

  按照“反弹琵琶、倒过来抓”的思路,围绕畜牧、绿色食品、芦苇、养殖五大主导产业,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基地生产达到规模经营,以适应加入 WTO的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
的需要。

  (一)培育产业化龙头。一是引建新龙头。通过招商引资,开放开发,针对具有优势的畜牧、
养殖等产业,采取定向定位招商办法,重点引进草原兴发、湖北蓝田等国内外规模大、起点高、
牵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依靠他们的经营理念、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延长我县畜牧、养殖等相
关产业链条。二是扶壮现有龙头。在资金上采取“财政拿、银行贷、股东入”的办法,培育、
扶持发展已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对效益不高、规模小的企业,要通过体制改革走内部集团化
联合发展的路子。在品牌、标准、包装、价格、宣传、销售上,实施“六统一”原则。三是抓
好产销衔接。按照 WTO生产经营规则,依靠经济杠杆,引导龙头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按着市场来。
并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力度,完善在北京、上海等地已建成的营销网络,使龙头企业的生
产与市场有效衔接起来。

  (二)建设产业化基地。一是确保基地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重点要加强种植业基地和
养殖业基地建设。在种植业基地建设上,采取定面积、定品种、定价格、定合同等形式,把基
地和龙头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在养殖业基地建设上,在加大招商引资步伐的同时,充分利用好
内蒙古伊利集团、河北龙飞集团、草原兴发集团和湖北蓝田集团对市场的需求量,重点加快奶
源、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建设。二是加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发展。基地建设坚持“综合开发,综
合治理,开发一片,成效一片”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同时,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
力度,改变“靠天吃饭”习惯,增加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三)加强产业化服务。一是引导杜尔伯特伊利乳业等龙企业,按照“欲取先予,让利于民”
的原则,对农户进行饲料赊销,提供贷款等服务,使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相得益彰,共同受益。
二是要求畜牧、农办等职能部门积极推广科学技术知识,加强疫病防治,减少损失。继续抓好
与东北农学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聘请专家、教授根据各乡镇农民的需要,举办农
业技术培训班,进行专项集中培训,使每户都有一个种养明白人。同时,组织当地“土专家”、
“种养大王”等能人到各村巡讲,使“能人教众人、众人成能人”。三是转变职能抓服务。进
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观念,解决只收费、不服务,作风粗暴、执法违纪等问题。尽力
做好农户和龙头企业做不了和做不好的事,利用市场和经济手段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