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产业结构

第二节 产业结构




  一 种植业

  粮食种植 1979年,全县专门从事粮食种植的县属和社队集体企业24个,耕地面积2.49万
亩,粮食年产量 176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部分社队粮食种植集体企业先
后承包给农户个体或联户经营。1985年,农户联营合作业企业发展到32个。全县粮食种植企业
粮食年产1.44万吨。

  林木种植 1967年,各社队在原专业林业队基础上,开始兴办社队集体林场。1978年,林
木种植企业发展到 176个,经营面积3.5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5万亩。1981年后,部分社
队林场相继解体,原有人工林承包到户经营。1985年,全县社办林场7个,队办林业专业队(组)
31个,经营面积1.37万亩,造林5 600亩。

  二 养殖业

  养畜 1958年,先由先锋公社(泰康镇)兴办畜牧场,随后,东方红(烟筒屯)、五一 (克尔
台)、火箭(巴彦查干)、东风(东吐莫)、红旗 (敖林西伯)等公社也相继建立集体畜牧场。1980
年,全县社队集体畜牧场70个,牧畜存栏1.52万头(只),其中奶牛614头,羊1.1万只。1983年,
部分社队养畜场(队)开始承包到户经营。1985年末,全县乡办畜牧场 7个,村办畜牧场(队)10
个。牲畜存栏6 700头(只),其中牛3 000头,羊1 700只。年平均向国家交售鲜奶878吨。

  养鱼 1969年,烟筒屯公社土城大队在县内建起第一个集体养鱼池,水面 6 000亩,年均
创产值10万元。1980年,一心公社利用卧牛泡,围堤建渠修闸,建成社营养鱼池1.45万亩,当
年投放鱼苗30万尾。1984—1985年,胡吉吐莫、他拉哈等乡镇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创办乡、
村或镇、村联营集体渔场。1985年末,全县乡(镇)村联营渔场 7个,养鱼水面28.3万亩;村办
渔场 4个,养鱼水面7 600亩;联户办渔场一个,养鱼水面900亩。产鱼517吨,实现产值200万
元。

  三 工业

  石油工业 1985年10月,白音诺勒乡政府投资55万元,由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北方化工公司
设计,哈尔滨兴城安装公司施工安装,建起本县第一个沥青化工厂。年末, 完成厂房建设250
平方米,仓库230平方米。预计1986年全部完成主体工程(炼油设备)。

  机械工业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社队机械工业逐渐兴起。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中,大
部分社队企业解散,全县仅保留巴彦查干、他拉哈、新屯 3个社办手工业社。1970年,为配合
大办农业机械化高潮,县内相继建立或恢复社办机械综修厂10个,职工 237人,平均年产值42
万元。主要产品有农用耲耙、脱谷机、马车棚或从事农机具修理、皮革加工等。1978年,社办
机械工业技术、资金实力略有加强。年产合金车刀1.4万把,粉碎机3台,铡草机10台,皮带12
平方米,农机具4万台(件)。民用手压水井头40套。1984年,巴彦查干、他拉哈、腰新屯3个手
工业社解体。1985年,全县乡镇办机械工业企业 6个,职工86人,实现产值44.8万元。生产合
金车刀9 000把,铁三角68万个,丁字铁17万个,锄板4 000块,水暖管4.6吨,铸铁管8吨,铸
铁件40吨,农具1万台(件)。

  建筑材料工业 1958年,县内后建立先锋(泰康镇)、卫星(一心)、五一(克尔台)、东方红
(烟筒屯)、跃进(白音诺勒)、红旗(敖林)、东风(东吐莫)、火箭(巴彦查干)、太阳升(他拉哈)
9个社办砖厂,职工336人,年产红砖200万块。1962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 仅保留泰康镇公社
砖厂,其余全部关停。1976年, 东吐莫公社在拉海大队沿江地区建成砂石场一处。总贮量5万
立方米,每年可向县内外提供砂石材料500—1 000立方米。1976—1980年,国家投资39万元,
银行贷款102万元,公社自筹60万元,相继建成社办砖厂8个,队办砖厂2个。构筑轮窑7座,架
棚996栋;安装制砖、切坯、切条、输送等机械设备40台(套);购置推土机及发电设备23台(套)。
1979—1980年生产红砖2 484万块。1985年,全县乡镇(场)办砖厂10个,从业人员577人,实现
产值138.2万元。同年,胡吉吐莫砖厂被评为省级优胜企业。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木材加工业 1958年,各公社社办企业和手工业社均内设木材加工车间。1962年,大部分
随企业关停。1977年,泰康镇南街自筹资金 2万元,成立算盘厂,1978年投产。1979年,因算
盘滞销,改产木制家俱,企业改称木制品加工厂。1980年,实现产值11万元。1985年,达到59
万元,盈利2.8万元。同年,全县共有4个乡镇木材加工企业,从业人员90人,年平均生产木制
家俱1.05万件,加工木材170立方米。

