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构成 一 民族构成
本县民族有蒙古、汉、达斡尔、朝鲜、回、满、壮、黎、白、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共
12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多数,蒙古族居第二位。
蒙古族为土著民族。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汉人移入,居住在三个驿站。清光绪二十九
年(1903),回民移入,居住小蒿子。民国17年,杜尔伯特旗与泰康设治局共有人口 2.4万人。
其中蒙古族人口 6 635人,占27.7%;汉族人口17 320人,占72.3%。汉族统计数中含有回族等
少数民族人口。1946年,杜尔伯特旗人口 8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23 323人,占29.07%,汉族
人口56 728人,占70.7%,外侨181人,占0.23%。汉族统计数中含有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1947
年,蒙古人迁移到乌兰浩特、包头、呼和浩特等地11 027人,使蒙古族比例下降到19.95%。
1958年,全县人口10.8万人,其中蒙古族17 125人,占15.95%;汉族89 639人,占83.25%;
朝鲜、达斡尔、满、回等民族888人,占0.82%。
1969年,全县人口17.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20 437人,占11.69%;汉族人口 152 913人,
占87.46%;朝鲜、达斡尔、满、回、锡伯、鄂温克民族人口1 494人,占0.85%。
1985年,全县人口22.3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33 163人,占14.91%;汉族人口 186 404人,
占83.75%;朝鲜、达斡尔、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满、回、黎、壮、白民族人口 3 005人,
占1.34%。
民族人口构成表
二 性别构成
无论是蒙古族还是汉族,重男轻女思想普遍存在,认为只有男人才能传宗接代,在家庭中
以有男孩为荣。而女人在家庭中地位低下,被男人看作附属物,甚至发生溺害女婴的现象。因
此,始终是男性人口多,女性人口少,男女比例失调。
清宣统二年(1910),全旗男女的比为110:100,男比女多165人。伪满大同 2年(1933),全
旗男女的比为115:100,男比女多3 001人。伪满康德5年(1938),全旗男女的比为113:100,男
比女多3 405人。
1946年,人民政权建立,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妇女、儿童的利益,提倡男女平等,通过法律
制裁虐待妇女和溺害女婴的行为。同时,广大妇女也开始为争取本身的权力而斗争,人们对妇
女在社会中的地位重新认识,使男女比例失调有所改变。1949年至1960年,全县男女比例平均
为112:100,年均男比女多5 561人。
1961—1963年,这三年中全县男女性别比例大幅度上升。 平均男女的比为120:100,年均
男比女多11 851人。特别是1961年,全县处于饥饿之中,部分少女或女青年出境谋生,男女的
比达到126:100,男比女多14 399人。
1961—1980年,男女性别比例较稳定,平均每年男女的比为108:100,年均男比女多7 199
人。1981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一举结束吃返销粮的历史,农民生活普遍好起来,
外省邻县嫁入本县农村的妇女增多,女性比例上升。1983—1985年,男女的比为 103:100,年
均男比女多4 021人。
三 年龄构成
清末到伪满时期,旗内大多数劳动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普遍营养不良,一旦患病又
缺医少药,只好凭天由命。地主官绅虽然有较好的营养,可是荒淫的生活同样使
他们早亡,因而人口平均寿命很低。1946年统计,男平均寿命34.85岁,女平均寿命34.63
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和劳保福利事业发展很快,
人的年龄构成发生很大变化。
1964年,0—14岁组人口6.6万人,占总人口的46.61%;15—64岁组人口 7.1万人,占总人
口的50.14%;65岁以上组人口4 600人,占总人口的3.25%。1978年,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人口
出生率降低,少年儿童人口减少。1982年,0—14岁组人口7.9万人,占总人口的36.29%;15—
