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贷款
第三节 贷款
一 农业贷款
1.生产费用、设备贷款
1986年,农业银行发放生产费用贷款182万元,占放款总额的48.8%。重点扶持农民发展玉
米、绿豆、黄豆、水稻等商品生产。并投放贷款117万元,支持农村农副产品向商品转化。1989
年,调整贷款结构,重点支持农牧渔业、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生产,累计投放农贷 906万元,
用在增产增收项目上,扶持农民购买种籽、化肥、农膜、抗旱用油、抗旱工具等急需物资。支
持牧民外购基础母牛95头,改良牛群。支持渔业承包户和联合体修筑育种池、堤坝、排灌渠等。
1993年,投放农田基本建设贴息贷款70万元,改造低洼易涝地,支持发展水稻生产。同年,布
木格、敖包、翻身三个农业综合开发区,除国家投资和自筹资金外,农行投入贷款 227.7万元,
完成低产田改造5.16万亩(其中旱改水田1.3万亩),水田改善面积1.6万亩,改土面积2.26万亩,
造林1.1万亩;改良草场10.3万亩(其中人工种草2.3万亩),围栏封育70万亩;开发养鱼水面7.2
万亩,投放夏花鱼苗2 000万尾,春片200万尾,秋片250万尾,建鱼种基地8处。建农业综合服
务站3处;购置农机具83台;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玉米高产攻关、奶牛规范饲养等技术7项,农
业种植科技推广面积4万亩;建成桥、涵、闸等田间购造物105座,土方量101.4万立方米。1995
年,全力以赴集中资金支持备春耕生产。投贷505万元购买良种146万斤,其中:玉米良种93万
斤,货款334万元。支持购买化肥9 600吨,贷款 249万元。江湾在大旱之年全乡种水稻 2万亩,
用贷款70万元。平均亩产达800斤。支持粮食精加工和复合肥等项目生产,投入贷款200万元。
1997年,贷款80万元,支持私营机耕队购买802链轨拖拉机及配套农具 16台(套)。2000年,本
县遭受严重的旱灾,有89万亩农作物枯萎,占全县116万亩耕地面积的76%。为抗旱保苗,县农
行发放贷款300万元,抗旱打井,购买防旱水桶等。共打大眼井16眼,小眼井453眼。2003年,
全县大面积玉米贪青晚熟,为使农民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点,把贪青晚熟的玉米秸转化为青贮饲
料,投放贷款164万元,购进青贮机械845台套,建青贮窖395个,青贮饲料 40万吨。
2.牧业贷款
1986年,农业银行积极支持农民养牛脱贫致富,投放牧业贷款 118万元,除支持部分养牛
专业户外,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给予积极的支持。全年共扶持350家农户购置纯奶牛600头,
其中重点扶持的贫困户有99家。1988年,按照“提高质量、增加单产、乳肉并重、稳定牛群”
的指导思想,投放87万元,购买纯奶牛 260头,促进更新换代。同时为解决奶公牛饲养和收购
问题,还投放8.4万元资金,支持乡、村、户兴办7处育肥场和肉牛收购点。其中烟筒屯镇南阳
村育肥场养奶公牛120头,出栏后获纯益2.8万元。1989年,投放牧业贷款 271.7万元,其中支
持奶牛业贷款 115万元。为防止奶牛生产出现滑坡,针对饲料涨价、奶资拖欠、买料难等问题,
农行采取三项补救措施:1,发放25万元贷款用于外购基础母牛95头;2,提供繁育器材及青贮
种植等服务性贷款;3,通过转贷形式,调剂余缺,转贷金额为20万元,调剂奶牛 95头。1990
年,在扶持牧业生产方面,注重从根本上解决近两年出现的效益下降问题,投入贷款70万元,
用于奶牛和羊群改良换代。为解决农民卖羊毛难的问题,及时投放贷款50万元,收购地产羊毛。
