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业生产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沙俄入侵东北以前,处于水路交通枢纽位置的多耐站已有食品工
业,即油米店和烧锅。清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入侵,清光绪三十年日俄战争,连年的战祸使烧锅
倒闭久久不能复兴。几家油米店也处于勉强维持状态。清末民初,随着土地大量开垦并且借助
铁路交通的便利条件,工业在小蒿子(今泰康镇)发展起来。民国18年(1929),小蒿子已有食品、
缝纫、木材加工、金属加工、印刷等工业。民国20年,日军侵占东北,工业全部倒闭。伪满大
同元年(1932),略有恢复。伪满康德6年(1939)实行“棉布配给”,伪满康德7年实行“粮谷出
荷”,服装缝纫、食品加工业原料来源断绝,处于瘫痪状态。
1946年,旗政府为解除人民群众无衣穿的困境,在一家私人织布坊的基础上成立纺织厂。
1948年,旗政府为支援解放战争,成立草袋编织厂,草袋用于装军粮。1949年后,旗政府为满
足人民吃油、吃米、照明需要,相继成立电灯厂、制油厂、制米厂等,大力发展直接服务于农
业生产的行业如金属加工、木材加工等业。
1958年,县委发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全党全民大办工业”的号召,从上到下,尽力
筹集资金投入到工业扩产、建厂方面。年末,县办、县直部门办、社办、区(大队)办工业企业
1 055家。1960年末,许多工厂自消自灭,实存工业企业 111家,职工3 326人,固定资产原值
426万元,流动资金 200万元,实现产值1 323.8万元。分属电力、机械、金属加工、森林加工、
食品、纺织、皮革加工、缝纫、化学、造纸、建材、印刷、医药各业。机械产品如发电机、锅
驼机、脱谷机、铲蹚机、收割机、粉碎机、插秧机、车床等是根据县委“要在三年内实现农业
机械化”的指示精神仓促投产的。生产过程中,既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又缺乏必要的技术人
才和研究设计,产品质量低、性能差,大多数直接报废或被退货索赔。化学工业产品如汽油、
煤油、柴油、 烧碱、钾盐等, 也因原料无来源或产品无销路而被迫停产。1962年,县委提出
“关、停、并、减、维、增、改”的方针,关停以重工业为主的亏损严重而又无发展前途的工
厂;合并生产同类产品的工厂;缩减某些工厂的产品和人员;维持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工厂;
扩大盈利而又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工厂;某些国营工厂转为集体社或转产。取消化学工业、
机械工业、医药工业、造纸工业。已存在的行业也减少生产项目,缩小生产规模。1965年,随
着先进设备和工艺的引进,机械制造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本县电网并入国家电网,使
用商品电,电力工业取消。1966—1968年,按照工业“三就四为”的方针,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新建毛线厂,恢复造纸厂。1969年,遵照毛主席“五七”指示精神,陆续恢复或新办一批农村
工厂和街道工厂、校办工厂。1970年,根据省提出的“吃、穿、用、打”小而全及“大办五小
工业”的方针。兴办磷肥厂和电子管厂。1979年,工业企业85家,职工 6 134人,固定资产原
值2 712万元。净值 2 121万元,流动资金占用1 572万元。实现产值2 600万元,利税207.9万
元,其中利润 -57.5万元。1980年,国家允许私人开办工厂。1981年,进行工业整顿,关闭磷
肥厂、电子管厂等产品无销路而又亏损严重的工厂,大力发展轻纺工业,扩建和改造毛线、乳
品、毛毯厂等。1985年,工业企业 247个,从业人员5 773人,固定资产原值5 070.6万元。流
动资金占用27 778.4万元。实现产值 4 821万元,利税788.5万元,其中利润323.5万元。分属
食品、纺织、缝纫、木材加工、造纸、印刷、钟刻、化学、金属加工、机械、皮革加工、建材、
编织各业。
历年工业产值(分行业)表
金额单位:千元
全民工业效益情况表
金额单位:千元
一 食品工业
“蒙旗地开放”前,几家烧锅、油米店均开设在驿站。“蒙旗地开放”,烧锅、油米店增
多,并向小蒿子集中。民国4年(1915)5月,乌尔图那苏图、佛爷喇嘛、大赉富商合股投资在小
排排(今翻身村)开办公兴涌烧锅。民国18年 8月,苏侨瓦连科于小蒿子开办东顺盛火磨,后移
交给郝桂馨经营。主要设备有锅驼机 1台,小型发电机1台,磨粉机1台,生产面粉。民国21年,
东顺盛火磨购进罗杆榨油机生产豆油。伪满大同元年(1932),酱园、切面铺于小蒿子开业。伪
满康德3年(1936),泰康县酱园2家,切面铺4家,烧锅、火磨、油坊各1家,资本总额1.32万元
(伪国币)。主要产品产量:面粉3.75万斤,豆油8 870斤,白酒10万斤。伪满康德7年实行“粮
谷出荷”。久丰长粮栈无粮可购,于是购置锅驼机、打米机、甩谷机等设备,成立久丰长米厂,
为日伪政权加工军粮。其他食品工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945年,旗内较大的食品工业户
位于泰康的有东顺盛火磨、久丰长米厂、兴泰涌烧锅;位于小排排的有公兴涌烧锅。
1947年,“砍挖”斗争中,以上4家财产被群众分取。
