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排灌工程

第三节 排灌工程



  一 他拉哈排灌工程

  他拉哈原排灌区工程位予他拉哈镇内西官地。排灌区属嫩江洪泛区,面积 5.1万亩。伪满
康德9年(1942),大排排堤防修筑后,成为一个闭塞洼地。最低处较嫩江滩地低2米,比岗地低
6—7米。因低洼,多年积水,表土虽然肥沃但有粘性,逢雨季易内涝,春季却由于春风较大多
干旱。此区旱涝频繁,粮食产量不稳定。为使该区实现高产稳产,1957年在西官地建成灌溉站,
安装柴油机4台,共60马力;14z1B—70轴流泵4台,扬程6.21米,流量每秒1立方米。建输水干
渠长6.5公里,支渠9条,总长度15公里,灌溉耕地 4万亩。1958年,在区内试种水稻。1958—
1959年,平均播种面积1.5万亩,后因没有排水设施弃种。灌溉站也因不发挥作用而拆除。1960
年,开始兴修排涝工程,进行治理,共修筑排水干渠 5条。长13.8公里;支渠22条,长32.2公
里;截流沟2条,长5.4公里。共完成土方15万立方米,修桥涵27座,建强排泵2处,装机4台,
共160马力,初步治理面积3.7万亩。

  1977年,南部引嫩工程修建后,引渠正穿区中心,排涝泵站被拆除,区内排涝渠沟被穿插
破坏,排灌条件改变,夏季大雨造成内涝绝产。根据南部引嫩工程规划和区具体情况,结合南
部引嫩工程在枯水年份的补水要求,排灌站设在“南引”渠首,和“南引”进水闸为一体,属
“南引”枢纽工程。泵站的设计标准:每秒排水量 9立方米,灌水扬程9.1米。计划安装155千
瓦机组9台,配28ZLB—70轴流泵9台,1980年已装机组 6台共930千瓦。泵站压力池分三股出水,
第一股直接送入一干渠控制中区;第二股从渡槽越南引主干入二干渠的控制区;第三股由压力
池直接入一支干渠控制北区。灌水干渠2条,长3.6公里;支渠6条,长28.8公里。排水干渠1条,
长6公里;支渠5条,长16公里;截流沟2条,长11.5公里。建筑支渠分水闸5座。灌溉面积6.46
万亩,其中水田1.6万亩,排涝面积6.14万亩。

  配套总工程量13.80万立方米。其中土方12.9万立方米,混凝土3 800立方米,砌石方4 300
立方米,砂石垫层1 500立方米。

  二 绰尔灌区工程

  绰尔灌区位于巴彦查干乡,灌区工程建筑在嫩江丰水期的进水口处,西临嫩江干流,东、
北为岗地环绕,南边与绰尔屯嫩江防洪堤相接。总面积70平方公里,规划工程控制面积10万亩,
其中耕地面积6.47万亩。

  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8万亩,其中水田面积9 000亩,设计流量2.3立方米/秒,配套水泵流
量2.55立方米/秒,5台机组装机容量275千瓦。主要工程有:抽水泵站1处;引水渠1条。长2.6
公里;输水干渠1条,长12公里;支渠12条,全长8公里;干渠主要建筑物15座。干渠以上部分
总工程量46.02万立方米,其中土方45.48万立方米,石方1 800立方米,混凝土土方3 500立方
米,投资总金额149万元。

  1974年12月,完成规划设计工作并开工兴建。到1977年,输水干渠完成土方26万立方米,
占干渠设计土方量的69%;支渠完成2条,土方量15.36万立方米,占支渠设计土方的49.3%;建
筑物完成泵房、前池、压力池及一座公路桥,两座分水闸和一座节制闸。7月1日,两台机组正
式合闸通水,但因引渠淤积,田间工程不配套。没达到设计标准,一直未能进行旱田灌溉。1983
年在灌区内试种水稻,到1985年平均每年实播水稻 1 000亩。同年工程主体已经竣工,国家共
投资达212万元,仍然没有达到遇旱能灌、遇涝能排的程度。

  三 小河口灌区工程

  小河口灌区位于腰新屯乡,嫩江左岸河滩地的冲积平原上。

  1974年,小河口灌区工程边设计,边施工。1975年秋,新屯公社决定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变水害为水利,围滩造田。公社党政领导利用秋收后、结冻前的有利时机,率领全公社民工1 000
多人,出动大车 140台,大干15天,完成渠首工程和输水干渠工程。1976年春,县水利局拿出
全部灌区工程设计方案,经嫩江地区水利局同意,新屯公社动员民工 1 100人,全力以赴,大
干半个月,完成灌区的前池工程。至1980年,小河口灌区骨干工程基本完成,修引水渠 1条,
长 200米。1981年末,嫩江地区水利局给予此工程建设一部分投资补助。1982年,对灌区局部
工程重新设计,修筑比降七千分之一的干渠一条,长4.8公里;修筑比降四千分之一的支渠8条,
全长8.5公里;斗渠24条,全长14.4公里。建筑构造物62座,其中分水闸 1个,节制闸1个,斗
渠闸47个,过道涵洞4个,其他构造物9个。同年对原工程进行复查,对泵房进行改建,提高基
础1.22米,更换5台机组。

  小河口灌区于1985年末全部竣工,国家共投资 300万元,投工量80万个工日,完成土方量
70万立方米。受益村屯21个,耕地受益面积为2.5万亩。

  四 小型抽水站

  1958年,开始兴修小型抽水站,先搞试点而后在全县普及。抽水站兴修多、发挥效益的少。
群众对抽水站的结论是:“一年建,二年配(配套),三年就报废”。1958—1985年,共修筑小
型抽水站114处,真正发挥效益的仅剩20余处。其中,水电灌溉站15处。

   小型抽水站基本情况
   计量单位:万亩



  五 机电井

  农业合作化时,为抗春旱、保春种开始凿井灌溉。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始开凿机
井,到1959年,共凿机井50余眼,土井700余眼,灌溉面积8 300亩。1965年开始有电井建设,
全县电井2眼,机井16眼,解决旱田坐水种水源。1967年,机电井发展到105眼。到1978年。全
县有配套完备的机电井 425眼,有效灌溉面积达3.47万亩。1979年,本县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干
旱年份,在这种情况下,发挥机电井的作用,全县有3.88万亩进行灌溉,坐滤水种面积达27万
亩。1982年,机电井共有733眼。其中机井411眼,电机322眼。有效灌溉面积4.25万亩。至1985
年,国家累计投资56.7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 46.71万元,共建机电井1 328眼。由于管理等原
因机电井报废905眼。全县完好的423眼机电井全部承包到农民家庭。其中,井地双包18眼,专
业承包计时收费240眼,设备统管季节性租赁 125眼,其他形式的40眼。全部有效灌溉面积2.8
万亩,坐滤水种面积12.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