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繁育改良

第七节 繁育改良




  一 繁育手段

  清代游牧时期,牲畜自然交配、繁育。民国期间, 有选择地保留与阉割公畜。伪满康德5
年(1938),喇嘛甸军马补充所对马实行人工采精配种。1953年,在示范农场设立绵羊人工授精
站 1处,当年开展工作。1958年,试行牛的人工授精配种。1960年,县委提出“大发展,全改
良,公的全骟,母的全留,一马配双千,人工授精为主”的指示。在技术力量薄弱和牲畜饲养
管理粗放情况下,不但没有提高母畜准胎率、产仔率和仔畜成活率,反而造成大量母畜空怀。
1961年,随着畜群下放,授精站点解体,人工授精配种被放弃,仅国营牧场坚持。1974年,敖
林西伯公社引入冻精配种以改良黄牛。同期,马和羊的人工授精也得到恢复与发展。1984年,
人工配马 979匹,羊1 350只。1985年,冻配黄牛3 065头。1974—1985年,累计冻配黄牛、奶
牛5万余头。

  二 改良过程

  伪满康德 6年(1938),喇嘛甸军马补充所引入盎格洛鲁诺尔曼輓用种公马改良本地马,产
生杂交良种马。1953年,旗有计划地引进荷兰种公牛、苏美利奴细毛种公羊等与本地牛、羊杂
交获得良种牛、羊。1958年,组群引进新疆细毛羊实行纯化繁殖。1960年,组群引进敖洛夫马
实行纯化繁殖。1964年,奶牛场开始纯化繁殖荷兰牛,淘汰其他牛。

  1975年,引进澳洲美利奴羊以优化当地细毛羊,育成东北细毛羊品系。并引入荷兰牛冻精
改良黄牛。1983年,实行改良牛升级以提高产奶能力(优化)。改良牛从一代升至四代,四代改
良牛外貌及产奶能力与荷兰牛相似,统计时并入奶牛群中。1985年,累计育成东北细毛羊5 000
只,四代改良黄牛进入奶牛群7 000余头,

  三 改良效益

  改良牛躯体的长、宽、高、重比蒙古黄牛明显提高,趋向荷兰牛僚型结构。生产能力与体
现的经济效益较蒙古黄牛也明显提高,平均产奶量为黄牛的2倍,平均纯收入为黄牛4倍。

   体型结构比较表
   计量单位:厘米、公斤



   功能、效益比较表
   计量单位:公斤、元


  注:1、四代改良牛相当荷兰牛

   2、效益测算按农户养牧条件为测算基础。

  东北细毛羊与普通细毛羊、蒙古羊比较,除了躯体大而重外,产毛性能也大大超过这两种
羊,收益也较这两种羊高很多。毛收入为普通细毛羊的2.5倍,为蒙古羊的3.7倍。

   改良羊效益比较表
   计算单位:斤、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