1995年,农行投入 235万元贷款支持畜牧业发展,初步形成商品猪、肉牛、羊、禽等专业养殖
区。如泰康镇八一村李春明贷款10万元,搞综合养殖,已有奶牛23头,羊 100只,繁殖母猪10
口,循环复化养鸡5000只,预计年可获利7万元左右。2000年,投放 56万元贷款和转贷资金支
持农民购买奶牛,支持伊利集团建立稳定的奶源基地。2001年,优化贷款投向,投入贷款15万
元,支持永珍王府新村养牛户,并在巴彦查干乡养牛小区投放贷款 147.5万元。2003年,发放
扶贫贷款1 648万元,扶持奶牛、肉牛、大鹅养殖业发展。
3.渔业贷款
1986年,农行支持农民开发荒水养鱼,投放渔业贷款43万元。扶持养渔联合体43个,专业
户215户,其中贫困户占20%。新开发养渔水面 60处,12万亩,购买鱼苗650万尾。1989年,投
放渔业贷款80万元,其中购买春片鱼种 320万尾,支持养渔承包和联合体修筑育种池、堤坝、
排灌渠等基础设施建设。1990年,投放渔业贷款84万元,侧重支持水面基础条件好、管理能力
强的承包户或联合体扩大规模,提高养殖效益。1994年,发放渔业贷款 173万元,其中农村渔
业贷款90万元,国营渔场贷款83万元。1995年,采取重点扶持办法投放渔业贷款80万元,扶持
石人沟、连环湖、齐家泡渔场以及腰新乡兴龙村办渔场、他拉哈镇连二泡渔场、白音诺勒乡长
合渔场、泰康镇西湖渔场等。1997年,投放贷款30万元,扶持特色水产养殖,主要扶持连环湖
渔场水产自繁自养大银鱼。2001年,仍以扶持特色水产养殖为主,投放贷款15万元,扶持红旗
马场试养基尾虾。2002年,由于连年干旱渴水,石人沟渔场的放养场补水不足,越冬鱼类大多
被冻死,为此,农行为场投放贷款240万元,拓宽掘深引水渠道,加大引水量,并购买鱼苗。
4.乡镇企业贷款
1986年,累计发放贷款89万元,支持泰康镇铁工厂钢锭和法兰盘生产、白音诺勒乡炼油厂
生产、克尔台乡红砖生产等,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克尔台乡砖厂,在濒临破产的情
况下承包给太平庄村后,贷款 5万元,生产的红砖质量较好,被评为省乡企系统优质产品,实
现产值42万元。除还清当年5万贷款外,还偿还2万陈欠贷款。1988年,按照“择优扶持,稳定
大局”的原则,支持乡镇企业稳中求上。先后贷款65万元,对企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尤其对
市场急需的红砖、皮革制品、复合板等加工业生产给予重点支持;对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管理
差、效益低的企业和产品则严格控制,不予贷款。当年给予贷款支持的泰康镇鹤鸣制鞋厂创产
值15万元,实现利润5万元,产品打入省内市场。1991~1993年,投放扶贫贴息贷款860万元。
项目安排投向重点立乡立村企业,扶持的项目有玻璃纤维厂、肉牛育肥场、鱼种基地等。1995
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作发展。顺应这一形势,农行投
贷 200万元,支持腰新乡兴龙贡米加工厂、白音诺勒乡复合肥厂、巴彦查干农副产品加工厂、
烟筒屯镇收购芦苇加工厂等。他拉哈镇在农行的支持下,进入县城开办大豆蛋白粉厂。1996~
1997年,产权改革中,乡镇企业大多拍卖、解体或关闭,贷款量剧减。2000年,贷款扶持对象
为敖林西伯乡德吉肉串厂、白音诺勒乡的绿豆市场、腰新乡的贡米加工厂等,其产品都在国家
工商总局注册,成为本县的知名品牌。
5 国营农业企业贷款
1987年,农业银行国营农业企业贷款主要用于支持大型骨干项目,对老场进行技术改造。
共投放贷款 180万元,支持绿色草原牧场的乳品厂添置和改造设备,扩大生产能力。日处理鲜
奶能力由 5吨扩大到20吨。1988年,投放流动资金贷款25万元,解决绿色草原牧场生产周转资
