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病虫灾 一 病害
1948年,发生小麦赤霉病,成灾面积6 860亩。
1951年。发生高粱黑穗病,发病率达100%。
1958年,发生小麦黑穗病,发病面积3 450亩,发病率2.5%;高粱丝黑穗病,发病面积7 520
亩,发病率4%;玉米黑粉病,发病面积775亩,发病率9.8%;谷子白发病,发病面积450亩,发
病率5%。
1962年,发生玉米黑粉病,造成1.9万亩玉米绝产,发病率7.7%。
1981年,农作物发生病害,成灾面积28万亩。
1984年,进行禾谷类黑穗病的调查,发现玉米发病率9.2%,高粱发病率3.7%,小麦发病率
3.2%。
1985年,发生玉米大斑病,成灾面积18.6万亩;稻瘟病,成灾面积6 000亩。
二 虫灾
1949年,大部地区发生虫灾。主要有钻心虫、金针虫、夜盗虫。受灾面积 3.2万亩,谷子、
高粱、玉米受害严重。
1950年,局部地区发生虫灾,主要有钻心虫、瓢虫、蚜虫、夜盗虫、金针虫等,受灾面积
8 250亩。
1955年,发生高粱、玉米蚜虫灾,谷子钻心虫灾。全县农田作物普遍受灾。
1958年 6月20日,新屯、东吐莫公社蝗虫成灾,平均每平方米40—50头。巴彦查干和他拉
哈也发现蝗虫。全县蝗虫危害面积23.2万亩,农作物被害面积 1.1万亩。县委成立灭蝗指挥部,
组织2万多人的灭蝗队伍,于7月4日基本消灭蝗虫。
1959年5月12日,东吐莫、拉海一带发现蝗虫。5月下旬,他拉哈、巴彦查干、白音诺勒、
烟筒屯等 4个公社也发现蝗虫,受害面积1.3万亩。蝗虫密度每平方米100头左右,最密每平方
米280头。全县组织1.5万人的灭蝗队伍,用人工撒药、火烧、飞机撒药等办法灭蝗。
1961年,局部地区发生虫灾,受灾面积 2 420亩,主要害虫有蝗虫、黑盖虫、斑蝥、蛴螬、
地蹦子等。重灾区有他拉哈、巴彦查于、泰康镇。
1963年8月7日,敖林西伯、巴彦查干公社发生蝗虫灾害,受灾面积广,蝗虫密度大,从敖
林西伯公社布木格大队到巴彦查干公社巴彦他拉大队和大庙大队,东西长30华里,南北宽20华
里。平均每平方米蝗虫35—65头,多则达130头。严重地块,草叶被吃光。害地3 000亩,高粱、
玉米、大豆均受灾严重,有160亩糜子被蝗虫吃光绝产。
1975年,部分地区发生钻心虫、蚜虫,受害面积4.9万亩,成灾面积3万亩。
1979年,江湾、克尔台、敖林西伯、他拉哈、白音诺勒、胡吉吐莫 6个公社发生虫灾。受
灾面积达7.5万亩,成灾面积1.4万亩。
1982年,全县发生草地螟灾害。受灾面积广,害虫密度大,11个公社 6个农牧场普遍受害。
成虫密度每平方米达25—30头,幼虫每平方米40—120头,多者达3 000头。农田受害面积45.5
万亩,成灾面积30万亩,绝产面积2.5万亩。草原受灾面积 200万亩,严重受害面积100万亩。
全县组织3.5万人捕杀灭虫。
1983年,全县发生虫灾,主要害虫有草地螟、蚜虫、玉米螟、大豆食心虫、菜青虫。受害
面积44.6万亩,绝产面积 2 620亩。同时还发生地下害虫,主要害虫有地老虎、金针虫、蝼蛄,
受害面积5 000亩。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表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