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畜类生产

第三节 畜类生产




  牛、马、羊、猪的饲养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前的索离人时期,本县沿江一带古人类遗址
中曾有上述畜骨出土。蒙古族游牧到此后,单纯饲养牛、马、羊。汉族移入开始饲养猪、禽。
中东铁路兴建时俄人带入奶牛。清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争爆发,牲畜遭到俄军“贱购强
取,十去四五”,旗民逃亡,牲畜又散失许多,“待事平回旗,收还者不过十之二三”。清、
民国、伪满时期,马匹用于战争、通讯、狩猎和运输,马价较高,贵族和地主大量饲养马匹。
这一时期,马占大牲畜数量的50%左右,黄牛占大牲畜数量的45%左右,其余是驴、骡。奶牛仅
有俄人少量饲养。羊的饲养量不多,年均 1万只左右。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的战乱时
期,牲畜再次遭到严重损失。1947年,土地改革之后,牲畜数量逐渐恢复。1956年,合作化运
动进入高潮,部份农民怕入社吃亏,纷纷抛售马匹,一年之中抛售到县外 4 000多匹,马的比
重下降。1959年,牧畜统一归公社经营管理,因管理粗放,使役过重,造成牲畜大批死亡和不
孕。1960年和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影响,牲畜死亡和不孕的更多。三年中, 牛、马死亡2.7
万匹(头),增长率呈负值。同期,猪、羊、禽等数量同步下降。1962年,绝大部份牲畜下放小
队经营管理,各小队实行“定包奖”责任制,牲畜存栏数迅速回升。1966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定包奖”责任制受到批判,牲畜的饲养管理再度恶化,牲畜数量处于低增长状态。进
入七十年代,马的主要功能已被机械化代替,马价持续下跌,国营牧场纷纷放弃养马而转养牛、
羊。1975年,县委严格控制绵羊出栏,处罚一批违禁的大、小队领导,羊的存栏数量大增。1978
年,禁令松驰后羊存栏数量锐减。1979年,县确定“以牧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从财力、
物力上大力扶持养牛业,发放养牛贷款,调高牛肉和牛奶价格,推广“改良牛挤奶”,加强防
疫工作等。1981年。牲畜“承包”、“转贷”后,牛归农民家庭经营管理,养牛效益高,安全
系数大,全县兴起养牛热。相反,农民大量地抛售马匹,成群宰杀或出售绵羊。1984年,随着
越来越多的改良黄牛并入奶牛群中,黄牛与奶牛数量日趋接近。1985年,马、黄牛、奶牛分别
占大牲畜的 30%、52.4%、14.7%,猪、禽生产始终以家庭为主,体现在家庭副业之中。禽类主
要有鸡、鸭、鹅。

  野牲动物生产源自野牲饲养场。1959年,试养水貂、兰狐、银黑狐获得成功。1961年,受
自然灾害影响,放弃养狐。1963年,试养彩貂成功。同年,石人沟渔场也引进水貂饲养。6 年
后放弃。1965年,野牲饲养场试养貉成功。1971年,试养鹿。1980年,绿色草原也引进鹿饲养。
同年,省外贸部门为适应全省养貉发展的需要,在本县、密山、横道河子等地进行种貉繁育。
1982年,因本县气候干燥不利于鹿茸生长,野牲饲养场将鹿全部移交密山县。1984年,出于同
一原因,绿色草原牧场也将鹿转移出县。同年,受貉皮、种貉价格持续上涨影响,貉的饲养扩
散到职工和农民家庭。1985年,野牲饲养场根据省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的指示,再次引进兰狐,
并且放弃彩貂饲养。

    历年牲畜存栏表
   计量单位:头、只






    几个年代野生动物存栏表
   单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