金不足问题。1990年,在贷款投向上,因地制宜、趋利避害,支持大山、江湾、红旗马场等有
条件的企业,将旱田改为水田。共发放贷款642万元。
二 信用社放贷
1985年,信用社放贷主要对象是农户、乡镇企业等,年末,贷款累计余额 456万元。1986
年,为方便农民贷款,实行信用社与村屯联办信用站,新建村级信用站21个,各乡镇现已有43
个村建起信用站,农民办理贷款不出村。为充分利用信用贷款,各信用社之间互通有无,调剂
余缺,仅泰康镇信用社就向7个信用社调剂信贷资金达157万元。年末,信用社扭亏增盈,实现
社社有盈余。1988年,信用社投放贷款 1 164万元,扶持农户购买纯奶牛,改良黄牛,兴办奶
公牛育肥场,开发荒水养鱼,支持乡镇企业稳中求上。1993年,信用社投入贷款1042万元。投
放重点放在立乡立村企业和农业小区综合开发方面,仅农业综合开发区投入贷款 273.7万元,
完成低产田改造,改良草场,开发养鱼等项目。1998~2000年,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建设
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县的目标,支持江湾乡发展水稻生产,为其贷款 220万元,水稻种植面积达
4万亩;支持白音诺勒乡特色绿豆生产,为其贷款100万元,绿豆种植面积达 1.8万亩,生产的
“绿珍珠”牌绿豆远销东南亚;支持腰新乡贡米生产、谷子种植,为其贷款51万元;支持一心
乡民主村繁育良种贷款 90万元,村人均年收入达3 000元;支持克尔台乡发展花卉、蔬菜生产
贷款200多万元,建造“43”日光节能型温室43栋 1.5万平方米,人均年增收500余元。并为白
音诺勒乡长合村投入贷款20万元,建起养猪一条街,户均猪存栏达80多头;为胡吉吐莫镇累计
入贷款100多万元,创办个体饮食服务业、修理业、加工业、商业等经营项目,经营业户达150
多家。2001年,伊利集团落户本县,给奶牛饲养业带来商机。信用联社紧紧抓住这个机会,积
极与县、乡政府协调,发放奶牛贷款 880万元,扶持克尔台乡扩建奶牛基地等。并且简化贷款
手续,采取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方式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2002年,发放畜
牧业贷款3 367万元,支持农牧民饲养奶牛、肉牛;支持江湾乡发展水稻生产,发放贷款1 043
万元,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支持腰新乡贡米、水稻生产贷款 692万元,种植面积3.1万亩;
支持白音诺勒乡绿豆生产贷款692万元,种植面积5万亩;支持农民种植中草药贷款 170万元,
种植1 000亩。还为11个乡镇植树贷款200万元。2003年,围绕县委、县政府“畜牧立县”战略,
向畜牧业投放贷款8 483万元,购进澳牛495头,肉牛3 550头,奶牛4251头,羊2 500只。发放
养大鹅贷款 200万元,购回种鹅29.7万只。并扶持特色种植业。白音诺勒乡二龙山村农户与哈
尔滨客商签订芝麻种植合同,为其每户贷款5 000元。每斤芝麻定价6元,亩效益900元。
三 工商业贷款
1986年,工商银行为全县工商企业发放贷款 5 059万元。1990年,为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
造和发展生产新项目,培植财源,发放100万元专项低息贷款,扶持农机修造厂新上3号炼钢炉;
支持化工建材厂新上特稠油生产线,两个项目全部投入生产。同年,由于毛线厂、毛毯厂两个
支柱企业生产不景气、产品滞销,导致 2 000多名职工面临停产放假。为尽快摆脱企业生产困
境,在贷款上给予支持,先后对两厂投入流动资金贷款1260万元,为企业更新设备并在外地设
