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栽培技术 清光绪三十年(1904)蒙旗地开放后。实行“两年耲种一年扣种”的一年一熟垄作制。传统
耕作制特点是少耕法,合理轮作。如果轮作换茬不当,容易引起重茬。民间曾采取大豆不重茬、
不迎茬,高粱、谷子不重茬,小麦连作,玉米重二年茬方式换茬轮作。结果还是玉米由于重茬,
病害严重;小麦连作,燕表增多。传统耕作制还有耕层浅、施肥少、土壤肥力差、犁底坚硬等
病,容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低。传统轮作程序:大豆—高粱—谷
子或玉米,三年轮作一次,小麦连种。1952年,推广整地保墒、合理密植、间苗保苗的肇源丰
产经验。随着新式马拉农具引进推广,开始实行垄、平结合耕作制。1956年,实行翻、扣、搅、
耱、豁和新旧结合、垄平作结合耕作法,加深耕层,消灭生格子。并全面推广秋翻地制。农家
谚语:“秋天划破皮,强如春天趟一犁。”当年秋翻地 1.2万垧(麦田除外)。小麦平播,大田
作物实行二犁扣,玉米刨埯坐水种。1955—1956年,全县平播面积占总耕地面积 10%以上,并
出现大田作物混种,高粱、大豆或小豆混种等。1957年,试行谷子15公分条播,玉米一埯双株,
将2 尺大垄改为1.8—1.5尺小垄。1958年,开展以土、肥、水为中心,三田一方为重点的农田
十大建设,全县修畦田4.8万亩,大垄改小垄3.5万亩。1959年,开始贯彻执行毛泽东主席提出
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方针(又称农业八字宪法)。1963年,推广甘南县
吕和抗旱耕作法,县内以太平庄、他拉红、九扇门作为推广试点。“吕和耕作法”要点是“三
看三定”和“压、豁、穰、夹、耢、柳”。“三看三定”即看天时定作物比例,看雨情定播种
顺序,看墒情定播种方法。“压”:压老沟抢墒种。“豁”:豁原垄台引墒种;“耲”谷子、
高粱原垄耲种;“耢”引墒种的玉米、大豆扎根时耢一遍;“柳”:产时柳一犁。1970年,多
种垄上作业机械在县内普遍应用,促使耕作改制出现新的突破。一是推广深松播法,由连续耕
翻一垄,发展到深翻一耙茬一深松,突破犁底硬层,保护土壤种植层。二是细铲细罡尚,多铲
多蹦,铲蹚结合,放秋垄,拿大草,铲前蹚一犁。三是实行间、混、套、复、串外加大圈边播
种方法。间种:玉米(或高粱)同谷子,玉米(或高粱)同大豆,玉米(高粱)同土豆矮稞作物间种;
混种:玉米、高粱埯中间混种大豆、饭豆;套种:谷地隔沟套种玉米;串带:大豆、谷子横垄
串种玉米,垄上一埯双株;大圈边:谷子、大豆地头地边圈种玉米。四是大搞科学种田。推广
玉米坐水埯种,一埯双株,谷子宽播,大豆满垄贯,高粱拐子苗。人工定苗、间苗,高矮稞作
物间作。1974年,县内大搞小麦畦田化,高粱一埯多株,谷子人工间苗,玉米、大豆、高粱人
工定苗。当年完成小麦畦田810亩,谷子宽播 9.3万亩,高粱拐子苗3.8万亩,玉米埯种16.7万
亩(其中双株2.1万亩),大豆满垄贯7万亩。间种面积2万亩,人工定苗21.3万亩,谷子问苗8.8
万亩。1980年,提倡旱作农业。在秋翻地基础上,采取早春整地与抗旱播种等一系列整地方法,
实行“拖、耙、耢”。拖:没有秋翻地块。春季雪水融化后,用拖子把垄拖平,拖掉茬子。耙:
把秋翻地表土耙平。耢:播后或秋翻后耢一遍,使地面平整,压实耕层,蓄水保墒。春翻地面
积不大,结冻前时间短来不及秋翻地块,可根据土质进行春翻。跑风地、沙包地不进行春翻。
春翻地地块及时耙、压、耢连续作业。麦地进行伏翻。1983年,随着田问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耕作制度发生新变化,以垄作为主,翻、耙、松、扣、耲相结合,翻地和灭茬相结合。同时,
根据本县十年九春旱特点,扣茬、穰茬不翻地,小麦地年年进行伏翻。玉米、大豆秋翻秋起垄
或春翻春起垄,埯种玉米秋翻起垄,三年轮翻一次。玉米埯种施把肥,有的底肥加把粪。耲茬
滤口肥。追化肥,两年一茬底粪,有的三年一茬底粪。
耕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