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五章 副业

章下序



  早期的副业生产有饲养猪禽和捕鱼、狩猎、采割野生植物和熬制土碱士盐等。 伪满康德6
年(1939),泰康县农民收入中副业占10%。副业生产成为农户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1948年,旗内大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春早,农作物绝产 5 000响。为搞好生产自救,冬季,
旗政府组织 2.5万人参加副业生产。在继承传统生产项目同时,开办油坊、磨坊和粉坊、编织
柳筐、簸箕、苇席、打苇帘和运输、挖药材等,年收入合计 1 492.5亿元(东北券),使灾区人
民渡过难关。1955年,全旗发生历史上特大旱灾,农作物减产面积3.96万垧,绝产1.02万垧。
为弥补农业损失,旗政府组织 6万余人从事运输、狩猎、编织、养猪、挖药材、割芦苇、打羊
草、熬制土碱等副业生产。生产总值28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8.5%。1966年,县委提出“以
农业为主,以副养农、综合经营”的方针,对县内副业生产范围归纳为养、种、编、熬、加、
攒、采、割八大项目。“文化大革命”中,把自留地、社员家庭副业统统当作“资本主义尾巴”
予以割掉,集体副业也被当作“资本主义倾向”受到批判。加工作坊关闭,基建人员回乡,运
输车辆停运。

  1977年,县内副业生产全面恢复,并向商品化发展。确立以养、种、编、熬、采为骨干项
目,以养猪养羊为主。以大麻、土碱、苇席、黑白瓜籽为重点的四养、七种、两编、六采、一
熬的多种经营性生产。四养:养猪、羊、蚕、蜂;七种:种大麻、晒菸、果树、黑白瓜籽、药
材、三用高梁;两编:编苇席、苇帘;六采:采黄花菜、苦杏仁、碱草籽、羊草、野生药材、
蘑菇;一熬:土碱。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多种经营生产领
域转移,广大农民冲破传统观念,专门从私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加工业、建筑业和服务
业生产,其副业生产项目也随之转为专业化生产项目。受此影响,副业生产总值在农业总产值
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82年,全县副业生产总值1 57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1%。1985年,
全县副业生产总值1 40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