64岁组人口13.2万人,占总人口的60.19%;65岁以上组人口7 700人,占总人口的3.51%。1985
年,0—14岁组人口5.8万人,占总人口的26.06%;15—64岁组人口15.2万人,占总人口的68.68;
65岁以上组人口1.26万人,占总人口的 5.66%。人口平均寿命:男68.49岁,女69.96岁,各为
1946年的2倍。
1985年人口年龄统计表
(至年末数)
四 文化构成
清代,蒙古贵族有钱挥霍和施舍却无钱办学,而驿站汉人只有富商官员寥寥数人请私塾先
生教自家子弟。民国、伪满时期,虽然办“公学”,但是穷苦农民求生都很勉强,无钱供子弟
入学。闭塞的社会环境和简单、陈旧的生产方式也抑制人们对知识的欲望。
1946年。全旗共有文盲76 220多人,占全旗总人口的95%。
1947年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为移风移俗,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除
大力兴办中小学教育,扩大中小学生入学率外,并用蒙、汉两种文字,在全旗范围内开展群众
性的扫盲工作。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139 481人,其中有大学文化程度的237人,占总
人口的0.17%;有高中文化程度的1 324人,占总人口的0.95%;有初中文化程度的6 589人,占
总人口的 4.72%;有小学文化程度的44 420人,占总人口的31.85%;12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
86 911人,占总人口的62.31%。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218 740人,其中有大学文化程度的447人,占总
人口的0.2%;有高中文化程度的19 424人,占总人口的 8.88%;有初中文化程度的40 636人,
占总人口的18.58%;有小学文化程度的87 062人,占总人口的 39.8%;12岁以上的文盲、半文
盲48 270人,占总人口的22.7%。
五 职业构成
清代,蒙古族以牧为主,笃信喇嘛教,又无经商习惯,旗民职业仅有牧民、 喇嘛、官员3
种。清宣统二年(1909),全旗3 561人。其中,牧民942人,喇嘛196人,官员151人,妇女、儿
童、少年2 272人。
民国20年(1931)9月,泰康设治局1.05万人,其中,农民1 900人,工人350人,商人250人,
教师80人,军警200人,官员30人,妇女、儿童、少年、老人7 684人。
伪满康德3年(1936),泰康县2万人,其中,农民1.18万人,工人3 133人,商人898人,运
输业者53人,军政人员489人,其他职业者 912人,无业游民2 737人。妇女、儿少、老人等随
户主含在各职业人中。
1949年,全旗7.86万人,其中,农民1.92万人,工商业者800人,国营(合作)职工864人,
二三线妇女、儿童、少年、老人等5.8万人。国营(合作)职工中,工人35人,店员244人,教师、
医生172人,农工56人,党政干部357人。1958年,“大跃进”时期,城镇浮闲人口、职工家属
纷纷就业,农民也被调入工厂、商店工作。1960年,全县12万人。其中,农民 2.4万人,国营
职工1.03万人,集体职工559人,私人工商业者20人,二三线妇女、儿童、少年、老人等8.5万
人。农民中,从事农林牧副渔业1.9万人,工业1 518人,建筑业249人,文教卫生事业2 125人,
运输服务业92人,社务管理506人,其他293人。国营职工中,从事工业1 482人,基本建设303
人,农林水气业4 829人,交通邮电业153人,商业1 594人,文教卫生事业1 074人,金融业74
人,党政干部 807人。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政企人员精简下放,农村工业也纷纷关闭。
1962年,国营职工剩 8 499人,农民从事工业生产的剩44人。1964年,开始组织县城知识青年
下乡务农。1976年,社队工业普遍兴办,从事工业生产的农民增多。1980年,知识青年全部返
城就业,成为国营或集体企业职工,原城镇待业青年和浮闲人口纷纷兴办私人企业。1985年,
全县22.3万人。其中,农民3.84万人,国营职工1.65万人,县城集体职工 6 344人,县城私人
工商业者 1 185人,二三线妇女、儿童、少年、老人及待业青年等16万人。农民中,从事农林
牧副渔业3.5万人,工业920人,建筑业66人,运输业 203人,商业380人,文教卫生事业1 309
人,其他928人。国营职工中,从事农林水业5 525人,工业3 128人,交通邮电业484人,城建
公用事业151人,商业2 463人,文教卫生体育科技事业2 716人,金融业269人,党政机关干部
1 71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