1948年,制油厂在东顺盛火磨基础上成立。1949年,全旗食品工业71家,实现产值89.3亿
元(东北券)。工厂仅制油厂 1家,其余全是磨坊、豆腐坊、香油坊、酱园等。主要产品产量:
豆油21吨,豆饼 192吨。1950年,制米厂在久丰长米厂基础上建成投产。1952年,乳粉合作社
成立(后为乳品厂)。1954年,食品厂成立(后为糕点厂)。1956年,酱园、粉条厂、豆腐小组成
立(酱园后为酱荣厂,豆腐小组后为豆制品厂)。1957年,敖林西伯、他拉哈、胡吉吐莫乳粉厂
成立。1958年,制酒厂建成投产,制糖厂、菱粉厂、罐头厂、鱼品加工厂、月亮泡乳粉厂成立
(菱粉厂后为淀粉厂)。同年,各公社酒厂、酱菜厂、乳品厂、制米厂相继开办。1959年,为保
证大糖厂原料供应,全省统一关闭县级糖厂。1960年,全县食品工业27家, 实现产值411.4万
元。主要产品产量:乳粉96吨,白酒113吨,罐头 6吨,糕点262吨,豆油294吨,米粉5 618吨。
1961年,社办企业陆续关闭。1962年,淀粉厂、罐头厂和建于农村的乳品厂陆续关闭。1965年,
全县有乳品厂、酱菜厂、糕点厂、油米厂、酒厂、食品社(豆腐社)各1家,职工316人,固定资
产原值66.8万元,流动资金占用47.7万元,实现产值 255.3万元,利税21.2万元。主要产品产
量:乳粉214吨,酱醋 295吨,糕点129吨,豆油281吨,米粉3 188吨,白酒61吨。1966年,熟
食厂成立,生产麻花、油条、面包等。1970年后,农村社、队粮油加工厂相继开办。1975年,
食品厂成立,生产罐头。1979年,全县食品工业14家,从业人员840人,固定资产原值626万元,
流动资金占用191.3万元,实现产值 877万元,利税50.8万元,其中利润-14.1万元。主要产品
产量:乳粉801吨,白酒320吨,豆油473 吨,米粉8 650吨,罐头13吨,糖果1 45吨,糕点333
吨。1981年,第二制酒厂成立。同年后,私人豆腐坊、酒坊、切面部、油米厂、冰棍厂相继开
办。1983年,第二制酒厂因设备性能差,原料成本高及管理失误造成亏损严重而关闭。三年共
亏损70万元。1985年,全县食品工业70家,从业人员1 685人。固定资产原值1 415.4万元,流
动资金占用723.6万元,私人资本5.9万元,实现产值2 032万元,利税345万元,其中利润202.8
万元。主要厂家有:乳品广、制酒厂、食品厂、酱菜厂、糕点厂、熟食厂、制油厂、制米厂、
豆制品厂等。主要产品产量:乳粉2 563吨,白酒739吨,豆油和葵花油600吨,米粉1.3万吨,
罐头296吨,糖果320吨,豆腐319吨。
制油厂 1948年,在“东顺盛”火磨基础上成立国营制油厂,用罗杆榨油机生产豆油。1949
年,职工6人。1952年,职工19人,固定资产2.3亿元(旧人民币)。1954年,制油厂增加玉米面
加工项目。1957年,制油厂归属粮食局。1958年,制油厂和制米厂合并为油米加工厂。罗杆榨
油机28台。生产班次由2班增到4班。1968年,财政投资购置90式液压榨油机15台,每台时生产
能力90公斤,淘汰罗杆榨油机。1973年,制油厂从油米厂中分出。1981年,财政投资30万元,
建筑厂房和购置200型榨油机 4台,每台时生产能力200公斤,淘汰90式榨油机,并且实现全部
工艺流程机械化。同年,在地区粮食部门统一安排下,专门从事葵花油生产,年生产能力6 800
吨。1985年,地区不再统一安排加工任务,只承担本县油料加工。同年,职工81人,固定资产
净值115.7万元,年产葵花油328吨,实现产值66万元,利税7 000元。
制米厂 1949年,在“久丰长”米厂基础上成立国营制米厂,1950年投入生产,职工 3人,
为粮库加工玉米糙、高梁米、小米等。1952年,职工19人,固定资产 8 700万元(旧人民币)。
1955年,制米厂归属于粮食部门管辖。1958年,制米厂与制油厂合并为油米加工厂。1961年,
财政投资3万元,购置450型制粉机 1台,320制米机5台、砻谷机2台,年生产能力面粉2 070吨,
米2 760吨。1962年,财政投资购置150型制粉机 2台。1973年,制米厂从油米加工厂中分出。
1982年,财政投资10万元,小额贷款8.2万元,企业自筹22.6万元,建筑厂房和购置800型磨粉
机1台,600型磨粉机1台,压砣式砻谷机2台,平面回转筛2台,自衡振动筛1台,淘汰原有设备。
1985年,职工45人。固定资产净值60万元,年产米1 574吨,实现产值107万元,利税5 000元。
制酒厂 1957年,利用“东增源”烧锅的厂房和部分设备筹建制酒厂。1958年。建成投产,
职工60人,固定资产4.7万元,从林甸、阿城聘请技工 7人。主要设备有10马力蒸气机1台,甑
桶 1个,利用黄曲发酵和两名工人创造的“清拌混烧六甄”操作方法制造白酒。当年,产白酒
118吨。用白酒、色素、糖兑制瓶装果酒数十吨。1959年,推广黑黄发酵新工艺, 代替黑曲发
酵。1963年,改为黄曲发酵制酒。1964年,财政投资 5万元改造制酒车间,厂自制转臂吊、开
凉机等设备,并将死甑桶改成活甑桶。年产白酒能力 240吨。但是由于原料紧张,开工不足,
当年仅产白酒61吨。1976年,开始生产瓶装白酒—“杜蒙白酒”。酒曲改为UV曲。1979年,改
革制酒操作工艺,采取泥封窖头、酒糟垫底、清蒸混烧、多烧一次以提高淀粉出酒率。1980年,
全县年白酒需求达上千吨,大部分靠县外购进。为适应这一需求形势,财政投资50万元,扩建
制曲车间与改造锅炉,年生产白酒能力达 450吨。1984年,财政投资18万元,扩建制酒车间,
变3班为12班生产,年产白酒能力达1 200吨。1985年,人们对酒类需求发生变化,从高度型转
向低度营养型,白酒滞销,全厂储酒设备个个盈满,不得不停产半年以销积压白酒,并开始安
装小香槟生产线。同年,全厂职工241人,固定资产净值137.4万元,自有流动资金 7万元,年
