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渔业生产 一 捕捞
二三千年前,索离人从事渔猎生产。沿江一带索离人居住遗址中,曾经出土大量鱼骨、陶
网堕。从鱼脊椎骨判断,当时所捕捞到的鱼个体多在百斤以上。蒙古人游牧到此,以石块,套
鞭等做为捕鱼工具,“青石击鱼,以供其餐”。元至元十三年(1276),杜尔伯特部奉忽必烈可
汗的命令,采捞嫩江、松花江的蚌珠供奉朝廷。明万历二十年(1592),喇嘛教传入,受喇嘛教
影响,停止食鱼、捕鱼。清驿站建成,站丁在临近驿站的江湖中捕鱼,往往遭到蒙古人阻拦。
清光绪年间。汉人大量迁入,在江边开建亮房捕鱼,并且向蒙古贵族缴纳网房租或亮房租。在
可观的租税收入诱惑下,杜尔伯特旗取消渔禁。并且在汉人的影响下,蒙古人逐渐恢复食鱼、
捕鱼。清宣统二年(1910),杜尔伯特旗网房16处,其中大网房1处,小的5处,中等的10处,每
年生产鲜(冻)鱼10余万斤。
民国3年(1914),嫩江东畔公认的渔区有12个,年产鱼434.8万斤,鱼产品行销东三省及日
俄两国。伪满康德3年(1936),自然捕捞鲤鱼8.6万斤,胖头5.6万斤,鲫鱼4.35万斤。鲇鱼3万
斤,狗鱼1.8万斤,黑鱼540斤,鳝鱼240斤,边花670斤,白鱼550斤,其他鱼类3.7万斤。伪满
康德9年,杜尔伯特旗渔业户300户,渔民3 519人,渔船250只,捕捞点94处。捕鱼工具有张网
21筒、大拉网23趟、铁脚子65趟、丝挂子33片、扒网45趟,其它杂渔具2 525件。捕鱼量377.6
万斤。除自食外,绝大部分外运出售。外运出售者多是个人或自行组织的运鱼团伙,渔民通常
称这些人为“老客”,老客与捕鱼者之间,往往自然形成包购包销的关系。由于没有专门供给
渔业户物资的组织,渔场和渔业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物品,多由“老客”们从市场购入。然后运
至渔场,或采取兑换的形式,或直接卖给渔户。运输工具主要是牛、马车,很少有汽车,多在
冬季捕鱼和运鱼。冬季捕鱼时间在每年阴历十一月(小雪后)到第二年正月中旬,使用鱼网捕鱼。
捕鱼多时一网可出鱼百余小车,少则20余车,一般在50车左右。外售一般按品种、质量或大小
论价。较大的鱼按个论价,较小的鱼按堆或按车论价。“老客”们把鱼从渔亮子运至泰来、大
赉、小蒿子(泰康)火车站,远销齐齐哈尔、哈尔滨、奉天(沈阳)、大连、锦州等地。
1949年,全县捕鱼量 1 035吨。1950年,本县开始人工养鱼试验,并获得成功。1953年,
捕鱼量增至 2 350吨,其中人工养殖捕捞60吨。1960年,全县渔业产量1.12万吨,占同年全省
渔业总产量的 35%。“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江河自然水位下落,水域污染严重,渔业产量
急骤下降,平均年产量仅2 312吨左右。
1982年,农村各项经济政策得以落实,渔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县渔产量 3 873吨,其中自
然捕捞2 544吨,养殖捕捞1 329吨。1985年,全县渔业水域达140万亩,从事渔业生产者有1.2
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以上。主要的捕鱼工具有拉网56趟,张网47筒,网箔 27.27万米,挂
