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科学 一 档案管理
1985年,县档案馆馆藏新中国成立前档案781卷。其中,革命历史档案162卷,中华民国档
案619卷,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档案16 476卷。总计馆藏档案13个全宗,17 257卷。
1996年,档案馆被省档案局定为省级档案馆。1998年,档案馆被定为省三级档案馆。由于
档案馆库狭小,档案充溢,再无接收新档案的余地。经档案局争取,于2001年县委、县政府为
档案馆解决新馆1栋,由不足30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平房迁入面积 60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楼房。
并投资30万余元进行改造装修,购置密集架13级和配备微机、去湿机等设备。2003年,档案馆
接收县直机关1981~1985年永久、长期两个保管期限档案进馆,共 2 223卷。年末,档案馆藏
革命历史档案162卷,中华民国档案703卷;新中国成立至1985年档案19 483卷,总计20 258卷。
档案局同时担负全县档案管理的指导任务。2003年,有 11个机关单位、6个企事业单位、
67个行政村分别晋升为档案管理的省级标兵、省级优秀、省级达标和市级标兵、市级优秀单位。
二 史志编研
1986年6月,县委、县政府召开史志工作会议,号召全县各单位和乡 (镇)、场编写专业志
和乡(镇)、场志。史志办举办地方志编写培训班,共培训46人。11月,史志办内部分工,确定
党史、县志主编。年末,有17个单位开展专业志编写工作,有 4个单位完成修志任务。全县专
业志编写人员46人。1987年 7月,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明确志委职责,划分专业志承包
区。县政府召开全县地方志二次会议,部署专业志编写工作。县志办举办第二期地方志编写培
训班,培训72人。1988年3月,县政府召开全县地方志三次会议,表彰奖励先进修志单位7家,
先进修志个人 28人。4月,《牧业》、《工业》、《科技》等志稿经县志办评议通过,陆续打
印成册交县志委审阅。县志主编根据志委审阅意见进行改稿。1989年 4月,县志办针对县志编
写进度缓慢问题,采取自报公议的办法,确定各篇通稿期限。至年末,仅 8个月就完成志稿60
余万字。同期,组织部、党史研究室和档案局依照省、市部署和要求,编纂出版《中国共产党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组织史资料》和《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政、军、统、群系统
组织史资料》(内部发行),主编刘沛然,约32万字。反映1946年~1987年党在本县的革命活动。
1990年3月,专业志编写基本结束。县志编写完成92万字,占计划的92%,接近尾声。县志办开
始收集全县专业志编写情况,准备提请县政府召开全县地方志四次会议。1991年 7月,邀请国
家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省地方志办秘书长梁滨久与刘桓 2人来县试审志稿。县志主编根据省
志办试审意见进行第二遍改稿。1992年 1月,县政府召开全县地方志四次会议,表彰奖励先进
修志单位5家,先进修志个人69人。全县先后成立专业志办90余个,修志人员189人,收集可入
志资料3 879.5万字,形成专业志、场志82部,合 651.4万字。8月,县志委和齐齐哈尔市志办
审查通过县志稿。县志主编根据市志办审稿意见进行第三遍改稿。10月,省志办审查通过县志
稿。12月,县志稿付诸印刷,不久即陷于停顿,全县地方志工作从此瘫痪3年。1995年 12月,
县委、县政府采纳县志主编建议,调整县志办领导分工,排除干扰,落实知识产权法和省志委
有关县志主编认定的署名政策,并且对县志进行第四遍改稿。1996年 1月,县政府召开杜尔伯
特蒙古族源流研讨会,邀请省地方志办、齐齐哈尔市志办、大庆市志办和省民委领导、专家与
会,以解决颇有争议的本县蒙古族源流问题。3月,县志再次付梓。8月,《县志》一书出版发
行,印数2 000册,16开精装本,116万字。县志编纂人员16人,主编王国志。
县志在总纂统稿和修改定稿期间曾受到严重人为干扰,也严重影响到县志质量,待县志修