产白酒 736吨,实现产值193万元,利税71.2万元。1958—1985年,累计国家投资173.9万元,
实现利税969万元,上缴利税929万元。
乳品厂 1952年,喇嘛甸居民购买苏侨一批奶牛,旗政府决定在此基础上成立乳粉生产合
作社,投资 2亿元(旧人民币),建筑厂房和购置平底锅等设备生产乳粉、奶油、奶酪、干酪素
等。当年,吸收社员74人,社员以牛奶作为入股投资。工厂日处理鲜奶能力 3吨。1954年,在
泰康分设车间。1956年,合作社变为国营乳粉厂,职工118人,固定资产8.4万元。同年,购置
滚桶式制粉机。1957年,国营乳粉厂分设为泰康、喇嘛甸两个乳粉厂。1958年增加糖果生产项
目。1959年,因为喇嘛甸已于上年划给安达县,喇嘛甸乳品厂并入泰康乳粉厂,改称乳品厂。
同年,因乳品厂增多,造成奶源短缺,乳品厂开始生产代乳粉,即用黄豆、砂糖、核黄素等混
合配制。1960年,糖源断绝,停止糖果生产。1961年,为帮助全县人民度过粮荒,县委、县人
委决定乳品厂和淀粉厂、酒厂等生产人造肉、人造牛奶、小球藻、连胞霉、秸棵粉等。1963年,
乳品厂增加罐头、冰棍等生产项目,不久因成本高、原料缺乏而停产。同年,财政先后共投资
71.5万元,建筑厂房和购置设备。1965年,新厂房建成,设备安装投产。主要设备有浓缩罐、
喷雾器、冷却器、电动分离机等,从净乳、杀菌、浓缩、干燥、筛粉、冷却到包装整个工艺流
程全部实现机械化,日处理鲜奶能力由2.1吨上升到10吨。年生产乳粉210吨。淘汰滚桶、大锅、
手摇分离机、土喷雾器等设备。同年,接受淡粉出口任务,共出口淡粉50吨。1964年,在泰康、
对山两个鲜奶收购点基础上,增设胡吉吐莫、克尔台两个收奶点,运力以汽车取代马车。1978
年。邻近县境的星火牧场撤走奶牛 700余头,乳品厂奶源减少三分之一。乳品厂一方面在本县
范围内增设奶站以扩大奶源,另一方面开发含奶比例小、社会需求量大的新产品。1979年,试
制成功老年人奶粉、婴儿奶粉、幼儿奶粉、巧克力奶粉。老年人奶粉和婴儿奶粉当年投入批量
生产。1980年,乳品厂的红梅牌全脂奶粉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财政投资36万元,建成日处理
鲜奶50吨的制粉车间,购置年生产能力5 110吨双效降膜蒸发器 1台,日生产能力40吨干燥塔1
座,当年投入使用。浓缩罐、喷雾器等被淘汰。1981年,随着全县黄牛改良获得成功,奶源增
多,社会对乳制品的需求日益扩大。财政投资 125万元,购置双效降膜蒸发器两台,干燥塔两
座及一些附属设备,使生产能力达到日处理鲜奶100吨、年产乳粉2 000吨。1985年,乳品厂被
省命名为“六好企业”。全厂职工434人,固定资产净值450.2万元,自有流动资产 4万元,下
设农村收奶点28个,生产乳粉2 563吨,实现产值 1 236万元,利税255.8万元。1963—1985年,
累计投资716.7万元,实现利税1 084.1万元,上缴利税960.3万元。
二 纺织缝纫工业
民国18年(1929),泰康设治局成衣局9家,军衣庄 1家。洗衣局(染衣坊)7家。伪满大同元
年(1932),皮铺开业。伪满康德3年(1936),泰康县成衣铺2家,皮铺4家,染衣坊1家,资本1 730
元(伪国币)。
1946年纺织厂成立,自制木织机生产土布,以锅底灰为染料染布。1949年初,大城市生产
的布匹涌入旗内市场,纺织厂关闭。年来,全旗缝纫、皮革工业25家,全是皮铺、成衣铺、绳
麻铺、弹棉铺等手工业作坊,实现产值53.2亿元(东北券)。1952年 4月,被服生产合作社成立
(后为服装厂)。1954年,皮革合作小组成立(后为皮毛厂)。1955年,编织社成立,主要编织土
篮。1956年,修鞋小组、弹棉小组和 2家农村被服小组成立。1958年,棉织厂、福利被服厂、
人造棉厂成立。1959年,苇席社成立。人造棉厂和纤维厂合并为纸浆厂。1960年,野草加工厂
成立,生产麻袋、草绳。齐齐哈尔市回民制革厂下放本县。同年,全县纺织、缝纫、皮革工业
8家,实现产值73.6万元。主要产品产量:毛衣303件,皮帽7 000顶,布鞋2.2万双,车马挽具
6 300件。1962年,回民制革厂迁回齐齐哈尔市,野草加工厂与毛织厂 (原棉织厂)合并为针织
社,修鞋小组分散经营。1964年,苇席社因苇席无销路、弹棉小组因无旧棉加工而关闭。1965
年,纺织、缝纫、皮革工业 5家,职工162人,固定资产原值7.6万元,流动资金占用10.7万元,
实现产值60.5万元,利税 9万元。1968年,毛线厂建成投产,生产设备从国外引进。1969年后,
社、队和街道被服厂相继开办。1974年,编织社因无定型产品而关闭。1978年,棉织厂 (原针
织社) 转产毛毯,福利被服厂因管理失误和职工纪律焕散而关闭。1979年,街道弹棉厂、绣花
厂成立。同年,纺织、缝纫、皮革工业15家,职工1 412人,固定资产原值643.3万元,流动资
金占用820.4万元,实现产值751万元,利税188.9万元,其中利润33.2 万元。主要产品产量:
毛线305吨,毛毯 917条,服装10.6万件,布鞋8 871双,车马挽具1.96万件。年后,私人服装
店相继开办。1981年后,私人马具店、修鞋部相继开办。1985年,纺织、缝纫、皮革工业54家,
从业人员1 656人,固定资产原值1 319万元,流动资金 1 297万元,私人资本3.54万元。实现
产值1 652万元,利税422.2万元,其中利润 119万元。主要厂家有毛线厂、毛毯厂(原棉织厂)、
皮毛厂、服装厂。主要产品产量:毛线 539吨,毛毯6.84万条。皮鞋2 900双,布鞋2.2万双,
服装3万件。
毛毯厂 1958年,成立毛织厂,职工37人,固定资产4 000元,启用原纺织厂的4台铁制织
布机,自制两台织布机,生产土布、毡袜、毡片等。由于棉线供应紧张,居民以线换布,厂方