立多处销售网点。毛毯厂新增提花水呢绒项目,按期完成对苏联出口纯毛毛毯 5万条的任务。
还对燃料公司投放购煤贷款150万元,购进冬煤。1992年,投放贷款500万元,为轧钢厂新建一
座50立方米氧气站,购进430、250型轧钢机各1套。投放贷款1 500万元,易地重建轧钢厂。投
放贷款 125万元,为毛线厂购置细纱机等设备,增加细绒生产和手工纺织地毯项目。全年共为
工业生产企业投放贷款4634万元,其中技术改造贷款436.3万元,完成技术改造项目 12项,开
发新产品25种。1993年,为减少贷款风险,坚持以效定贷,集中资金保重点,共投放贷款9 711
万元。其中对乳品厂累计投放贷款1821万元,支持其收购鲜奶2.8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5 225
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 430万元,利税294万元。为机械厂扩大人造水晶技改项目,投放贷款900
万元。人造水晶被誉为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五朵小红花之”一。支持商业企业发展。投放贷款
424万元,重点支持县五金公司购进电冰箱100台,彩色电视机 200台;支持糖酒公司购进茶叶
50吨;支持医药公司购进药品千余种。1995年,全力调整信贷结构。对经济效益显著的农机公
司投放流动资金贷款60余万元,对效益较好的第二运输公司、锅炉厂、废旧金属回收公司发放
贷款 78万元。充分利用大庆石油管理局、 天然气公司及市行配备的启动资金,发放委托贷款
1 430万元, 帮助骨干企业毛线厂、毛毯厂进行技术改造。对效益好、信誉高的个体工商私营
经济发放贷款 109万元,用于扩大再生产。尽管银行通过信贷大力扶持,本县工业企业生产经
营状况始终在低谷中徘徊,停产、半停产企业占90%。在国有预算内15家企业中,有9家企业亏
损,亏损额达 343万元,已资不抵债。企业的呆、死、滞资金越来越多,导致银行不合理贷款
也越来越多,拖欠银行贷款利息增加。 全年企业三项不合理贷款(逾期、呆滞、呆账)达到1.1
亿元,占全部贷款的 84.5%。面对水份较多的贷款存量,银行做到应收尽收。如县运输公司在
产权制度改革中,将18台客车出卖,从所得资金中收回贷款10万元。对资不抵债的县木工厂,
在转卖给乡镇木制品厂前,收回贷款25万元。1996年,在清收不良贷款上,根据企业还贷能力,
划类清收陈欠贷款,即:能够收回、有望收回、无法收回三个类型。对能够收回、有望收回的
实行全力跟踪收回,对无望收回的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划转资产户单独管理,经
多方协商和努力,清收陈欠贷款本息。同时又充分利用国家呆账准备金,对符合国家核销贷款
政策的予以核销。1997年,对毛毯厂 780万元呆帐,经建设银行调查核实予以核销。1998年上
半年,工商银行通过依法清收和协议清收,收回粮库经贸公司贷款 66万元,燃料公司贷款130
万元,毛毯厂贷款713万元。1999年,建设银行贷款余额 714万元,其中不良贷款662万元。县
乳品厂从建行贷款50万元,已经逾期,成为可疑类贷款,按照市行的指示,将该笔贷款本息63
进行剥离。1975年,县工商局从建行贷款70万元已达15年之久,由于一直未还清1999年经起诉
到法院调解后,收回贷款10万元,剩余部分落实还款计划。2001年,优化贷款投向,农业银行
支持大中型企业和立县的龙头企业,共投放贷款 652.5万元,其中为种子公司购买良种贷款20
万元,为自来水公司投贷 200万元。2002年,农业银行为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投放
流动资金贷款2 000万元,为祥发纸业有限公司投放贷款20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2003年,农
