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疫病防治

第六节 疫病防治




  一 畜禽疫病

  本县范围内的畜禽疫病有:马传贫、马鼻疽、马脑炎、流感、淋巴管炎、气肿疽、钩疫、
坏死杆菌病、胃蝇、腺疫、副伤寒、炭疽、焦虫病、破伤风、狂犬病、消化道线虫病、牛瘟、
牛结核、巴氏病、皮蝇、放射菌病、犊牛钱癣、犊牛白痢、角膜炎、布鲁氏杆菌病、牛肺疫、
疥癣、口蹄疫、羊痘、脑包虫、鼻蝇、肝脏病、血吸虫病、猪瘟、猪丹毒、猪囊虫病、猪肺
疫、蛔虫病、喘气病、水泡病、棘头虫病、猪虱、鸡瘟、禽霍乱、鸡痘、球虫病、喉炎、前
殖吸虫、犬瘟热、犬细小性肠炎等。

  众多疫病中,基本消灭的疫病有牛瘟、牛肺疫、炭疽;基本控制的疫病有口蹄疫、布鲁氏
杆菌病、牛结核、猪瘟、猪丹毒、猪肺疫、鸡瘟、马传贫、马鼻疽、疥癣等。

  牛瘟 早有发生,1951年爆发,发病牛98头,全部死亡。1952年该病被扑灭。

  牛肺疫 1952年秋,从内蒙古购进黄牛带入该病,累计发病牛6 297头,死亡6 189头,致
死率98.3%。1954年该病被扑灭。

  炭疽病 早有发生,人畜共患,多发生在洪水泛滥年代和濒水区域。1963年爆发时曾造成
22匹马、34头牛和 1人、1犬死亡。累计发病牛马100余头(匹),全部死亡。1972年该病被扑灭。

  口蹄疫 早有发生,偶蹄目动物共患,多发生于冬季。1964年爆发并蔓延全县,发病牛2.5
万头,羊2 898只;死亡牛1 141头,羊 1 264只。以后多次发生,规模较小。1981年,泰康镇
发病牛 3头,无一死亡。1984年同地发病猪18头,扑杀5头。1952—1985年,累计发病牛2.7万
头,死亡1 482头。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 人畜共患,常通过人为牛羊接产时传染给人。1958年,在泰康
镇、奶牛场的奶牛群中检出135头病牛,检出率11.1%。同时检出部份病羊。以后,年年都有病
羊、病牛检出。1985年,检出14头病牛,检出率1.2%;检出病羊29只,检出率 0.28%。1958—
1985年,累计染病牛1 200头,死亡51头;染病羊5 800只,全部扑杀。

  牛结核 人畜共患,常常通过喝牛奶过程传染给人。1958年,从泰康镇、奶牛场的奶牛群
中检出病牛 762头,检出率27.6%。以后年年有病牛检出。1985年,检出病牛28头,检出率0.46%。
存活的病牛共计343头。1958—1985年,累计染病牛1 500头,死亡8头。

  猪瘟 早有发生,年年发生,而且传染快,死亡率高。1964年,东吐莫公社一社员从野外
拣回一头病猪,引起全屯百余头猪全部感染死亡。每年因猪瘟死亡达数千头,占猪存栏总数的
5—10%。1981年减轻。1984年,染病猪150头,占猪总数的0.4%。死亡144头。1952—1985年,
累计染病猪6.6万头,死亡6.5万头,致死率98.5%。

  猪肺疫 早有发生,1959年转重,发病多在春秋两季,1954—1985年,累计染病猪 2.8万
头,死亡1.24万头,致死率41.4%。

  猪丹毒 早有发生,1972年后转重。发病多在夏季,每年染病近千头, 占猪总数的1—2%,
死亡近百头。1980年减轻。1984年,染病猪 105头,占猪总数的0.3%,死亡25头。1949—1985
年,累计染病猪1.86万头,死亡5 000头,致死率26.9%。

  马传贫(全称马传染性贫血病) 该病传染快,死亡率高,至今仍无治愈措施。1958年,绿
色草原牧场从苏联引进一批马,1960年4月爆发马传贫。1962蔓延全县,染病马达1 276匹,占
马总数的10%。以后年年有病马被检出。1985年,检出病马510匹,检出率7.8%。1960—1985年,
累计染病马4 039匹,全部扑杀。

  马鼻疽 早有发生,当地人称病马为“毙什马”。该病传染性强,不易治愈。1956年,全
县检出病马2 528匹,检出率14.4%。以后年年有病马检出。1980年后,家庭分散饲养牲畜,往
往逃避检疫,检疫工作仅限于国营农牧场。1985年,检出病马23匹,检出率7.8%。1956—1985
年,累计染病马1.54万匹,死亡3 300匹,致死率21.4%。

  牛羊疥癣 早有发生,畜类共患,以牛羊为多。长期处于肮脏、潮湿环境中的牛羊发病率
最高。1949—1980年,发病牛8.6万头,死亡2.3万头;发病羊88.2万只,死亡1.5万只。23%的
牛65%的羊都患有疥癣病。牛羊疥癣病的致死率分别为27.1%和1.5%。1980年,染病率大大降低。
1983年,全县染病羊230只,占羊存栏总数的0.4%,死亡10只。

