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育苗采伐 一 育苗
民国二十年(1931)春,泰康设治局建设科在小蒿子东南(今百货站处)试办苗圃 1处,年末
荒废。
伪满康德11年(1944),旗公署农林股在民国苗圃废址上建苗圃1处,工人5人。
1951年,沿用伪满苗圃,建成国营苗圃。采杨树种子10斤,榆树种子50斤, 育杨树苗100
平方米,育榆树苗1 000平方米。1952年,林业科设专人抓树种工作。榆树种多在5月末采集,
杨树种多在 6月上旬采集,同时采集桑、山杏、山丁子等本地树种。1953年,县在巴彦查干建
立国营二苗圃。全县育苗40亩,产苗19万株。1954年, 国营一苗圃迁至一心乡,经营面积880
亩,育苗地450亩。全县产树苗21万株。1960年,采集杨树种25斤,榆树种120斤。
1961年,开始从外地采集树种,从尚志县采集糖槭、水曲柳树种 3 500斤。1962年,再次
采集到3 330斤,在国营2个苗圃培育树苗,共育苗452亩,培育各种树苗492万株。1963年,从
延寿县采集胡枝子、紫丁香、水曲柳树种 4 000斤。同年,改建四家子林场为四家子苗圃。国
营苗圃育苗832亩,生产各种树苗663万株。1965年,国营四家子苗圃进行樟子松育苗试验,并
获得成功,在老油库营造樟子松66亩。全县育苗达1 379亩。共产各种树苗6 748万株。1970年,
从辽宁省义县、新县采集小叶杨树种 200斤,在国营和集体苗圃进行育苗。1971年,林业(科)
局到红花尔基林业局巴尔图林场采集樟子松球果12万斤。1974年,从黑河地区选樟子松优芽与
本县樟子松进行嫁接。当年,培育各种树苗2 282亩,育树苗5 009万株。1976年,引进文冠果
并育苗成功,在巴彦查干公社泰和大队营造文冠果树30亩。本县划归“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
后,植树量增大,培育树苗也相应增加。1979年,全县育苗5 000亩,其中国营育苗486亩,集
体育苗4 514亩,生产各种树苗1 516万株。1980年,除国营、集体培育苗木外,有 509户农民
家庭育苗34万株。白音诺勒、克尔台、他拉哈、巴彦查干等 5个公社实现大队全有苗圃,有苗
圃的大队占全县大队总数的75.6%。
1981年,烟筒屯公社广胜大队农民张风林与大队协商承包15亩土地,办起家庭苗圃,生产
小×黑优质杨树苗12万株。1982年,张凤林被团省委、省林业厅命名为全省青年绿化突击手,
受到省委、省政府嘉奖。
1981—1985年,先后从林口、昭乌达盟东胜市、陕西省榆林市、山西省右玉县采购锦鸡儿、
沙棘等树种3.95万斤。到1985年,乔木树种有:加拿大杨、美×青杨、加×青杨、斯大林杨、
俄罗斯杨、北京605杨、白城2号杨、小×黑杨、小青×黑杨、钻天柳、白皮柳、垂柳、半垂柳、
龙须柳、柽柳、黄榆、樟子松、落叶松、鱼鳞松,花曲柳、水曲柳、黄菠萝、糖槭、沙枣、沙
棘。灌木树种有:胡枝子、锦鸡儿、紫丁香、紫穗槐、文冠果、榆叶梅。果木树种有:大苹果、
小苹果、李、杏、葡萄、桃、樱桃等。
历年引进的外地树种,杨树中在本县长势最好的是小×黑和小青×黑,其次是白城 2号杨、
加×青杨。加青杨在水土条件好的地方栽培最好。松树中以樟子松最好,因它耐旱,抗风沙,
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风沙土壤生长。灌木树种适宜本县的主要有文冠果、紫丁香等。不适宜
本县的树种或者生长较差的有美×青杨,不能越冬;黄菠萝生长速度极慢;落叶松抗旱能力差
不易成活;椴树、紫穗槐、沙枣、大苹果、桃、梨引进后无一生存。
全县各年育苗、产苗统计
单位:亩、万株
二 采伐
1960年,开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采伐,每年平均采伐50立方米。采伐的成林主要是解
放前地主遗留树木和互助组时期人造林。1961—1977年,平均每年采伐 200立方米。采伐的树
木除少量天然林木外,大多数是人工造林,主要是互助组、初级社及高级社时期营造林。新店
林场从1978年开始采伐林木,平均每年采伐量 738.2立方米。1978—1982年,全县采伐檩材和
架设有线广播线杆材,平均每年采伐林木 1 500立方米。1983—1985年,实行采伐审批制度,
平均每年采伐3 000立方米。
1949—1985年,全县累计采伐木材2.05万立方米,创经济价值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