改、印刷工作重新启动时又面临县庆四十年在即,仓促出书,校对不细,全书缺漏、错讹甚多,
但仍不失为好志。1997年,《县志》先后获大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佳作奖和省地方志书一等
奖。
2001年,组织部、党史研究室编纂完成《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组织
史资料》(续编),主编程学力,约33万字。该志记载1987~1998年全县党的组织机构变化和发
展情况。2002年,组织部、党史研究室编纂完成《中共杜尔伯蒙古族自治县历史大事记》,主
编李向辰,约21.7万字。该书记载1946~2001年,中国共产党在杜尔伯特的革命活动。
2003年9月 24日,第二届修志工作启动,即着手编写第二部《县志》。重新组建县志办,
聘雇7人,其中编写人员 6人,电脑操作员1人。当年,仅进行业务培训、资料收集等项工作。
三 教育科研
1988~1991年,全县教育系统有15篇论文被评为市级优秀教育科研论文,教育学会被评为
市教育学院先进学会、市科协“双艺”竞赛先进集体。烟筒屯镇中心小学、实验小学、蒙古族
小学和蒙古族幼儿园开办家长学校或家长委员会,实施“教育家长,家长教育子女,家长参与
学校管理”的教育科研项目。1992年,初中“目标教学”、“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实验教学、
小学语文“注·提”实验、“三田一园”建设 (科学实验田、生产技术示范田、良种繁育样板
田和植物园)以及家长学校被确定为教育科研项目。1993年,增加 “青浦教学”、“按程度分
层次”教改、“愉快教学”等教育科研项目。1995年,实验小学 “双全双特”(全面管理有特
色、全面育人有特长)实验教学被列入市十大科研项目之一。 1998~1999年度,教育学会向省、
市推荐优秀教育科研成果208项,其中88项获省级奖,120项获市级奖。《多元化培养小学生识
谱能力的研究》、《“十性”在教育工作中作用的研究》、《农村中学素质教育的研究》等教
育科研项目经省、市验收合格。
2003年,全县教育科研项目中,国家级重点课题1个,即由6所中小学承担的《中国传统文
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实验研究》。省级课题重点2项,分别是烟筒屯镇中心学校的 《自主和谐探
究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和县第四中学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市级教科研课题 2项,分别
是《蒙语音标会话实验研究》和聋校的《特教学校渗透职教实验研究》。
四 考 古
1987年 7月,县博物馆、文物管理所王晨、李凤戈、王淳、曹凤君、任青春、陈德辉、左
才孟等深入前新钓鱼台遗址、兴隆村夹沟遗址、前新古城址、波布代村波布代城址、哈拉海村
哈拉海城址、好田格勒村好田格勒城址、哈拉海村哈拉海遗址、喇嘛仓城址和前官地村官地遗
址等地进行调查。1990年 5月,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干志耿、殷德明、孙长庆等专家在县文化局
韩殿斌与博物馆王晨、曹凤君、任青春等陪同下专程赴大山种羊场遗址调查,认定遗址含墓葬
址和居住址。采集新石器时期文物4件,青铜时期文物4件,辽金时期文物 1件。1990年12月,
省确认大山种羊场遗址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 4月,博物馆、文管所再次赴以上
城址、遗址进行考察,认定新石器时期遗址 2处(夹沟遗址和钓鱼台遗址),青铜时期遗址 4处
(哈拉海遗址、西龙坑遗址、钓鱼台遗址和官地遗址)、辽金时期遗址6处(前新古城址、波布代
城址、哈拉海城址、好田格勒城址、喇嘛仓城址、东土城子古城址)。 大山种羊场遗址时间跨
度大、内容丰富,包括新石器、青铜和辽金三个时期的文物。1999年 2月,省确认他拉哈镇前
官地村官地遗址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10月,博物馆和文管所王淳、曹凤君、李凤戈、陈德辉、左才孟等对官地遗址、钓
鱼台遗址、夹沟遗址、前新古城址、好田格勒城址、喇嘛仓城址进行第三次调查。
1986年后获市级以上奖项优秀论文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