  鸡瘟 早有发生,发病多在春秋。1951年,鸡瘟同牛瘟、猪瘟、炭疽一齐做为重点免疫对
象。年年免疫,年年发生。1980年,该病减轻。1954—1985年,累计染病鸡8.7万只,死亡8万
只,致死率91.2%。

  二 防疫措施

  防疫措施有检疫、免疫、疫区封锁、疫区消毒、病畜隔离、病畜扑杀深埋等。

  马传贫检疫免疫 1960年12月开检于绿色草原、哈布塔牛场。1961年全县普检,1962年重
点疫区检疫。凡检出的病马一律处杀深埋。1981年,免疫注射试验。1982年全县普及免疫。1985
年检马6 531匹,受检率25.5%。

  马鼻疽检疫 1956年全县开检,应检马2万匹,受检1.7万匹,占 79%。1959年将他拉哈公
社划作鼻疽马区统一饲养病马,培养健康仔畜。并且在县城设鼻疽马专用大车店 1处,接待入
城的病马。1961年牲畜管理权和所有权下放,隔离区和鼻疽马大车店先后撤销。牲畜“承包”
和“转贷”后,检疫面和检疫量缩小。1985年检马294匹,受检率1.1%。

  布病检疫免疫 1955年开检于奶牛场,重点检奶牛。1958年全县普检,检奶牛 1 175头,
检疫率 57%。同年开检羊。1962年,将检出的病牛集中于奶牛场对山分场,隔离饲养以培养健
康犊。病羊全部处杀。1964年普遍对奶牛、羊注射布病疫苗,注射牛羊 2.1万头(只),免疫率
达82%。1984年,免疫对象扩及改良牛。同时在成牛、成羊全免疫情况下, 检疫重点转向犊牛
和羔羊。1985年检奶牛1 125头,受检率92%;检羊10 315只,受检率19.5%。

  牛结核检疫 1955年开检于奶牛场。1958年全县普检,检奶牛1 175头,受检率57%。将检
出的病牛全部集中到对山隔离饲养。以后,各国营牧场每年检两次,各公社每年检一次。1980
年,对山已无结核病牛,累计培养出健康犊牛1 309头。1982年开检改良牛。1985年检奶牛6 081
头,受检率48.6%。国营牧场受检率在90%以上。农户受检率在30%以下。

  牛肺疫检疫免疫 1954年开检,全县普检。1957年再次普检。1958年停检,实行免疫。1961
年停止免疫。1982年抽检200头牛,其中疑似反应2头。

  炭疽免疫 1950年在一心、克尔台、烟筒屯一带为马、牛、羊注射炭疽苗,实行重点免疫。
1964年全县普遍免疫,注射牲畜5.3万头(匹),受免率57%。1965年恢复重点免疫。1984年恢复
普遍免疫。1985年注射马2万匹,牛4.6万头,羊4.1万只。受免率分别为88.7%,84.7%,87.1%。

  口蹄疫免疫 1964年开始普遍免疫。注射牛羊5.3万头(只),免疫率69%。1984年,注射牛
3.8万头,羊8.1万只,受免率分别为85%、81.6%。

  猪病免疫 1953年,在三区3个村试用猪瘟疫苗,注射猪1 087头。1960年试用猪肺疫疫苗。
1973年试用猪丹毒疫苗。都是当年试用,第二年推广普及。春秋两次,中间补针。1985年,猪
瘟疫苗注射4.2万头,丹毒疫苗注射4.1万头,受免率平均达98%。

  狂犬病免疫 1983年开始普遍进行狂犬病免疫,注射犬1.1万条。受免率80.1%。1984年注
射犬1.2万条,受免率91.5%。

  牛羊药浴 1959年各国营家牧场开始羊浴,浴羊 3 000只,随后普及全县。1960年,敖林
西伯公社进行牛、猪药浴试点,没有推广。“文化大革命”后,除国营场坚持羊药浴外,各社
队很少实行羊药浴。“承包”、“转贷”后,重新引起人们重视。1985年浴羊 5.6万只,占羊
存栏总数的95.4%。

  三 医疗技术

  民间治疗畜病的土方有“啖盐”和针刺。“啖盐”普遍用于病畜,针刺用于马的结症、串
水和牛的肿舌、胀肚等。清、民国、伪满时期,喇嘛和民间中兽医为畜治病,医疗技术低,效
果差,养畜户承担很大风险。1952年,开始运用西兽医技术治疗畜病。1968年,从双城、北安、
肇源、团中央等农校先后输入西兽医中专生近百名(其中大部份不久改行),分配到全县各社队,
畜禽医疗转向西医为主。1976年,设兽医化验室,购置化验设备。1985年,全县中兽医58人,
西兽医166人。化验设备有显微镜3台,离心机1台,切片机1台,冰箱3台,恒温箱2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