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采割业
第二节 采割业
县内盛产芦苇、羊草等野生草类和蘑菇、黄花等10余种野菜以及防风、甘草、柴胡、黄芩、
毛知母等 129种草药,还有山杏、山丁子、欧李和山里红等野果。部分野生植物早在十七世纪
中叶就被采集食用。“蒙旗地开放”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开发,野生植物大量被人们采
割利用。1949年,野生植物采割成为县内副业生产主要项目和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自食
自用比例减少,商品率提高,其中部分野生植物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商品。
一 芦苇
芦苇原产区在烟筒屯、克尔台一带,生产季节11月至来年 1月。1950年,国家仅有少量收
购,民间多用于烧柴、编织和作房箔。农业合作化后,芦苇开始划界生产。1957年,大量收购
芦苇用于造纸。1976年,县内建立芦苇管理站和国营苇场,负责组织生产,管理苇政,建设芦
苇基地,开展科学育苇试验等。自“中引”、“南引”两大水利工程相继竣工后,草原大面积
注水,产苇区增多、增大。1983年,全县分为南北两大芦苇生产区:北部苇区分布烟筒屯、克
尔台、白音诺勒、一心等乡(镇);南部苇区分布在腰新屯、敖林西伯、胡吉吐莫等乡(镇)。生
产面积82.9万亩,常年芦苇贮量10—12万吨。1985年,国家收购芦苇2.3万吨。价值161.3万元。
二 羊草
主要生产区域分布县东部和中部的烟筒屯、敖林西伯、胡吉吐莫等地。天然草场面积469.5
万亩,9个植被类型,144个品种,其中优良品种31个。按草群质量、利用程度和营养价值划分:
良等、一等牧草占40%;低等、劣等牧草占30%。一般年份可产鲜革130万吨,丰收年可达160万
吨。生产季节7—8月中旬。境内羊草资源丰富,素有“天然牧场”之称。蒙古人充分利用得天
独厚自然条件,早期游动放牧,不收割贮存越冬牧草。“蒙旗地开放”后,土地大面积垦殖,
天然草场载畜面积缩小,农民也用牧草作烧柴。人们开始收割贮备牲畜越冬饲草,多余部分上
市场出售。民国18年(1929),泰康设治局生产羊草 5 000万码,每码0.40元(大洋)。同年,向
苏联出口40万码,价值16万元。伪满康德2年(1935),杜尔伯特旗向外销出羊草200余车,每车
300元(伪国币)。1948年,旗政府组织农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羊革生产成为主经济收入来源。
1959—1970年,全县共生产羊草53.8万吨,向外出售26万吨,其中有部分向国外出口。1975—
1977年,向日本出口羊草1 400吨,每吨 400元,计56万元。1980—1985年,累计收购羊草3.1
万吨。
三 中草药
野生药材总贮量 1亿公斤,多是草本植物,靠天然繁殖,无计划采集。较名贵且贮量大的
有防风、柴胡、甘草、远志、黄芩、桔梗、龙胆草、毛知母等 8个品种,均为常用中药材。民
国16年(1927),县内开始采集收购防风,供外贸出口。伪满时期,甘草也开始被大量采集收购。
1949年,野生药材采集收购种类和生产量逐年增加。为发展野生药材生产,1962年,县人委规
定对19种药材奖售办法。1985年,县内共有 4种野生药材打入国际市场。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
也由单一药用,向保健食品、饮料等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县内城镇将百合、黄花、山杏等野生
植物引种成绿化庭院、街道的观赏花卉。
野生药材生产投资少,采挖工具简单,劳动强度低,经济收益可观,加之资源丰富,成为
县内妇孺老弱者均可从事的家庭副业生产项目。
防风又名旁风,早在民国初期就有关于“小蒿子防风”记载。以根条直而长,色泽棕红,
气味芳香,断面有菊花心红眼圈的为出口佳品。生产季节多在 4—9月,生挺者不能采集(其功
效和质量不佳,民间俗称“母子”)。1951—1959年,年平均生产40万公斤。1978年, 年平均
生产48万公斤。到1984年累计出口60.5万公斤。由于滥采乱挖,野生防风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1985年,全县仅生产 7万公斤。重点产区在敖林西伯、胡吉吐莫、白音诺勒、绿色草原等地。
柴胡又名细叶柴胡和软苗香柴胡。1949年,开始大量生产,生产季节多在7—9月。1975年,
由于大叶柴胡禁止药用,本县产细叶柴胡走俏。1978年,生产38.8万公斤,仍没有满足省内市
场需求。重点产区在敖林西伯、胡吉吐莫、靠山种畜场、绿色草原等地。
甘草又名甜草,生产季节多在4—9月,品种为棒草、毛苗两种,棒草质量最佳。由于无计
划采集,野生资源逐年减少。1965—1985年,累计生产17.4万公斤,其中外贸出口 2.3万公斤。
重点产区在自音诺勒、绿色草原、敖林西伯、胡吉吐莫。
黄芩生产季节多在6—7月,根入药,叶晒干后可代替茶叶饮用。1962—1985年,生产81.3
万公斤。重点生产区同甘草。
龙胆草生产季节多在6—9月。1962—1985年,生产11.1万公斤,其中外贸出口 5.9万公斤。
重点产区在他拉哈、江湾、腰新屯。
四 菌、菜、果
蘑菇 县内野生食用蘑达10几个品种,有草蘑、花脸蘑、黄蘑和白蘑等。由于草原退化。
采集过量,产量逐年减少。到1985年,野生食用蘑生产由草原转向林区,其中新店林场树叶蘑
产量最大,每逢雨季,采蘑人日平均达百人以上。年产干蘑3万公斤,创经济收益12万元。
黄花菜 生产季节多在5—6月,重点产区在敖林西伯、一心、绿色草原和烟筒屯。1962年,
开始收购干黄花菜。1964年,曾发往河北灾区 2.4万公斤。1985年,由于草原退化,采集过量。
产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多是自采自食,仅有少量作为商品出售。
野果 本县野果有山杏、欧李、山里红、山丁子、桑椹等,多自采自食。1949年后,国家
开始收购山杏核等野生果实,采集量逐年增加。1972年,由于县内大面积毁林,野生果树同时
大部分被毁。1985年,仅新店林场和绿色草原两处有少量山杏生产,欧李、山里红等野生果已
寥寥无几。
其他还有碱草籽、靰鞡草、小叶樟(苫房草)、山韭菜、黑白柳条、蒲草、蒲绒和马连草等
野生植物的采割生产,受产品经营方式制约和野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影响,产量一直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