网1.5万片,各类渔船1 338只。从事渔业生产较大的亮子126处。捕捞总产量7 018吨,其中养
殖捕捞4 205吨。
1985年全县渔点捕捞场所统计表
二 养殖
1950年,在石人沟喇嘛寺泡开始养鱼,鱼种从省外购进。1953年,开始养殖捕捞,产量达
60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6%。1954年,建鱼种池130亩,利用湖湾5.5万亩培育鱼种。1957年,
鱼种池 225亩,利用湖泊7.8万亩,自繁鱼种58万尾。养殖捕捞160吨。占当年捕捞量的7.8%。
1958年,曾一度形成群众养鱼高潮,全县自繁鱼种920万尾,鱼种池达1 245亩,利用湖泊育种
面达35万亩。1966年,鱼种池发展到1.31万亩,自繁鱼种1 093万尾,养殖捕捞1 106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鱼种生产下降,平均年产鱼种301万尾,平均年养殖捕捞量825吨。
1970年,建鱼种越冬池83亩,并开始养河蚌育珠。1972年,河蚌育珠发展到 6处,养殖珍珠蚌
2 600个。
1979年,县委、县政府号召农户开水荒、发鱼财,大力发展养鱼生产。1980年,农户养鱼
20处,养鱼水面达15.58万亩。从江苏、浙江两省购进鱼种 466万尾,自繁鱼种622万尾。1985
年,全县已有大型水产养殖场3处,乡(镇)、村养鱼经济联合体37个,农户养鱼点145个,放养
水面114.72万亩。养鱼专业户 298个。建成鱼种池2 348亩,自繁鱼种2 321万尾,从江苏省购
进鱼种96万尾。从事水产养殖的有 8 990人,占从事渔业生产人口的74.5%;养殖捕捞4 205吨,
占年总捕捞量的59.6%。
渔业生产状况
单位:吨
三 渔具
鱼叉 三股铁叉,尖部有回头钩,叉住鱼后不易挣脱。五十年代前,江湖中鱼大而多,叉
鱼容易。常用鱼叉。六十年代后,大鱼稀少,鱼叉很少使用。
鱼罩 用柳条编成。形状似上下开口园台鸡笼,上口小,下口大。捕鱼时,或者人拎鱼罩
立浅水中,待鱼游近突然起罩扣鱼;或者趁鱼到浅水处产卵“咬浆”之时,边走边扣“朦罩”。
七十年代后,水旷鱼稀,鱼罩很少使用。
徕钩 把铁钩磨尖,安一定距离绑在长而薄的竹片侧面上。竹片一般长5—6米,绑钩3—5
个,竹片一端安有把柄。懂冬季节,在鱼聚居越冬的湖或江叉冰面上凿孔,将竹片伸入孔下来
回拉动钩鱼。
甩钩 在长绳一端系3—5个鱼钩及一重物,钩上放饵后,用力甩入深水中,往往达30—50
米远。按所用鱼饵不同,可钩鲤、鲫、鲇、“嘎牙子”等鱼。
毛钩 又称趟子钩,用一长绳,按一定距离系钩放饵,每盘钩500个,可达500延长米,用
船顺流放置江中。主要钩鲇、黑、狗鱼等。
钝钩 钝钩无尖、无倒须,系法和放置法同毛钩,只是将饵系在钩侧而不是钩端,利用鱼
吃饵时吞钩,并把钩滤到鳃外钩鱼。主要钩鲤、鲫等鱼。
卡子 是两头带尖的小竹片,将尖端弯入苇管中放饵,鱼吃饵并将苇管吞食,竹片弹起将
鱼嘴“撑住”。系法与放置法同毛钩,主要卡鲤、鲫等鱼。
撅子钩 以柳枝、竹棍系一毛钩,放以蛤蟆作饵,插在浅水边,专钩鲇、黑等鱼。
滚钩 又称快钩,在一绳上较密集地系若干快钩,横截流水中钩鱼。五十代,因为滚钩伤
鱼多而获鱼少,不利于渔业生产和鱼类资源保护,被渔政部门取缔。
圈网、花蓝(须笼) 圈网和花蓝略同,用竹、线围成园筒,两端或一端留口进鱼,鱼进入
口后,便难以脱身。放置在长满草、苇的浅水带状空隙里。原在县北部苇塘中使用,后推广到
沿江一带。
