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地质

第二篇 自然环境

第一章 地质地貌

第一节 地质




  本县地质构造上属松辽台向斜,构造带位于松辽凹陷带西部阶梯带平台上。基底由大断裂
带与中央凹陷带相对拱起的断块构成,从西向东呈阶梯式下降。基底之上至地表,则是巨厚的
沉积层。

  古震旦纪以前时期,多次旋回的造山运动,此区域成为下陷盆地,盆地基底多为结晶岩系。
在二叠纪末期海西运动中,大规模花岗岩浸入体产生北东向为主的构造线,可分为新发屯构造、
小林科构造、泰康构造。侏罗纪早期发生断块运动,形成北东向断裂带,位于李家围子至龙虎
泡一线,南段长52公里,北段长47公里,最大断距2.43公里。白垩纪时期,受燕山造山运动影
响,盆地广泛下降。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浅水沼泽中植物生长茂盛。新生代时期,盆地大面积
沉降。形成许多大洼地,而旦彼此相连。第三纪初。盆地普遍上升。之后经历 6 700万年的沉
积,形成第三系(纪)与第四系(纪)地层。

  第三系泰康组为灰、灰白色砂层。含砾石及灰色、灰绿色砂质泥岩,沉积厚度62—94米,
与第四系形成不整合接触。第四系为盆地覆盖层,上部为黑色腐殖土、黄土和松砂层,下部为
灰褐、黑色粘土,底部为灰白、黄灰色砂层和砂砾层,沉积厚度118米左右。

  0—350米地层结构状况:

  0—19米地层为黄土,中间8—10米处夹有 2米厚黄流砂。20—27米地层为青粘泥、小清水
砂、灰硬粘泥、深灰硬粘泥。28—80米地层为灰泥,中间58—60米处夹有 2米厚的灰硬粘泥。
81—118米地层为水砂,中间87米处有1米厚的河流石。119—215米地层为薄层浅灰绿色砂质泥
岩及巨厚含鹅卵石的松散砾岩,中含植物化石和蚌化石。216—299米地层为灰黑色泥岩、泥质
粉砂岩、底部有含砾砂岩。300—350米为灰绿色泥岩夹薄层泥质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