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二
陶鬲骨刀、辽砖金瓦……索离人、豆莫娄人、涅刺拿古人、契丹人、女真人先后掠过这座
历史舞台,留下班班遗迹。最后,蒙古人游牧到此,并且定牧下来。《蒙古秘史》记载:“朵
奔篾儿干(成吉思汗十一世祖)的哥哥都蛙锁豁儿有四子,同往中间,都蛙锁豁儿死了,他的四
个孩子将叔叔朵奔篾儿干不做叔叔般看待,撇下他,自分离去了,做了朵儿边姓。”朵儿边即
杜尔伯特,蒙古语“四”之意。十世纪,杜尔伯特部游牧于呼贝尔,十三世纪初,移牧到嫩江
与通肯河之间。清顺治五年(1648),杜尔特部建为杜尔伯特旗。195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
撤销杜尔伯特旗。设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蒙古族是这里的土著民族。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驿站建成,汉族站丁移入。清光绪三
十年(1904),“蒙旗地开放”,汉人大量涌入,回族等少数民族随之而来。清廷的封禁政策,
人为地制造了民族间的隔阂和矛盾。民国、伪满期间,又产生许多新的民族矛盾。1946年,人
民政权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奠定了民族间平等和谐的关系。1956年,国家赋予本县
以自治的权力,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友好相处。1985年,县内有蒙古、汉、回、
朝鲜、达斡尔、满、壮、黎、白、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等12个民族,总户数 4.8万户,总
人口22.3万人。其中蒙古族3.3万人,占14.91%;汉族18.6万人,占83.75%;其他民族3 005人。
占1.34%。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丰富而多采,蒙古族的风俗自有其独特之处。“那达慕”上,可以尽情
饱览骑手们风姿的雄健或飒爽;草原宫中,可以聆听马头琴音韵的浑厚和深沉;牧民家中,甜
滋滋的奶茶,香喷喷的手扒肉,洁白的哈达,热诚地欢迎和款待来自远方的客人。如逢婚礼喜
庆,酒酣兴浓,“祝酒歌”、“安代舞”交相迭起,歌也豪放,舞也洒脱,情也真切,意也绵
长,使人不醉亦醉,留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