收取加工费。1960年,财政投资1万元,购置弹棉机6台,自制织袜机1台、线衣机1台,增加毛
衣、手套和弹棉生产项目。1961年,增加开纱布(更生布)生产项目。产品销售给服装厂,原料
更生线从山东省购进。1962年,在工业整顿中,毛织厂与国营野草加工厂(麻袋厂)合并,并为
集体所有制。不久,该厂解体,在原有设备和人员基础上成立集体所有制的针织社。1969年,
从大连市一家工厂购入日本产板本织布机13台、合纱机1台、二经机1台、络纬机 1台,逐步淘
汰原有的设备及产品,开始生产裹腿和劳动布,产品由地区(市)商业二级站包销。1971年,针
织社改为棉织厂,1974年,二级站不再包销裹腿、劳动布,产品滞销,转产水布带。1978年,
棉织厂为摆脱开工不足状态,利用化纤人造毛和毛线厂下脚料生产毛毯、毛童装。财政投资、
商业借款、银行贷款及工厂自筹投资26.3万元,建筑车间,购置梳毛机1台、走锭机1台、织机
2台、起绒机1台,当年投产。1979年,水布带停产,厂名改称童装厂。1981年,毛童装销量转
小,毛毯销量增大。财政投资25万元,建筑厂房和购置梳毛机 1台、纺纱机1台、开毛机1台。
1982年,开毛、洗毛、染色、梳理、纺织、落纬等工序已全部机械化,缩水、起毛、扎边等后
处理工序由洮南毛纺厂协作完成。原毛多由国外进口。1983年,童装厂增名毛毯厂。同年,华
芳牌纯毛提花毛毯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用品优质产品。1985年,财政投资与银行贷款48万元,
改造车间与购置后处理设备,形成完整的机械化毛毯生产线。同年,职工 413人,固定资产净
值207.4万元,年生产能力毛毯6万条,实产5.9万条,实现产值312万元,利税60.4万元。1958
—1985年,累计投资250.4万元。1973—1985年,累计实现利税107.4万元。
毛线厂 1966年,财政投资462万元,筹建毛线厂。1968年,建成投产。职工386人,固定
资产 390万元。设备由意大利进口,技术人员从哈尔滨聘入。主要设备有台毛机、梳毛机、精
梳机、针梳机、粗纱机、染色机等,主要工序为制条、纺纱、染整。共拥有纱锭 560锭,年生
产能力 220吨,毛线有纯毛线和毛粘混纺毛线。由于地产羊毛质量不符合工艺要求,原毛全部
从国外进口或者省外输入。1969年,购置喂毛机、开毛机、洗毛机、烘干机等前处理设备10台,
整个工序全部实现机械化,毛线转入批量生产。产品由地区(市)商业二级站包销。1970年,根
据市场对化纤品的需求趋势,开始生产纯晴纶膨体线。1973年,生产毛晴混纺线。1981年,财
政与厂自筹投资180万元建成晴纶车间并投入使用,车间拥有纱锭700锭,年生产能力上升至700
吨。双鱼牌纯毛线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市二级站不再包销毛线,产品大量积压,毛线
厂成立销售公司并配备18名销售员推销毛线。由于毛线积压,当年亏损48.9万元。1985年,毛
线厂与上海华丰毛纺厂实行技术协作,开发纯毛棒针线、混纺棒针线、晴纶棒针线、香化线等
新产品,打开销路,扩大市场,产品销售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同年。职工 858人,固定资产净
值641.7万元,年生产毛线539吨,实现产值1 195万元,利税364.4万元。1966—1985年,累计
投资1 039.7万元,实现利税2 771.1万元,上缴利税2 534.1万元。
皮毛厂 1954年,7家私人皮铺组成皮革合作小组,职工8人,工具仅有刀、锥等,生产輓
具、轨靴、温得等。1956年,皮革合作小组改称皮革社。1958年,购置缝纫机5 台。自制缠鞭
机、刮皮机等设备,生产鞭头、皮帽、布鞋。1959年,开始生产皮鞋。1960年,齐齐哈尔市为
扶持本县发展轻工业,将回民制革厂下放本县。1961年,回民制革厂与皮革社合并,仍称回民
制革厂。1962年,下放工人纷纷要求返齐,生产陷入半瘫痪状态。年末,原回民制革厂设备、
人员迁出后,原皮革社的数万元储备也荡然无存,厂名恢复皮毛社,仍属集体所有制。同年,
停止皮鞋生产。1964年,市面上流行棉胶鞋,靰鞡、温得已无销路,停止生产。1973年,皮毛
社改称皮二毛厂。1975年,开始生产皮大衣、皮手套。1980—1981年,财政投资22万元,建筑
生产车间,架设输电线路等,扩大皮帽生产。1982年,輓具滞销,皮鞋畅销,放弃輓具生产。
增加皮鞋生产项目。财政投资20万元,建筑厂房和购冠片茬机、压力机、崩楦机、缝底机、磨
底机、气压机等设备,形成机械化皮鞋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万双。1985年,职工103人,固定
资产净值48.8万元,年产皮鞋2 891双,实现产值34.8万元,利税4.1万元。1954—1985年,累
计投资56.1万元,1973—1985年,累计实现利税20.3万元。
服装厂 1952年 4月,10余家私人成衣铺组成被服生产合作社,职工19人,主要设备平缝
机15台,统一为百货公司加工服装。1962年,购置电动包缝机 1台。1965年,购置中速联动式
平缝机数十台,实行联机作业,逐步淘汰15型平缝机。1969年,被服社改称被服厂,后又改称
服装厂。1979年1月和3月,先后发生两起火灾,烧毁全部厂房、设备、原料,损失金额12.5万
元,其中包括百货公司委托加工衣料 7万元,丧失了再生产能力。1980—1981年,财政连续投
资26万元,重建服装厂。共建筑厂房1 400平方米,购置76平缝机70台,码边机5台,锁眼、订
扣机各 1台。复工后,百货不再委托加工服装,全靠自行承揽加工。1983年,开设门市部及摊
