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良种繁育

第六节 良种繁育




  本县出现种植业以来,民间传统的选种方法多是在秋季收获期,到田间选择棵壮、穗大、
籽粒饱满的农作物果实留作下年的种子,不注意改良和更新,个别农民留种粗陋随便,造成作
物退化。

  1952年,良种场成立,承担良种繁育任务。1956年,国务院提出“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
针(即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必要调剂)。9 月,旗建立种子管理站。1959年,
全县共有9个公社建立种子繁殖场,7个作业区建立种子繁殖队,自上而下都建立种子贮备供应
体系。1964年,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生产队种子田和种子管理专业小组的通知下达后,全县10
个公社均建立公社良种场,338个生产队建立种子田,217个生产队建立良种繁殖专业小组,专
业人员 827人,种子田面积2.65万亩。1966年,建立三级经营、三级推广的良种繁育体系。既
以县良种场为中心,公社良种场(队)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县良种场是国家繁育良种
的基地,承担提纯复壮即有品种和生产原种、繁育新品种任务。第一良种场负责烟筒屯、克尔
台、泰康镇、一心、白音诺勒公社原种繁育供应任务。第二良种场负责敖林西伯、东吐莫、巴
彦查干、他拉哈、新屯公社原种繁育供应任务。1975年,全国种子会议提出“六级三有”良种
繁育推广体系,即省、地(市)、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都有基地、有队伍、有机构。把
良种繁育、区域试验,生产示范和种子鉴定、检验、经营、调剂造成一个整体,实行县社二级
经营。1977年,种子队实行大队领导、小队联办、成果归队、回队分配的形式,固定土地、人
员、畜力、工具,统一计划、统一繁殖、统一贮备、统一供种。全县 50%以上种子队都有种子
库。同年,县农作物品种评审小组成立,负责县内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品种评审推广工作。建立
一心、新屯、东吐莫马场大队三个预约繁育基地,总繁殖地面积 2.2万亩。白音诺勒公社白音
诺勒大队、东吐莫公社马场大队、新屯公社兴隆大队为花生种子生产基地;一心公社一心大队、
新屯公社红旗大队为葵花种子生产基地。1985年,种子繁殖由分散适当集中,将40多个繁育点
集中在一心乡、腰新屯乡、克尔台乡、白音诺勒乡的9个村,450个专业户和第一、二良种场,
总种面积1.1万亩。

  一 种子生产供应

  种子生产执行国务院提出的“四化一供”方针,即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
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种子供应。

  种子生产专业化是以县良种场为主,建立预约繁殖基地体系。种子生产加工机械化主要内
容是“三机两箱”,即种子精选机、种子烘干机、种子脱粒机和种子恒温箱、快速水份测定箱。
种子加工机械标准化是粮食作物种子脱粒、烘干、扬场、检验、运输机械化。种子生产质量标
准化是严格贯彻执行优良品种,贯彻执行原种生产操作规程和种子质量分级、检验、包装、运
输、贮存标准。种子生产品种区域化是指农作物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能保持良种的种性。在
县内农作物品种相对稳定基础上,逐步实现区域种植。
1981年全县划分为两个品种区域:

  北部、中部风沙土区。包括7个公社,58个生产大队。农作物主要品种小麦:克旱6号、克
旱8号、克群;大豆:嫩丰1号、合丰 5号;谷子:龙选1号、嫩683—158、22丰;玉米:嫩单1
号、威9×门14;高粱:同杂2号、嫩杂9号。

  南部黑土区。包括3个公社,25个生产大队。适应品种小麦:克旱 6号、克旱8号、克丰、
克群;大豆:嫩丰7号、荆山甫;谷子:龙选1号、白沙谷、龙谷23;玉米:龙选 1号、红玉44、
威9×门14;高粱:同杂2号、大粒红。

  种子供应根据县内实际,3个种子库分区供种。泰康种子库负责县北部5个公社种子供应,
胡吉吐莫种子库负责县中部4个公社种子供应。新屯种子库是县联社经营库,负责县南部2个公
社种子供应。1985年,开始由县种子公司统一供种。两杂种子一年一供,自交作物种子三年一
供,蔬菜种子供应数量保证在60%。1971—1985年。全县共生产良种 402万公斤,调入576.2万
公斤,销售909.5万公斤。

