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人口分布

第二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分布




  一 民族人口分布

  “蒙旗地开放”前,除驿站有小块农田外,其余全是草原水域,蒙古族分布在全旗各处。
“蒙旗地开放”,大片草原被辟为庄田,成为汉族居住区,蒙古族聚居在“生计地”一带草原
上。至今,大体上仍保持这一分布状态。

  1985年,蒙古族多集居于巴彦查干、胡吉吐莫、敖林西伯、克尔台等乡镇,以及他拉哈镇
的六家子、喇嘛仓、布拉和;腰新屯乡的后新、小排排、巴彦等,这些地域水草丰美,适于牧
业生产,有90%以上的蒙古族人聚居这些乡镇村。

  汉族人主要聚居于北部地区的泰康镇、一心乡、白音诺勒乡、烟筒屯镇;南部地区的腰新
乡、他拉哈镇等。这些区域土质肥沃,适于农业生产。因此,有 90%以上的汉族人集居于这些
乡镇。

  满、回、黎、壮、白、达斡尔、朝鲜、锡伯、柯尔克孜、鄂温克等民族,人数很少,多居
于泰康镇,少数散居农村。

  二 城乡人口分布

  城乡人口分布特点是农村人口多,县城人口少。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县城转移,县城人口
比例逐年上升。农村人口比例逐年下降。1949年,农村人口65 767人。占全旗总人口的83.65%。
城镇人口12 856人,占全旗总人口的16.35%。1970年,全县农村人口 147 588人,占全县总人
口的81.41%。县城人口33 69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59%。1985年,农村人口 176 806人,占
全县总人口的79.44%。县城人口45 7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56%。

  三 人口密度

  清光绪三十年(1904),全旗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0.18人。伪满大同 2年(1933),
全旗人口密度上升到每平方公里7人。伪满康德7年(1940),全旗人口密度上升到平均每平方公
里12人。1949年,全旗人口密度上升到平均每平方公里13人。1961年,全县人口密度上升到平
均每平方公里30人。至1985年末,全县人口密度上升到平均每平方公里36人。

  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泰康镇。1964年,平均每平方公里304人。1985年,平均每平方公里558
人。人口密度最小的为国营各场。1964年,平均每平方公里为 7人。1985年,平均每平方公里
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