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改土施肥
第七节 改土施肥
一 改土
本县是典型的风蚀沙化区,平均每年风季刮走地表土厚度达1—2厘米,造成土地有机质含
量逐年下降,地力减退,结构恶化,由此而形成的低产土壤面积 48.5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58.5%。
1950年,实行农作物改制和增施农家肥、以土改土、深松改土、绿肥改土、造林治沙等改
土保墒措施。九区邓维忠互助组为改土试点,改土 3垧,平均亩产72.5公斤,比1944年每亩增
产 37%。1953年,推广肇源“整地保墒,增施底肥”的丰产经验。1954—1957年,累计改土11
万亩,占全县风蚀面积的3.6%。1958年“大跃进”时期,盲目学习外地经验,不讲求科学。深
翻改土46万亩,深度1—2尺,使黑土、暖土和黄土、冷土上下颠倒。1959年,继续大搞深翻改
土,部分耕地地力下降,肥力减少。1963年,开始注重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机与牛相结合,
至1965年,累计改土7.9万亩,占全县风蚀地面积的32.3%,平均每亩增产 55%以上。1970年,
推广克尔台公社克尔台第七生产队用泡底土、河淤泥改良风沙地经验,每亩掺运客土17马车。
物理砂粒比重由91.6%降至82.5%,农作物亩产由52公斤增至71公斤。1975年,全县开展改土增
肥大会战,提出“场院、大道剥层皮,泽塘沟底挖淤泥”的口号,动员全县农业劳动力奋战60
余天,改土98万亩,51% 的生产队亩施肥突破2 000公斤大关,部分生产队达2 900公斤。个别
生产队为应付改土增肥会战,把带草籽并没有发酵的客土送到地里,增加草荒地块,影响粮食
产量。1979年,实行机械化科学种田,通过机械翻地、深松、增施农家肥,种植紫穗槐、草木
樨、紫花苜蓿等豆科和禾科牧草制绿肥,改良土壤。1980—1985年,累计改土21万亩,种植绿
肥植物1.3万亩。
二 施肥
本县农田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兼施化肥、菌肥。
农家肥 农家肥主要有黄粪(牛马粪)、土粪(房框土、泽塘土、炕洞土、茅道土等)、灰土
粪(小灰与土混合)、人粪尿、圪囊和家禽粪等。1948年,经过土地改革,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和车马,变冬闲为冬忙,男女老少积肥送粪,施肥面积达 15%。同时,在村干部、劳模小组、
优良小组中进行大面积施用农家肥试验,提倡常年性积肥和季节性积肥。季节性积肥主要是夏
季挂锄后,人们开始起垫牛马圈,用草皮土同泽塘泥堆肥(打肥堆底)。1950年,全旗施用农家
肥9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47%。同年开始用血泡、豆饼、麻渣、苏籽、炕洞土做种肥,并应用
克山试验农场“扎扎菌”造肥经验,提高粪肥质量。1955年,提倡农作物耕作改制,拌种肥,
消灭白籽下地,改变二年一茬粪的旧习惯。玉米刨埯种、抓把粪。扬粪每垧地 2.5万公斤,滤
粪每垧地1.5万公斤,把粪每垧地1万公斤。1955年,旗委提出“薄地变良田”的号召,挖掘出
畜禽粪、人粪尿、炕洞土、草木灰、草皮土、圪囊、泽塘泥、房框土、骨粉、旧垡头等10多种
农家肥,施肥面积达60%。方法是多滤少扬。1956年,确立“三专” (专人、专马、专车)常年
积肥队伍,建立 “五有” (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家有粪坑、队有厕所)、“三勤”
(勤起、勤垫、勤打扫)制度。1958年,县委提出亩施万斤肥的口号,全县掀起轰轰烈烈地积造
农家肥运动。用草垡头烧制土化肥,在田旁和路旁挖草皮沤制绿肥,冬季农村设专人每天一早
到各家各户收取人粪尿。由于大搞浮夸风,使许多生产队施用没有沤制的绿肥,扩大了草荒。
1962年,经过反“五风”,推广粪尿、水、土、草、积、沤、造、保积肥经验,“五有”成龙
配套,“三专”坚持经常,家家攒粪,户户投肥,平均年施肥面积达 65%以上。1975年,强化
积肥专业队伍,规定600亩农田配备1台积肥车,300亩农田配备1名积肥员。并推广富裕、林甸
等地利用粪尿、水、土、草、圪囊高温发酵造肥经验,以烟筒屯公社三合大队为试点,要求全
县每个生产队高温造肥必须达到 500立方米以上。为广辟肥源,县内同时推广生产腐殖酸氨、
腐殖酸磷、腐殖酸氮磷、腐殖酸类细肥、腐殖酸钾、腐殖酸钠等6种腐殖酸类肥料。9月,烟筒
屯公社新合大队二队进行腐肥增产效果对比试验,增产效果明显。1980年,提出人畜粪尿回收
率要达到 40%以上,粪土比例1:3—5。同年在农村实行“两管五改”和秸杆还田措施。“两管
五改”即:管水、管粪、改良水井、改良厕所、改良畜圈、改良炉灶、改良环境。
化肥 1956年,进行小面积施用化肥试验,化肥来源主要靠国家无偿调拔。1957年 7月,
泰康镇成立花木兰化工厂,收集小灰,用土办法生产钾肥。1960年,全县兴办土化肥厂 117处,
生产各种化肥 126.5万公斤。生产的化肥品种有氮肥、磷肥、钾肥、矿粉肥、硝酸胺、尿素等。
年末,土化肥厂全部解体。1975年。开始施用进口化肥。1976年,县农业科在敖林西伯公社好
尔陶三队、泰康镇公社幸福三队、烟筒屯公社三合八队进行施用微量元素化肥(微肥)铜酸铵拌
大豆种试验,并在全县推广。1980年,在胡吉吐莫、他拉哈进行玉米施用微量元素化肥(微肥)
硝酸锌试验,施用方法有拌种和叶面喷洒两种。1983年,扩大示范面积,施用面积由12亩增加
到11.5万亩,每亩费用0.10—0.50元。每亩增产粮食35.25公斤,每亩纯收益37.8元。
菌肥 1950年,生产与施用菌肥。1951年,学习克山农场应用扎扎菌造肥经验,提高菌肥
质量。1952年,王义、邓维忠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用大豆根瘤菌肥。1955年,大面积推广。1970
年,大搞 920、5406、黑曲霉菌肥生产,在一心、新屯、烟筒屯等公社建立菌肥生产基地。到
1975年,共生产菌肥15万公斤。全县90%的耕地施用。1976年,逐渐停止生产和施用菌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