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旱灾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旱灾
本县从1807—1985年100多年中,有69年发生旱灾,其中11年的旱灾有完整的资料记载。
1948年,旗境内大部分地区发生春旱,农作物旱死5万多亩。
1949年,自入夏以后大部地区50多天没降雨。农作物枯萎,成灾面积达1 000多亩。
1950年,9个区发生春旱,成灾面积32.4万亩。减产2—4成的面积3.8万亩,5—8成的面积
28.5万亩,绝产面积1 100亩。其中灾情最严重的是九区(新屯),受灾面积4.7万亩,减产 8成
以上。
1954年,全旗受灾面积达24万亩,受灾最重的是五区(好尔陶)和七区(王府)。
1955年,全旗普遍发生旱灾,受灾面积达31.2万亩,绝产面积达10.2万亩。灾情最严重的
是八区(他拉哈),禾苗枯萎,土地干裂,地头的牛毛草全都旱死。全区绝产面积 7 728亩,减
产7成的面积达6 039亩。
1962年,春、夏两季干旱,受灾面积达42.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 76%。受灾较重的有东吐
莫、巴彦查干、他拉哈、新屯。
1968年,全县大部分地区春旱严重,成灾面积达48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56.4%。
1972年,出现严重的春旱。从上一年的11月到本年5月末,7个月的时间降水量仅有29.2毫
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9%。全县有 3.2万亩地因干旱没有播种上。已播种的大田作物,出苗不
到50%,加之春风大,飞沙抽打,小苗枯萎,小麦出苗后旱死近2万亩。
1979年,春旱和夏旱尤为严重,全县干旱面积达58.4万亩,占粮豆面积的70.7%。
1982年,持久的春旱、高温天气造成农田受灾面积达82.8万亩,减产5—8成的面积82.6万
亩。
1985年,是本县遭受严重干旱的年份。1984年秋降水较少,冬季又少雪,加之1985年春风
较大,次数多,气温回升快、偏高,蒸发量大。从3月18日麦播到6月7日,干旱持续81天。3—
5月末,大于或等于 5级风有49次,其中大于7级风有15次。春风加剧了旱情,全县受旱灾面积
达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5%,县政府组织农民浇地抗旱,全县发动 3.8万多人,出动3 700多
台车辆参加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