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蒙古族早期以游牧生活为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当时自然景观的写
照。清代,驿站建成。站丁在驿站范围内开垦小片庄田。随着驿站的出现,商业、手工业陆续
产生。“蒙旗地开放”后,大面积牧场变成庄田,人口剧增,发生了以牧业为主向以种植业为
主的转换,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契机。伪满时期,日伪政权实行“经济统制”,农民运用原始的
工具在土地上辛勤耕耘,所收获的农产品或“出荷”殆尽,或被盘剥一空;所需要的生活日用
品或无力购买,或在“配给”过程中被层层截留。麻袋片作衣、糠菜当粮、草把子为枕的农户
比比皆是。然而,伪满官吏终日鲜衣美食,警察特务出入妓院烟馆,却有淫乐无穷。

  1946年,中国共产党把全旗各族人民从苦难的深渊中拯救出来。1947年,土地改革,实现
耕者有其田。1948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49年后,旗政府一方面大力发展国营、
集体工商业,控制市场、平抑物价,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引进
先进技术、优良品种、新式农具和机械化农具,并从贷款上给予扶持。1953年,国民经济纳入
计划经济运行轨道。1956年。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国民经济
第一个五年计划园满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政治比较民主,经济目标比较实际,经济结
构比较合理;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人民群众献计献策,勤奋苦干;农业连年丰收,工商业产值
或营业额成番论倍增长,许多家庭生活达到温饱;社会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精
神蔚然成风。1958年,“大跃进”期间,真话、实话遭到排斥、禁锢,假话、空话泛滥成灾。
盲目冒进、脱离实际地追求高指标,一轰而起开办了众多的工厂、农场和公共食堂,开展了深
翻地、大炼钢铁等运动。在这轰轰烈烈的背后,掩盖着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人们建
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减弱,热情消退:1961年后,根据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县委、县人委着手调整产业结构,关、停、并、转了数十家工厂,增大农业投资比重,划小农
村核算单位,恢复、建立各种奖惩制度并予以兑现等。两三年间,农业生产重新起步,走出低
谷;工业生产状况好转,扭亏为盈。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民主、法制遭践踏,党风、
民风受破坏,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砸烂”,“大帮轰”、“大锅饭”式的劳动分配制度主
宰着各行各业,管理混乱、消极怠工现象普遍存在。国营企业亏损、农村社队“三靠” (生产
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口粮靠返销) 成了通病。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杜尔伯特,到
处焕发出勃勃生机。县委、县政府平反了一系列冤假错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逐步改革了农
村、城市、工商、物价、财政、金融、计划、基本建设等经济管理体制;调整了产业结构,制
订了“以牧为主”的发展方针。尤其是1980年,委、县政府参照中央对西藏的政策,在全省范
围内率先推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显著效益。到1981年,农业获得大丰收,粮食自给有
余,一举结束连续18年吃返销粮的历史。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改革同步进行。国营工商企
业实行各种经济责任制,陆续扭亏为盈或减亏增盈;集体、私人(个体)工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
涌现,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农民家庭纷纷脱贫致富,职工家庭生活普遍好起来,社会风气也
焕然一新。同时,党和国家给予本县以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实行预算固定补助、“三项民贸”
补助、牧业现代化投资等。1985年,农业形成以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格局;工业形
成以轻纺为主、向石化等新领域开拓的格局。家庭农场、渔场、林场及各类专业户遍地开花,
一条条工业生产线建成投产,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9 776万元,工业总产值4 922万元,商品零售额9 239万元,财政收入2 118.8
万元,人均收入495元。全县粮豆薯总产9万吨,每亩单产240斤。大牲畜存栏8.6万头(匹),羊
存栏 6万只,产出商品鱼7 018吨。国营、集体工厂67家,私人手工业167家,主要工厂有乳品、
毛线、造纸、制酒、制油、制米、砖瓦、农机、毛毯厂等。公路总长 383.3公里,桥梁26座,
客车83台,货车235台,特种车16台。邮电局所14处,邮路总长262公里,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00
门。35千伏输电线路总长 183.1公里,年供量2 376万度。79.7%的自然屯通电。国营、集体商
店(门市部、公司)718家,私人商店(铺、摊床)1 111家,贸易市场7处。基本建设投资3 181万
元,完成房屋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