大拉网 也称大江网,原为棉、麻线编织,以畜血发酵后浸泡防腐,七十年代初改用尼龙
绳编织。大网使用时需用100—200人,数辆牛马车。隆冬季节,将网“行”到鱼类聚居越冬的
江面冰上,然后“铺网”。即将网片、网堵按一定顺序联结成整体。同时在下流江面上凿一方
形入网眼(也称座网眼),从入网眼开始,按一定距离向两侧前方开凿“走网眼”、“二接眼”、
“接掐眼”。最后在滩边开凿三角形出网眼,形成一个椭园形区域,再按顺序入网、走网、出
网。为防止走网时鱼从前方逃脱,须在前方设置盖网(迎网)。由于水深流急,网上行困难,以
及两侧距离不同,须在上游两侧设翼网,靠滩一侧的叫园滩网,靠崖一侧叫楞网。座网上行到
二接眼处与翼网对接,楞网再与盖网联结。先出盖网,然后两侧翼网同时出水(并掐),最后是
座网和座网堵出水。
小拉网 网片、网眼比大网小,使用方法较大网简单,一般不用翼网,多用于湖泊、江叉
作业。使用方法类似大江网。
兜网 又称老母猪网,有网兜的长形网片,常用其在滩上沟叉中围鱼,二三个人即可使用。
铁脚网 即在网底挂有“袖子”的网。袖子类似牛角,鱼钻入后不易脱身。铁脚网常用于
大江或江叉中捕鱼,所捕的鱼多是底层鱼。如黑、狗、鲇、鲤、草、青、吉勾鱼等。有时,铁
脚网和小网片结合使用,小网片联结于铁脚网之上。
扒网 网成园锥形,下带网兜。使用时用船载入江流中,将绝大部分撒下,少许挂在船上,
随船顺流下拖,下拖一段距离后,将网全部撒入,再收网上船。
泼网 又称旋网,为园锥形,在岸上或在船上撒网捕鱼。五十年代前,随便在江湖打“惜
网”。六十年代时“喂窝子”,即设饵捕鱼。七十年代末,因水旷鱼稀以及挂网普遍使用,旋
网使用较少。
呆河网 又称张网,定置的漏斗状的网。大型呆河网于秋冬之际设性在旁陡岸的大江急流
中,趁鱼群顺流而下时捕鱼,小型呆河网或于冬设置在大江冰下急流中,或于秋冬之际设置在
沟汊泻水口。
挂网 挂网分单层挂网和三层挂网,单层挂网专捕某种规格的鱼,三层挂网可捕多种规格
的鱼。挂网呈条状竖立水中,靠其网眼“套鱼”。挂网使用广泛灵活,无论春夏秋冬,河湖泊
还是大人小孩都可使用。五十年代,挂网用丝线编织,六十年代后,逐渐被胶丝编织代替,并
且成为人们主要的、使用量最大的捕鱼工具。
淌网 类似挂网,但不静止水中,而是以船或纤绳掌握,横流下行移动捕鱼。
罾网 又称搬罾子,用四根竹杆支成框架,中系一片网,四角再用绳吊到木棍上,网中设
饵,放入水中,待鱼入网后,提网出水,一般用于捕捞小鱼和虾。
虾网 也称推子,将网做成簸箕状,在浅水中行进捕虾。
苇箔、胶丝箔 苇箔又称迷魂阵, 即用长长的苇帘横截在浅水流中, 中段环绕成“阵”
(城),鱼回游入阵便被捕获。苇箔仅在苇塘中使用。七十年代,出现胶丝箔,胶丝箔主要在湖
泊、江叉使用,不再设阵,用圈网代替。
竹箔 细竹杆编成竹排,横截在亮子(鱼梁)口。夏秋涨水之际,鱼随水流进入鱼梁(江叉),
停涨后在入水口竖起竹箔。秋冬江水回落,水从竹箔隙流回大江,鱼却被竹箔截住。同时,江
中鱼顶流而上聚集箔外,竹箔两侧都可捕鱼,竹箔外捕鱼叫“抢口门子”。
威虎船 长条形平底小船,桨似扬铣,打扒网用,也称扒网船。
推船 又称花鞋船,菱形平头平底小船,舷上有防浪板,双桨或四桨,并可挂帆。桨长条
形,交叉于胸前推动,是小型运输船和捕鱼船,可在5—6级风浪中行驶。
三相板 又称舢板,菱形平头平底船,多桨有舵有帆,分小三相板和大三相板两种,是中、
大型运输船和捕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