  纺织工业 1976年,泰康镇办棉织厂建立,设备仅有30年代日本产纺织机 6台,固定资产
1.7万元,从业人员21人。年生产白布织带4.5万盘,产值5万元。1979年,新购进大型织布机6
台,年生产包皮布4.2万米。产值 7万元,实现利税1.6万元。1982年,从业人员增至53人,年
产值17.7万元,固定资产增至8.2万元。1983年,向银行贷款 8万元,国家投入周转金2万元,
购进麻丝边织机4台,生产麻丝边。后因产品质量不过关而停产。1984年,企业亏损1.7万元。
1985年,企业经过整顿,重新投入生产。年产白布织带7.1万盘,包皮布 7万米,麻丝边2万米,
纱布2万米,实现产值13.4万元。

  缝纫工业 1958年,先锋(泰康镇)、卫星(一心)公社分别建立社办被服厂各 1处,从业人
员22人。1962年,两厂同时关闭。1978年 3月,泰康镇西街街办绣品厂建立,从业人员85人,
当年生产刺绣枕套 4 200对,后因管理不善关闭。1979年,泰康镇东街、北街办事处等建立街
办被服厂 4个。从业人员31人。年生产加工服装8 000件,实现产值2.5万元。1985年末,全县
乡镇缝纫工业仅泰康镇被服厂和东街办事处被服厂二处, 从业人员17人。年生产加工服装1万
件,实现产值8.3万元,利税3 000元。

  食品工作 1970—1985年,全县先后建成乡镇(村)办食品厂 6处。其中烟筒屯镇和光村酱
菜厂生产的散装二级酱油被评为嫩江地区优质产品。1985年,上述 6处食品厂固定资产29.5万
元,从业人员73人。实现产值61.8万元,利税4.5万元。

  饲料加工业 1985年,全县乡镇办饲料加工厂2处,其中泰康镇饲料加工厂共投资2万元,
职工4人。主要从事草粉饲料加工生产。年加工草粉90吨,实现产值2.7万元。

  胡吉吐莫饲料 加工厂共投资12万元,职工5人。年加工草粉25吨,实现产值7 000元。

  粮油加工业 1963年,泰康镇公社幸福大队开办两处米面加工作坊。1966年,国家电网向
本县输电,各社队相继开办粮油加工业。1975年,全县基本实现队队有粮米加工作坊。1983年,
队办粮米加工作坊大部分由个人承包经营,后期机械设备直接出卖或“转贷”处理给承包人。
1985年,全县乡镇粮油加工企业30个,从业人员109人。其中镇、街办企业3个,村办企业27个。
年粮食加工量1.3万吨,食用植物油57吨,实现产值61万元。

  四 交通运输业

  1980年,社队运输企业仅有3个,其中社办1个,镇街办 2个。从业人员7人。年收入3万元
左右。1985年,乡镇运输业增至288个,以私人运输和联户运输企业最多。其中乡村集体企业4
个,私人和联户运输企业284个。从业人员414人,年收入108万元,上缴国家利税4万元。

  五 建筑业

  1958年,泰康镇土木建筑合作社建立,是本县最早出现的镇办建筑施工企业。1962—1976
年,泰康镇相继建立4个街道办建筑企业,从业人员130多人。1976—1979年,敖林西伯、白音
诺勒、腰新、巴彦查干、胡吉吐莫、烟筒屯等公社相继建立社办建筑工程队。1979年,泰康镇
办建筑公司建立,职工38人。同年,为发挥社队建设队伍优势,经县政府批准,成立社队企业
建筑工程联营公司。联营公司包括社队企业科直属工程队和6个社办建筑工程队,从业人员153
人。拥有建筑工程机械设备56台(套),固定资产原值33万元。1979一1985年,累计完成工程量
1.49万平方米,实现产值357万元。其中胡吉吐莫敬老院等4项工程被评为市县优良工程。

  六 商业

  1985年,全县乡镇办商业网点13处。从业人员56人,固定资产26.9万元,年收入 119.2万
元,实现利税9.5万元。村办商业网点 1处,从业人员5人,固定资产3 000元,年收入6万元。
联户经营贸易货栈、食杂店等商业网点474个,从业人员620人,固定资产81.5万元,年收入337.5
万元,实现利税40.6万元。

  七 饮食服务业

  1980年乡镇饮食服务业兴起,1985年,全县乡镇饮食服务企业54个。其中乡镇办 9个,村
办3个,私人和联户办42个。从业人员98人,固定资产9.5万元,年收入57.3万元。

  1985年,全县共有乡镇企业1 409个。其中乡办企业73个,村办企业155个,镇办企业29个,
县局办企业3个,私人(联办)企业1 149个。从业人员4 724人,年收入2 021万元,七缴税金64
万元。

   一九八五年全县乡镇主要工业企业一览表
   金额单位:万元


00017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