行为县供热服务站投入流动资金贷款200万元,保证正常供暖。伊利乳业日处理200吨液态奶项
目,妙士乳业日处理200吨一品乳项目,新世纪公司年产1 600万纸箱项目被纳入省财政扶持项
目,予以贷款7 760万元。
四 粮食贷款
1986年,投放合同定购、国家委托收购、统购价收购粮食贷款3 090.6万元,收购粮油1.2
万吨。1987年,合同定购以外粮食按比例议价收购,国家投放购议价粮贷款3099万元,收购粮
油1.3万吨。1990年,为保证粮食收购资金及时到位,不打 “白条”,经专业银行协调,各方
筹措,投放粮食贷款 3 373.6万元,收购原粮 9.5千吨。1993年,粮食和农副产品采购贷款占
压额达 5 427万元。1994年,组织专人深入粮食贷款企业协助清收在途资金。1995年,发放粮
食收购贷款 38 00万元,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1996年,粮食贷款转入农业发展银行发放。
1999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为防止国家粮食贷款被挤占挪用,堵住粮食企业吃银行收购资
金“大锅饭”的问题,国家规定,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粮食收购贷款,由县农业发展银行实行
封闭运行。粮食购销贷款按照“库贷挂钩”、“钱随粮走”的原则供应和管理。实行收一斤粮
食,给一斤钱;卖一斤粮食,连本带息还一斤粮食钱,不还钱就不给新的粮食贷款,即“钱贷
两清”,足额还贷。并且贷款投放与所形成的粮食库存值相一致。在粮食贷款发放上,收购贷
款在前,费用贷款在后,据实发放,防止超拨和挪用。累计投放各项贷款15 385万元,其中:
粮食收购贷款12 698万元,收购粮食3亿斤,并回收不合理贷款69万元。年末,贷款余额45 342
万元,粮食库存 5.5亿斤。2000年,加强粮食简易建仓贷款投放力度,有的放矢发放,严格审
批每笔支出。截止到12月末,当年与上年投放建仓贷款840万元,建起 15个新型、先进的贮粮
罩棚,建筑面积2.3万米2,总容量72.5万吨。2001年,为防止粮食购销企业贷款体外循环和不
合理开支,严格执行银行贷款增加必须企业库存商品增加;销货款回笼必须企业销售收入增加
及在银行存款增加;收贷收息增加必须企业贷款减少。年末,累计发放粮食收购贷款 4 222万
元,收购值3 594万元,入库粮食3 273万公斤。累计收回垫付费用贷款 336万元。全年贷款回
笼9 459万元,其中收回粮食购销贷款9271万元、利息188万元,收回其他贷款 347万元。2003
年,为适应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防止和化解粮食信贷风险,对全县 8家国有粮食购销企
业的有效资产进行抵押担保。通过依靠政府协调,调查论证,严格核实核对。国有粮食购销企
业资产评估价值7 804万元,其中土地4 691万元,房屋建筑物1 039万元,机械设备2 074万元,
全部办理抵押担保手续,共抵押贷款 5 126万元。同年,为帮助企业搞活经营,解决农民卖粮
难问题,积极支持企业非保护价粮收购(议价粮)。根据企业贷款申请要求,经市行审批后分批
次发放。共发放非保护价水稻贷款2 700万元(县农发行投放1 100万元),收购水稻 4 915吨,
价款5 79万元。
五 助学住房贷款
2000年,开办“金钥匙”助学贷款业务,全年共发放助学贷款 51万元,有103人获得此项
贷款。2002年,在个人消费贷款上加大投放力度,为全县2个乡镇,6家机关事业单位办理个人
住房贷款914万元。2003年,投放住房贷款1 10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