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名沿革 杜尔伯特 十世纪,铁木真的十一世祖朵奔篾儿干的四个侄子托诺依、多克新、额尔尼克、
额尔克不把朵奔篾儿干当作叔叔看待,离开他,从斡难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嫩河)东移到呼
伦贝尔,称朵儿别氏。十三世纪移至嫩江与通肯河之间。朵儿别又称朵儿边、都而班、都而斤、
多礼伯、朵鲁班、秃里不带、朵儿别台、脱里别歹、朵鲁伯
泰康 民国16年(1927),在杜尔伯特旗垦区设立泰康设治局。垦区包括民、康、物、阜四
段和泰来县划出的时、和、年、丰四段。设治局城址拟建在蘑菇台南二十二井处,二十二井处
在康字段上。设治时采用泰来县的泰字和康字段的康字组合成泰康。
泰康站 清咸丰年间,汉族人移来垦荒到此,因见遍地黄蒿,起名小蒿子,又称小河子。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东铁路在此设站,沿用旧名。伪满康德2年(1935)改称泰康站。
烟筒屯 又称大蒿子、烟土屯,与小蒿子同期起名。
他拉哈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在此设驿站,当时称“他拉哈亚格”(满语:矮革甸子),
后转音他拉哈,又称塔耳河、塔尔哈。
泰和 与他拉哈同期设驿站,当时称“多克多力俄佛罗”(满语:山坡),又称多耐。民国
19年(1930),泰康设治局根据多耐站地处和字段垦区,改称泰和。
贝子府 清顺治五年(1648),清廷晋封杜尔伯特镇国公色楞为贝子。传说色楞原住在纳赫
尔湖西畔(今白音诺勒乡合发村贝子府屯南3华里处),故称此地为贝子府。
大庙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旗庙在王府南18里处(今巴彦查干乡大庙村)落成。旗庙俗
称大庙。
新店 1949年,第五区(好尔陶)政府为解决本区和其他区来往人员食宿困难,在好尔陶北
24公里处建房舍5间,正式成立大车店,故称新店。
白庙子 清乾隆年间,杜尔伯特旗札萨克选择在旗王府东北18里处 (今敖林西伯乡诺尔村
西6里处)建旗庙。施工阶段,个别喇嘛患病死亡,按迷信说法此处不宜建庙,因此将庙址迁移。
又因此地多碱成白色,故称白庙子。
兴隆 清同治末、光绪初年所建的屯落。 清《黑龙江舆图》标名 “肯及格尔”,蒙古语
“豁口”“倾斜”之意,与村北敖包或夹沟有关。民国时期官方称坑吉屯,伪满时期官方称恒
吉屯,民间讹成更鸡屯、倾家屯。土地改革时改称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