床推销产品,1985年,贷款12万元,购置高速平缝机,实行单机作业。并购置粘合机、翻领机、
领角定型机、领底机、归领机,形成机械化衬衣生产线。同年。职工129人,固定资产净值48.7
万元,年生产能力服装5.4万件,实产7 781件。实现产值61.3万元,利税 1万元。1952—1985
年,累计投资56.1万元。1973—1985年,累计实现利税12.4万元。
三 木材加工业
民国18年(1929),小蒿子木铺3家,车铺、车工厂各1家,手工制作家具、小农具、棺材、
马车等。伪满康德3年(1936),泰康县木铺3家,资本700元(伪国币)。1945 年。“八一五”光
复时,较大的木材加工业户有天和木厂、安泰木厂、东合利车铺、岳车铺等,全建于泰康。
1947年,军属木铺成立。1949年,木材加工业28家,有木厂、木铺、大车铺,实现产值10.45
亿元(东北券)。1952年,木器社在军属木铺基础上成立(后为木业社)。1956年,木工厂成立,
购置园锯以取代手工制材。1957年,农村以木材加工为主的两家手工业社成立。1958年,商业
制材厂成立。1960年,工程木厂成立。同年,木材加工业6家,实现产值179万元。主要产品产
量:锯材1.3立方米,大车325台,家具2 000件。1962 年,商业制材厂、工程木厂关闭。1965
年,木材加工业5家,职工146人,固定资产原值12万元,流动资金占用14.1万元,实现产值45
万元,利税5.3万元。主要产品产量:锯材2 903立方米,车棚173台,家具7 400件。1972年,
木业社发生火灾,损失严重,丧失再生产能力而关闭。1978年,泰康镇木制品厂成立,木材公
司大锯车间对外营业。1979年,全县木材加工业3家,从业人员124人,固定资产原值38.6万元,
流动资金占用15.4万元,实现产值77万元,利润-1.1万元,税金 1.1万元。主要产品产量:锯
材6 646立方米,家具6 200件。1983年后,私人木器部相继开办。1985年,私人沙发店开办。
同年,全县木材加工业15家,从业人员269人,固定资产原值105.4万元,流动资金占用63.1万
元,私人资本1.75万元,实现产值168万元,税金6.2万元。主要工厂(车间)有木工厂、泰康镇
木器厂、木材公司大锯车间。主要产品产量:锯材3 572立方米,家具1万件。
木工厂 1956年,兴业木铺等三家较大的私人木铺被国家赎买,成立公私合营木工厂,职
工27人,固定资产 6.5万元。主要工具有锛、凿、斧、锯。手工生产桌、椅、箱、棺材、马车
棚、小农具等。同年,购入圆锯,生产锯材。1957年购置带锯。1967年购置60厘米压刨机 1台。
立柜、写字台等产品投入生产。1969年,自制刨床13台,其中 9台刨床做为商品售出。1970年,
自制开榫机1台、刻铆机1台、大平刨1台、下料锯1台。1971年,越来越多的居民对家具及家庭
布置产生了兴趣,立柜、写字台需求量增大,木工厂放弃农具生产转向家具生产。1979年,引
入红外线烘干炉,木材干燥期从一年缩短到三昼夜。主要产品有沙发、写字台、高低柜、书柜、
电视柜等。1983年,研制生产具有民族传统特点的蒙古族炕桌。1984年,蒙古族炕桌被评为省
优质产品。1985年,被评为轻工部优质产品。财政投资10万元,购置精光机、开槽机、冷压机、
拼缝机等13台。在原有产品基础上,增加梳桩台、组合柜等产品。同年,职工64人,固定资产
净值31.4万元,年生产能力家具8 000件,实产1 951件,实现产值58.6万元,利税 1.5万元。
1956—1985年,累计投资46.4万元,实现利税13万元。上缴利税41.4万元。
木业社 1947年,“砍挖”斗争中,没收私人资本,成立集体所有制的军属木铺。1952年,
改称木器社,职工16人,主要工具有锛、凿、斧、锯,主要产品有花轮车、柜、棺材、桌、椅
等。1956年,木业社自筹资金购置园锯 1台。1957年,自筹资金购置木工刨床、木工车床和柴
油机各 1台。1958年,木器社改称红旗木工厂,属全民所有制。同年,自制部份设备,试制生
产点播机、条播机等农业机械,后因不适用,销出的被退回索赔,其余堆积厂内报废。1962年,
工业整顿中,红旗木工厂改称木业社,恢复集体所有制,仍然以生产小农具、家具为主。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棺材生产。1969年后,为扩大立柜、写字台等家具生产,购置
与自制木工刨床、铣床、开(洗)榫机、倒铆机、压光机等设备,基本上形成家具机械化生产线。
1972年6月,发生火灾。烧毁大部分厂房、设备、成品、原材料价值5.1万元。丧失再生产能力。
而在此之前,连续亏损,外债累累,难以恢复再生产,该厂关闭。
四 机械金属电子工业
民国18年(1929),泰康设治局铁炉7家,铁工厂1家,枪炉1家,钟表铺2家。手工操作生产
锄、刀、马掌丁等和修理枪支、钟表及挂马掌。伪满康德3年(1936),泰康县铁炉2家,洋铁铺
2家。银铺1家,资本660元(伪国币)。伪满康德4年—11年,从事金属冶炼和加工的铧炉出现。
1945年,“八一五”光复时,较大的金属加工业户建于泰康的有朱铧炉、邢家炉,建于他拉哈
的有赵铧炉等。
1949年,全旗金属加工业18家。全是铁炉、铧炉、洋铁铺、钟表铺,实现产值 294.5亿元
(东北券)。1954年,农具修配厂、铁业社成立(农具修配厂后改为机械厂、农机修造厂)。1955
年,农具修配厂购进车床、钻床、柴油机等机械和动力设备。年末,汽包车修理社、白铁社、
钟刻小组成立 (汽包车修理社后改为车具厂、锅炉厂,白铁社后改为薄铁厂。钟刻小组后改为
钟刻社)。1958年,机械厂 (原农具修配厂)试制生产刨床、车床,发电厂试制生产发电机和电
动机。各公社铁工厂、综修厂相继开办。1960年,机械、金属加工业18家,实现产值 117.4万
元。主要产品产量:电动机82台,锅驼机18台。铸铁件 100吨,脱谷机、粉碎机等半机械化农
