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具 一 小农具
清光绪三十年(1904)“蒙旗地开放”后,犁、锄、镰、锹、镐、石滚、磨、扇车、垛权等
铁制、木制工具已基本配套和应用。上述农业生产工具大部分可以随身携带,被人们习惯称为
“小农具”,普遍使用的有30至40个种类,大致可分为耕地、整地、镇压、播种、复土、中耕、
收割、脱谷、清粮等农具。
民国18年(1929),泰康街天升、三盛、永久利、永发、双合等铁木制品厂已开始从事小农
具生产。伪满康德8年(1941),农家田间和场上作业农具计有12种,1.24万件。
1952年,旗政府下拨专用材料和资金,有计划组织小农具生产,补充自然损失。农业、供
销部门设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小农具生产和供应工作。随着半机械化、机械化农具投
入量增加,小农具仍作为辅助工具发挥作用,数量有所减少。1954—1984年,全县共生产铁制
小农具139.1万件,木制小农具61.2万件。
1985年小农具拥有量典型调查
二 畜力农具
畜力农具属于半机械农具。新式畜力农具按用途可分耕地、整地、镇压、播种、中耕、收
获脱谷等农具。
畜力农具原多为木制,伪满时期引入铁犁。伪满康德8年(1941),杜尔伯特旗有铁犁8台。
1950年 8月,旗转发东北人民政府《关于推广新式马拉农具的决定》,同时下发《马拉农
具推广工作三年规划》。1951年 7月,黑龙江省农林厅下拨27套苏制新式马拉农具,分配给二、
五、六、七、八 5个区25个先进互助组和旗示范农场。1952年—1953年,先后购进肇州产福民
号综合铲蹚尚机、播种机 350台。1958年,县内已基本普及单铧犁、双铧犁、播种机等先进马
拉农具,保有量共604套,3 624台(件)。每套新式马拉农具包括双轮一铧犁、双轮双铧犁、圆
耙、十行播种机、镇压器、摇臂收割机各一台,有的还包括脱谷机、综合铲蹚尚机。4 月,为
配合新式马拉农具推广工作,县人委转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迅速在农村开展农具改革运
动》的指示,并成立农具改革办公室,负责和领导农具改革工作。农具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大搞
轴承化和绳索牵引化。农具改革的范围从田间到非田间,从生产到生活,从运输到加工,就连
纳鞋底、洗衣服、包饺子、洗碗、切菜等工具无所不改。为检阅农村改革成果,1960年,县委、
县人委在白音诺勒公社召开工具改革比武大会,展出各种创改农具 1 580余台(件),评选出优
秀创改农具92台(件)。这一时期工具改革运动,创改的农具数量多。定型推广的少,直接应用
于生产的更少。1961年,畜力农具量4 456台(套),其中耕地农具2 541台,整地农具 410台,
镇压农具299台,播种农具465台,中耕农具280台,收获农具245台,脱谷农具 216台。1966年,
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国家对农业机械投入逐年增加。
这一时期畜力农具拥有量由1961年的4 456(套),降至1 109台(套),其中田间作业农具下降比
例最大。1985年,全县畜力农具拥有量2 737台(套),其中耕地农具1 869台(套),占总拥有量
的68.3%。
三 机械农具
机械农具包括整地、播种、收获、畜牧、农建等机具。
1952—1955年,国家曾先后投放给旗进口机具 116台(套),主要用于示范农场作物栽培、
开沟筑埂和苗木播种、牧场的牧草种植和收割作业。1956年,引进使用国产仿制五铧犁、园盘
耙、播种机、镇压器、中耕机、割搂草机等机具。1960年,国产机具进入自行设计阶段。这一
时期引进使用的多是平作机具,不适应垄作要求,因此,出现用拖拉机牵引畜力农具、人扶农
具步行作业,被农民称为“洋头土尾”或“犁后喘”。1973年,引进拜泉县农具研究所研制的
联贯犁,即把5—7个大犁或综合号铲蹚尚机横排在联结梁上,操作人员坐在机架上随机作业,
“犁后喘”变成“犁后乐”。1974年,引进悬挂七铧犁、联合扣种机和龙江系列播种机等国产
机具,垄作或垄平多用机具全部配套。
1978—1981年,南北江湾地开发期间,机械农具品种、数量猛增,其中引进麦类收割机械
58台(套)。这一时期畜牧(含饲料贮藏加工)、农田建设等新兴机械农具拥有量均有成倍增长。
1983年,随着小型拖拉机拥有量的增长,其配套农具也从无到有,逐步完善。1985年,全县机
械农具拥有量792台。
四 粮米加工机械
粮米加工机械属于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一部分,主要包括碾米、磨面、榨油三种机械。
1958年,大搞农业生产工具改革十条线中,粮米加工机械列为第三条生产线,广泛发动群
众大量改革与制造。全县粮米加工机械74台。1961年,粮米加工机械增加到200台,全县35%人
口可以吃到机制米。1975年,随着南北两大输电网络的形成,全县基本实现粮米加工机械化。
1985年,全县粮米油加工机械拥有量784台。
五 农用运输机械
农用运输机械主要是指由拖拉机牵引,大多在路面较差的公路、土路上从事运输作业的机
具。本县使用较多的农用吨级拖车有载重0.5吨、1吨、1.5吨、2吨、4吨、5吨、8吨等7种。随
着公路网络建设日臻完善,0.5—1 吨(级)拖车已被淘汰。12—15马力四轮拖拉机配 1.5—2吨
(级)拖车;东方红—28、上海—50拖拉机配4—5吨(级)拖车;铁牛—55、济南S—50拖拉机配5
—8吨(级)拖车。1985年,全县农用拖车拥有量1 393台,其中1.5—2吨1071台。3—8吨322台。
六 农用动力机械
农用动力机械包括柴油机、汽油机、煤油机和以上述机械为动力的链轨式拖拉机、轮式拖
拉机等。
民国19年(1930), 黑龙江省垦务公司九合公司购置火犁 (拖拉机)数台于杜尔伯特旗北部
(今九合村一带)开荒种地。
伪满康德11年(1944) 9月,他拉哈警察署以办农场务实业为由,从哈尔滨秋林洋行购进美
国产万国牌W—6火犁2台。终因使用管理不善,分别被毁坏或遗弃。
1946年,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政府号召搜集和利用伪满遗留农机具。至1947年,
全旗动力机械拥有量达151台。大多数是蒸气机,少量内燃机,以及2台拖拉机。1948—1958年,
相继引进东欧进口拖拉机10种机型、36台,组织县属企业生产和改造内燃机3种机型171台。1959
年11月,国产东方红—54型链轨拖拉机投放本县3台,其中巴彦查干、他拉哈、新屯机耕队各1
台。1961年,国产铁牛—40型轮式拖拉机也开始投放县内各国营农、牧场和机耕站(队)使用。
1970年,各种动力机械已基本实现国产化,进口机械(含拖拉机)除个别机型外,全部淘汰报废。
1985年,全县共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 892台。其中链轨拖拉机 225台,胶轮拖拉机433
台,小型(15马力以下)拖拉机1 234台。场上作业机械 320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88台。谷物
联合收割机29台,其中牵引式25台。收获机械49台。大型农具975台,半机械化农具2.1万台,
畜牧机械254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7.7万马力。
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