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气候物候第一节 气候特征 本县地处中纬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被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在其影响下常刮
偏北风,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降雨比较集中,光照充
足;春季多偏南大风,降水较少,易发生春旱;秋季天高气爽,降温较快,常有早霜危害。概
括本县气候基本特点是:冬长雪少,天气寒冷;夏短湿热,降水集中;春季风大,气候干燥;
秋凉气爽,时有早霜。
一 气温
本县年平均气温3.6—4.4℃,南北相差1℃。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9.5℃,7月份最热,
平均气温23.4℃。极端最高气温是1980年6月26日,达39.3℃;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80年1月
15日,达-35.9℃。最大年较差75.2℃。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平均为4月3日,最早是1959年的 3月15日,最晚是1980年4
月14日。月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终日平均在10月28日,最早是1974年10月17日,最晚是1968
年11月6日,平均初日与终日间隔日数209天。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平均在5月5日,最早是1968年4月17日,最晚是1973年5月
21日。终日平均在9月29日,最早是1977年9月17日,最晚是1961年10月10日,平均初日与终日
间隔天数148天。月平均气温稳定在 0℃以上的日数210天。平均≥10℃的日数148天。2 601—
2 750℃的积温保证率在 91%以上,最高积温是出现在1967年,达3 191℃;积温最低的年份是
1972年,达 2 468.1℃。通过对本县(1959—1985)27年气象资料分析,≥10℃以上的积温中,
2 751—2 900℃的积温保证率在82%以上。本县是黑龙江省积温较高的县份之一。
1959—1985年气温表
杜尔伯特≧10℃积温分布图
二 地温
本县春季和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迅速。冬季太阳辐射较弱。地面辐射、降温强烈。
地表层温度变化较剧烈,随深度的增加,地温变化越来越小,并趋于稳定,3 米以下的地温基
本稳定不变。冬季寒冷,结冰日期较长,每年平均结冰期176天,最多184天(1964—1965年),
最少166天(1967—1968年)。结冰日期最早10月20日,最晚11月15日。解冰日期最早3月29日,
最晚4月18日。冰层最厚可达2米左右。
县平均冻土深度254厘米,最大冻土深度(1965年)281厘米。平均冻土开始时间10月,平均
解冻时间3月下旬,一般6月中旬才能完全解冻。
三 降水
本县降水量较少,年平均降水量南部365毫米,北部405毫米,降水量最多的是1983年,550.6
毫米;最少的是1979年。248.5毫米。夏季6—8月是降水集中期,占全年降水量70%,秋季次之,
春季少于秋季,冬季最少。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88%,7月是全年降水量最高月,平均降水
量120.9毫米。1月是全年降水最低月份,平均降水量1.2 毫米。但各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
多降锋面雨和对流雨,大雨、暴雨多集中在夏季。降水强度较大。1973年 8月10日是县历史上
有资料记载以来日降水量最大的一天,降水量105.4毫米,超过多年8月份平均降水量10多毫米。
本县年平均降雪18天,最多43天(1983—1984年),最少11天(1968—1969年)。降雪平均开
始于10月15日,最早是1963年10月3日,最晚是1964年10月31日。降雪平均终于4月末。最早终
雪是1963年3月31日,最晚终雪是1972年5月14日。最大积雪厚度13厘米,出现在1968年。在降
雪特点上,有时在严冬季节晴朗的天空仍雪花纷飞;有时伴有大风,气象上称之为大风雪或暴
风雪,常有牲畜冻死,冻坏行人,阻塞公路;冬春、秋冬交替时节,常常是雨雪并降或交替降
下,道路积水成冰,形成雪淞或雨淞,压断电线,折断树木,破坏力极大。
1959—1985年各月及年降水量表
单位:毫米
杜尔伯特降水分布图
四 风
本县虽地处西风带,但由于受地形和季风影响,一年之中风向频率变化很大。冬季受极地
大陆性气团和强大的蒙古高压影响,西北风频率最大,风力较强,寒冷干燥;夏季由于受东南
季风影响,东南风频率有所增加,但风力较弱,大气湿度增加;春季多西南大风,风力较强,
风速较大,年平均风速 4.7米/秒。大风次数每年北部16次,南部22次。最大风速可达28米/秒,
最大风力达10级以上。7 级以上大风大多发生在春季,加上暴雨前后的大风,每年平均18次左
右。大风加速了水分的蒸发,地表受到侵蚀,土壤易造成干旱,对农业生产很不利。
1959—1985年月及年平均风速
多年风向平均频率
五 相对温度及蒸发
本县相对湿度年平均为 60%。相对湿度及蒸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季风大,光照强,
升温快,降水少,蒸发量大,相对湿度小,有时竞达到零。平均相对湿度为 45%,比年平均值
小15%;夏季由于降水充沛,植被繁茂,平均相对湿度达 65%;秋季平均相对湿度为60%,与年
平均湿度相等;冬季虽然降水较少,但白雪履盖地面,大地封冻,光照时间短,蒸发量小,平
均相对湿度达70%,居各季首位。
本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 756.7毫米,蒸发量最大的1977年达1 990.9毫
米。
蒸发量及相对湿度多年平均值
相对湿度% 蒸发毫米
六 霜
本县平均无霜期151天。1981年无霜期长达 166天,1965年无霜期最短为133天。平均终霜
在4月30日左右。最早终霜1962年3月25日,最晚终霜1975年5月16日。平均初霜在9月30日。最
早初霜1965年 9月17日,最晚初霜1972年10月16日。无霜期的分布是:北部一心乡、泰康镇、
烟筒屯镇、克尔台乡、对山、靠山等地141—153天;中部白音诺勒乡、胡吉吐莫镇、敖林西伯
乡、新店、绿色草原等地 153—158天;南部巴彦查干乡、他拉哈镇、腰新屯乡、大山等地147
—151天。
七 日照
本县日照时数的变化是夏长冬短,太阳辐射强度变化是夏强冬弱。 全年太阳总辐射117—
120千卡/平方厘米,总日照时数2 830—2 910小时,历年平均日照时数 2 852.3小时。日照时
数最高的是1967年,多达3 127.3小时;最少的是1963年,为2 671.3小时,相差 456小时。日
照百分率平均 64%。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67°34′,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21°41′。夏至
前后昼长夜短,日出时间 4时8分,日落19时42分,昼长达15小时零34分,夜长仅为8小时26分。
冬至前后昼短夜长,日出7时34分,日落16时23分,昼长仅为8小时零49分,夜长达15时11分。
1959—1985年平均各月日照时数及总辐射
单位:时千卡/平方厘米
八 雷暴
本县平均雷暴期135天。1975年雷暴期最长达175天,1964年最短为90天。最早 4月14日闻
雷,最晚 6月18日才闻雷。最早9月5日即终雷,最晚10月15日尚可闻雷。夏季有时雷声滚滚,
持续不断;有时短促而清脆,有时冗长沉闷。人畜被雷电击伤或建筑物、树木被破坏之事时有
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