具60台,车床2台,小农具8万件。1962年,停止机床、电机、半机械化农具生产,机械厂改为
农机修配厂。1963年,各公社综修厂大部分关闭。1965年,全县机械、金属加工业 6家,职工
209人,固定资产原值42.4万元,流动资金占用17.8万元,实现产值55.4万元,利税3.4万元。
主要产品产量:铸件288吨,小农具6万件。1966年,各公社综修厂相继恢复,机械厂在原发电
厂基础上成立。1971年,电子管厂建成投产。各公社农机厂相继成立。1978年后,以安排待业
青年为目的各种修理部相继开办。1979年,全县机械、金属加工、电子工业24家,从业人员1 256
人,固定资产原值579.6万元,流动资金占用180.8万元,实现产值362万元,利税-16.2万元,
其中利润-27.8万元。主要产品产量:给料机、提升机128台,变速箱壳等拖拉机配件 277件,
断电器90台,台虎钳2 544台,小农具4.4万件。1981年,电子管厂因产品质次无销路、亏损严
重而关闭。年后,私人薄铁铺、铆焊部、烘炉、车辆修理部、电器修理部、钟表修理部等相继
开办。1985年,全县机械、金属加工业92家,从业人员912人。固定资产原值450.4万元,流动
资金占用302.1万元,私人资本12.9万元。实现产值 332万元,利税13.7万元,其中利润1.9万
元。主要工厂有农机修造厂、机械厂、锅炉厂、农具厂(原铁业社)、薄铁厂、泰康镇铁工厂等。
主要产品产量:变速器壳、压盘等拖拉机配件1万件,给料机、提升机等35台,钢窗2 816平方
米,合金刀3 400把,锅炉报警器3 955台,铸铁件127吨,小农具3 480件。
农机厂 1954年,成立国营农具修配厂。1955年,固定资产1.2万元,主要设备有化铁炉1
座。同年,购置尺和6尺皮带车床各1台、立钻1台、柴油机 1台,从呼兰聘请铸工2人,生产犁
铧和修理畜力铡草机、捆草机以及对外加工罗栓等。1958年,改称机械厂,财政投资12万元,
建筑修理车间及购置龙门刨床1台、车床1台、自制土龙门刨床1台、八尺皮带车床1台以及弹簧
锤、压力机、手动卷板机等。1959年,财政投资 8万元,购置夹板锤、牛头刨床、简易铣床等
设备,生产钢磨、 皮带车床、手摇铡草机、“齐泰阿”脱谷机、 锅驼机等。车床和锅驼机为
“武装公社工业”而制造。1960年,增加拖拉机修理业务。1961年,由于车床主体系木制,极
易损坏,锅驼机是外购次品件拼装而成,性能差,销出去的全被退货索赔,停止生产。1962年,
在工业整顿中,机械厂改称农业机械修配厂,后又改称农业机械修造厂。归属农机部门,主要
任务是修理农机具和生产农机零配件。同年,财政投资 8万元,购置车床、曲轴磨、万能铣床
各 1台,同时购置油泵试验台、电气试验台等设备,陆续又购置镗缸机和马力试验台等设备。
1965年,拖拉机大修理生产线基本形成。自行设计生产09型机动手摇两用铡草机,投放市场,
销路很好。1966年,铡草机投入批量生产。1967年,根据省统一安排,承担大型拖拉机离合器
压盘生产任务,并且形成压盘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压盘 4 000件。1969年,根据嫩江军区统一
布署,承担手榴弹、枪榴弹生产任务。1970年,承担刺刀生产任务,自制618车床3台,购置镀
铬、热处理设备,形成刺刀生产线。自制100吨冲床 1台,购置轧钢机1台,以扩大农机配件和
军工生产。同年。增加拖拉机变速箱壳生产项目。1973年。停止军工生产。1975年,形成变速
箱壳生产线,年生产能力300件。1981年,财政投资6万元,购置外园磨床、平面磨床、液压刨
床等,以提高拖拉机大修理能力和配件制造能力。在铡草机市场趋于饱和情况下,转向铡草机
配件生产。为适应运输业兴旺形势,生产一批农用五吨拖车。1982年,为适应私人小型运输需
求,生产一批农用两吨拖车。不久因原料短缺而停产。1983年,省不再包销拖拉机变速箱和离
合器压盘,产品滞销。农机厂利用原有设备,转产小型拖拉机的变速壳、后轴、轮轱等,销售
范围仅限于本县,销量小,很难形成批量生产。1985年,财政投资筹建小轧钢生产线。同年,
职工171人,固定资产净值97.8万元,实现产值22万元,利税-12.6万元。1951—1985年,累计
投资161.3万元。实现利税-127.5万元,上缴利税-430万元。
机械厂 1966年,国家电网向本县输电,发电厂关闭,厂中电工全部调入变电所,为安嚣
剩余人员和利用原有设备,在原电厂址成立机械厂。职工1 02人,设备有牛头刨床、土铣床、
皮带车床、台钻、弹簧锤等。同年,购置铸管机,开始浇铸铁管生产。所需铁锭、焦炭由省金
属公司按计划供给,产品自销,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予以技术指导。1969年,铸铁管多被水泥
管代替,销路不畅,而且所需铁料供应不足,工厂转产。在省机械产品订货会上,争取到园盘
给料机和小矿车的生产项目。1970年,自制30车床 2台、剪板机1台、卷板机1台、塘口组合机
1台以形成给料机和矿车生产线。同年,按照嫩江军区统一部署。生产刺刀柄, 自制218车床6
台,台钻 6台,形成刺刀柄生产线。1973年,试制成功斗式提升机,停止军工生产。1974年,
提升机投入批量生产。园盘给料机型号增多,逐渐形成系列产品。矿车因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停
产。1977年,自制双轨桥式吊车、20毫米卷板机、断面车床等设备以扩大矿山机械生产。试制
成功螺旋输送机,翌年投入批量生产。1978年,财政投资50万元。大规模更新厂房、设备,年
生产能力200台/300吨。斗式提升机、 螺旋输送机都已形成系列产品。1980年以后,省不再包
