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口变动 清、民国、伪满时期,由于生活条件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几乎空白,人的生育率低、死亡
率高、寿命短促。尤其是土法接产和简陋的生产条件,常常造成婴儿大量死亡及产妇的死亡。
战争对人的危害更大一些。清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争爆发,全旗大逃亡,十室九空。日
俄停战后,只有一半人回旗。“蒙旗地开放”后,外旗蒙占人和汉人、回族人等大批移入,杜
尔伯特旗人口剧增。民国17年(1928),全旗(包括泰康设治局)人口 2.4万人。1946年解放时,
全旗人口发展到 8万余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安定、医疗卫生条件逐步完善,人的
生育能力和成活率都大大提高,人的寿命也相应延长。1958年,有计划地移入部份人口,自流
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1960—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和粮食高征购的影响,人们处于半饥半饱
状态,出现了饿死人现象,人口生育率降低,死亡率增高,部份人口迁移出境,人口增长趋势
减缓。1963一1974年,出现人口生育高峰。当时虽然宣传、 鼓励和实行计划生育, 但是由于
“文化大革命”破坏,人口生育再次陷入无政府状态。1974年,全县人口突破20万大关。1978
年,计划生育做为国策被人们认识,国家通过法律约束人们的婚姻、生育行为,晚婚、晚育和
少育的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放慢。1978—1985年,全县人口基本稳定在22.2
万人左右。
人口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