  二 种子应用推广

  民国至伪满时期,选留使用的农作物品种小麦:肇安;大豆:金元 2号、西比瓦;玉米:
美稔黄、美稔白;谷子:薄地租 2号;高粱:黑壳2号、长春3号、红棒子等。1946—1953年,
应用推广品种为高粱:歪脖张;玉米:金顶子、火苞米;小麦:克华、苏联;大豆:紫花 4号、
西比瓦、小金黄1号;谷子:黄沙谷、黄金子等。1954年,引进小麦:合作 7号、4485、合作4
号、哈系3197;玉米:派老铁;高粱:39619、 八棵权;大麦:哈系4458。1955年,试种苏联
小叶青、小叶鲜丰产高粱。1958年,引进大豆:荆山甫、黑龙江41、六月齐、东农506431;玉
米:金顶子、马牙子、火苞米、林红 1号、金皇后、黄八趟、白头双、黄金塔;高粱:大八叶、
大蛇眼、护脖香等。1959年,试种高粱、谷子、小麦计21个品种。1960—1965年,对原有品种
进行选留淘汰,同时又引进一些新品种。引进小麦22个品种,高粱16个品种,谷子22个品种。
玉米16个品种。1966年,推广杂交种系大豆24个品种,杂粮21个品种,水稻 6个品种,马铃薯
4个品种。1970年,推广应用玉米和高粱两杂种子, 确定本县七十年代当家品种和搭配品种。
玉米当家品种:威9×门14、嫩单1号,搭配品种:红玉44;高粱当家品种:国家 2号,搭配品
种:嫩杂9号;小麦当家品种:克旱6号、克群,搭配品种:克金、墨麦;大豆当家品种:嫩丰
1号、嫩丰7号,搭配品种:黑农10号、黑河3号;谷子当家品种:龙选1号,搭配品种:龙黍13;
糜子当家品种:粘丰、粘丰1号,搭配品种:龙黍15、龙黍3号;花生当家品种:四粒红,搭配
品种:风沙14。1980年,对确定的当家品种和搭配品种经过试验种植和选育繁殖,择优淘劣,
重新确定当家品种和搭配品种。玉米当家品种:嫩单 1号,搭配品种:玉米三交种;高粱当家
品种:同杂2号,搭配品种:大粒红;小麦当家品种:克旱6号,搭配品种;克旱7号、克旱8号;
大豆当家品种:嫩丰1号。搭配品种:黑农26号、嫩丰 9号和10号;谷子当家品种:龙选1号,
搭配品种:嫩选8号、龙谷24;糜子当家品种:粘丰1号;花生当家品种;四粒红,搭配品种:
风沙4号;马铃薯当家品种:克新1号。

  三 种子经营管理

  1957年,开始收购贮备种子。自行贮备 778吨。其中,主要粮食籽种有水稻30吨,大豆80
吨,小麦50吨,玉米150吨,燕麦80吨,杂粮280吨。社队所需种子由种子库供应。种子库成立
后,经营情况较好,没有出现种子积压和经营亏损。

  1977年,全县10个公社和粮食青年点种植嫩杂9号高粱,实播面积2 591.5亩,平均结实率
只有50%,每亩减产50公斤,共减产12.96万公斤,损失金额26万元。技术事故发生后,嫩江地
区农业局通报全地区,并责成县农业局迅速查明事故原因。经过现场鉴定和分析,主要原因是
农业技术人员对合江大八叶品种特性不了解,在提纯复壮合江大八叶时,把混进来的一株黑壳
散穗高梁的杂穗误认为是真正合江大八叶。经过两年套袋自交,1975年隔出单繁30个穗,混合
授粉。混合脱粒。1976年,做父本与嫩江不孕1号杂交,制出杂交种根本不是嫩杂9号,加之父
本恢复性能差,因此酿成技术事故。处理结果根据社员要求,每亩地按50公斤粮食合10元人民
币计算,共赔款2.6万元。1979年,县第一良种场繁殖的玉米嫩单1号母本自交系维尔44因成熟
程度不好,发芽势弱,拱土能力差,出苗率低造成全县范围的毁种和补种。1982年,由于上级
领导部门指令性调入,订购单位不履行合同,多渠道经营,作物结构不稳定等原因造成种子积
压和经营性亏损。到1985年共积压小麦种子16.2万公斤,花生种子 4.5万公斤,玉米种子50.5
万公斤,高粱种子 4万公斤,大豆种子4.5万公斤,谷子、糜子种子2万公斤。县种子公司被迫
将积压的种子降价卖给粮食部门共计66.45万公斤,亏损5.1万元。

  四 种子南繁

  为了加快种子繁殖速度和繁殖倍数,提高繁殖质量,使两杂种子尽快投入生产,1967—1984
年,共组织农业科技人员40人,7次去海南岛国家种子繁育基地进行两杂种子和亲本繁殖。

   历次种子南繁情况一览表



   几个年度农作物种子购销一览表
   计量单位: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