销产品,由厂自销。由于机械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该厂产品滞销,而且原料议价购入,成本提
高,开工不足,连续亏损。1985年。开工率仅达 20%,工厂另辟生产门路,组织工人承揽机械
维修或土建工程。同年,职工88人,固定资产净值95.4万元。生产给料机、输送机47台,实现
产值38.4万元。利税-1.2万元。1966—1985年,累计投资 168万元,实现利税13.5万元,上缴
利税21.1万元。
农具厂 1954年,祥发炉等6家私人铁炉组成铁业社,职工17人,固定资产3.8万元,主要
设备有烘炉、砧子、铁锤、风箱等,主要产品有镰、锄、炉具、菜刀、瓦刀、刨锛等。1950年,
购置皮带车床。菜刀在省同类产品评比中名列第二,瓦刀在地区同类产品评比中名列第一,远
销广东省。1958年,铁业社在向全民所有制过渡中,分为东风铁工厂和东方红农具厂。1958—
1961年,铁工厂生产夹犁、锄草机等;农具厂生产起重机、鼓风机、元钉等,这些产品大部分
报废或被退货索赔。1962年,两厂恢复集体所有制,东风铁工厂改为铁业社,以生产镰刀、芟
刀等小农具为主;东方红农具厂改为铸造社,以生产犁铧为主。铁业社的“双葫芦”镰、芟刀
被评为地区一级优质产品。1968年,铁业社与铸造社“革命大联合”,合并为农具厂,开始试
制当时紧缺的大车轴承。自制夹板锤、冲床、磨床等专用设备,形成轴承生产线。1970年,投
入批量生产,财政予以补贴。并根据省物资站建议,试生产台虎钳,由地区(市)商业二级站包
购包销。1971年,自制平面磨床、两侧铣、组合铣等专用设备,形成台虎钳生产线。1974年,
产品有农机具、小农具、台虎钳、轴承等。1975年,农具厂分为农具厂、轴承厂、工具厂。农
具厂仍然从事农机具、小农具生产,后因技术力量和装备不足,专门生产小农具。轴承厂专门
生产轴承,工具厂生产台虎钳、犁铧、炉具。因为生产轴承、台虎钳的主体设备全系自行设计
制造。材质、精密度达不到标准,单位造价高出国家牌价一倍多。还经常因质量差被拒收。同
期,国家取消轴承价格补贴。1975—1977年,轴承厂累计亏损19.5万元,外债达37万元,全厂
固定资产作价仅够偿还外债的四分之一。1978年,轴承厂关闭。1981年,工具厂出于与轴承厂
相似的原因转产,改称牧业机械厂。1982年,台虎钳停产。1983年,为更灵活地经营以适应市
场竞争,牧业机械厂分为:牧机厂、铸造厂、锻造厂、铆焊厂、冷饮厂;农具厂分为农具厂、
刃具厂。分厂后,各厂都没有定型产品,多从事零散加工、机械维修等。1985年,各厂生产规
模如下:
1954—1985年,7厂累计投资35.5万元。1973—1985年,7厂累计实现利税-9.1万元。
薄铁厂 1956年,益丰祥等8家私人洋铁铺组成白铁合作社,职工20人,固定资产5 000元。
主要产品有水瓢、水桶、水壶、碱盆等。1958年,白铁社改为国营薄铁厂,隶属泰康镇。当时
薄铁奇缺,工人们只从事零修碎补生产。1961年,重新生产定型产品。1962年,在工业整顿中,
薄铁厂改称薄铁社,恢复集体所有制。1965年,试生产脱谷机。1967年,购置车床和铆电焊设
备以扩大脱谷机生产。1973年,改称薄铁厂。1974年,接收编织社,同时接收曲尺生产任务,
原料由国家计划供给,产品由地区(市)商业二级站包购包销。1975年,试生产脱粒机10台,因
无销路停产。1977年,二级站不再包销曲尺,曲尺停产。1980年,试生产治疗近视的磁疗眼镜
和民用电烤炉,打开销路,磁疗眼镜销售收入5万元,盈利1万元。1982年,基本建设规模扩大,
木材价格上涨,薄铁厂自筹 8万元,翻建车间,进行钢窗生产。1984年,财政投资12万元,建
筑车间、购置设备以生产钢窗和散热片。同年,国家劳动部要求所有锅炉必须安装超温报警器,
省内尚无厂家生产此类产品,薄铁厂获取这一信息后,研制开发此类产品。1985年,超温报警
器行销全国,仅此一项,销售收入达50万元,创利 6.7万元。该产品被评为国家轻工部优质产
品。同年,职工83人,固定资产净值22.3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0万元,年产钢窗21吨,实现产
值73.6万元,利税 7.9万元。1956—1985年,累计投资42.1万元。1973—1985年,累计实现利
税44.4万元。
锅炉厂 1956年,3家私人自行车、汽包车修理铺组成汽包车修理社,职工8人,固定资产
1 000元。主要设备有手摇钻1台、螺杆压力机 1台。1959年,汽包车修理社并入泰康镇铁工厂。
1960年,恢复胶车社。1961年,增设电瓶修理业务。1965年,财政(省化工厅)投资 6万余元,
购置硫化机等设备,生产翻新轮胎。1973年,调入木工,购置带锯。生产车棚和锯材,厂名改
称车具厂。1975年,贷款 2万元,购置设备和培训技工,增加电瓶生产和锅炉修理业务。1982
年,自制弯管机、搬边器等设备,培训技术人员,开始制造锅炉,并停止车棚、翻新轮胎等生
产,厂名改称锅炉厂。1985年,职工40人,固定资产净值 8.1万元,年产锅炉12台,实现产值
22万元,实现利税 5.2万元。1956—1985年,累计投资15.5万元。1973—1985年,累计实现利
税13.6万元。
五 建材工业
伪满康德 4年(1937)—11年,杜尔伯特旗与泰康县境内营业性质的砖窑、瓦盆窑出现。主
要设备有马蹄窑、方框窑、篦子窑,手工制坯,以秫秸为燃料,烧制青砖、青瓦盆。
1951年,砖厂成立。1952年,建串窑1座,用煤烧制红砖。1958年,各公社砖厂开办。1960
年,全县砖厂10家,实现产值21.1万元。主要产品产量:红砖 588万块。1962年,社办砖厂大
部分关闭,仅保留1家。1965年,建材工业 2家,职工37人,固定资产原值6.4万元,流动资金
占用2.2万元,实行产值6.6万元,利税 2万元。主要产品产量:红砖183万块,土瓦5.5万片。
1966年,砖厂购置制砖机以取代手工制砖。1967年,水泥管厂成立。1976年,战备砖厂成立。
同年。各公社砖厂陆续复建。1979年,全县建材工业12家,从业人员868人,固定资产原值251.4
万元,流动资金占用64.1万元。实现产值96万元,利税12.2万元,其中利润 5.5万元。主要产
品产量:红砖2 417万块,土瓦49万片,水泥管9 960节。1980年,停止战备工程建设,撤销战
备砖厂。1985年,全县建材工业12家,从业人员928人,固定资产原值408.5万元,流动资金占
用113万元,实现产值219万元,利税19.4万元。其中利润 7.4万元。主要厂家有砖厂、水泥制
品厂。主要产品产量:红砖4 409万块,水泥楼板、人行道板1 563立方米。
砖瓦厂 1951年,国营砖厂成立,职工23人,固定资产 1 000万元(旧人民币)。主要设备
有马蹄窑1座,方框窑2座,以秫秸为燃料。烧制青砖。1952年,财政投资 1亿元(旧人民币),
建13洞串窑 1座,燃料改用煤炭,烧制红砖,满足了全旗基建用砖。1958年,增加土瓦生产,
主要设备手压瓦模机 1台。1959年,试制木质制砖(坯)机,运行一段时间损坏报废。1960年,
建筑石灰窑和篦子窑。烧制白灰和瓦盆、缸等。石灰石从阿城购入,白灰销售给化工厂、渔业
队和基建部门。缸的原料从县外购进,瓦盆原料取自本县粘土。不久,盆缸因质量差、无销路
而停产。1961年煤炭紧缺,砖厂动员职工打柴草、建马蹄窑烧砖,开工率仅 10%。1965年,再
次自制木质砖机1台,仅用一年报废。1966年,财政投资与银行贷款 9.7万元,购入制砖机1台,
设计能力每小时 1万块。工人义务献工建筑17间土房以安装制砖机。同年,因石灰石价高及运
输困难,停止生产白灰。1967年,制砖机投产。1970年,购置制瓦机1台,设计能力每小时375
块。开建遂道窑1座,设计能力年产红砖800万块,第二年投产。1976年,红砖原料由单纯粘土,
改为炉灰、粘土混合体,之后,不断加大炉灰比重。即提高砖质。又节省燃料。1980年,基本
建设规模膨胀,红砖需求量增大,砖厂改建遂道窑,将年生产能力提高到 1 100万块,串窑报
废。1981年,制砖厂改名砖瓦厂。1984年,土瓦多被水泥楼板、石棉瓦等取代,土瓦停产。1985
年,职工 116人,固定资产净值97.6万元,年产红砖1 064万块,实现产值46.3万元,利税9.6
万元。1951—1985年,累计投资184.3万元,实现利税76万元,上缴利税97.2万元。
水泥制品厂 1967年,在农电大修队基础上,成立水泥管厂。1968年,建成投产,职工25
人。主要设备有球磨机、震导器、搅拌机、挤压机等。原料由国家计划供应,产品有井管、涵
管等。1970年,为配合“乌双”工程建筑桥梁,增加桥拱生产项目。1978年,工厂增加空心楼
板生产项目。1980年,农村实行经济责任制,农田水利建设陷于停顿,水泥管滞销,工厂相应
缩减水泥管生产规模,扩大楼板生产规模。1984年,水泥管厂改称水泥制品厂。1985年,自制
压力机,形成人行道板生产线,生产人行道板 8万块。并在北京顺义光华磨石厂技术指导下,
建成水磨石生产线。同年,职工38人,固定资产净值48.3万元。年产水泥预制件 1 563立方米,
实现产值42.7万元,利税4.2万元。
六 造纸印刷工业
民国18年(1929),泰康设治局石印局1家,利用石印机印刷布告等。伪满康德4年(1937)—
11年,纸坊出现,以绳头、麻片为原料,手工生产呈文纸。
1953年,印刷厂建成投产,购入电动印刷机印制公文。1958—1959年,呈文纸社、纸板厂、
纸浆厂相继成立。1960年,造纸厂、文具印刷厂成立。造纸厂生产包装纸。同年。全县造纸、
印刷工业 9家,实现产值44.5万元。主要产品产量:包装纸及纸板24吨,呈文纸22吨。1961年,
纸浆厂并入造纸厂。1962年,造纸厂关停,设备封存,各纸板厂关闭或转产。1965年,造纸、
印刷工业3家,职工71人,固定资产原值7.6万元,流动资金占用 5.6万元,实现产值24.9万元,
利税4万元。主要产品产量:呈文纸2 938疋。1969年,文具印刷厂并入印刷厂。1970年,造纸
厂启用原有设备,恢复生产。1972年,军分区造纸厂(第二造纸厂)在烟筒屯建成投产。1977年,
1家社办美术厂成立。1979年,全县造纸、印刷工业5家,固定资产原值 547.4万元,流动资金
占用157.9万元,实现产值 324万元,利税15.7万元,其中利润-11.5万元。主要产品产量:包
装纸1 537吨,打字纸402吨,卫生纸521吨,呈文纸17.7吨,印刷品1 940万印。1981年,第二
造纸厂并入造纸厂。1984年,街道纸箱厂、私人呈文纸社开业。1985年,全县造纸、印刷工业
5家,从业人员373人,固定资产原值550万元,流动资金占用221万元, 私人资本300元,实现
产值 186万元,利税-15万元,其中利润-36万元。主要厂家有造纸厂、印刷厂。主要产品产量:
包装纸1 373吨,凸板纸49吨,印刷品104万印。
造纸厂 1960年,造纸厂建成投产,职工91人,固定资产40万元,主要设备有打浆机 1台,
抄纸机1台、蒸球2台,生产纸浆和包装纸。1961年,纸浆厂并入造纸厂,职工81人,固定资产
73万元,库存和已安装投产的设备有330型打浆机1台,双缸双网抄纸机1台、25立方米蒸球1台
以及切纸机、切苇机、打包机等设备。如全部安装投产,从切苇、蒸煮、打浆、抄纸、切选到
打包全部机械化,年生产能力包装纸 300吨。当时使用土法生产的烧碱制浆,纸面粗糙并且夹
有大量石灰粉末,产品没有销路,企业亏损。1962年,造纸厂在工业整顿中关停,大部分设备
未安装使用便封存。1968年,恢复造纸厂,启封原有厂房设备,安装包装纸生产线,并且购置
漂白设备准备生产白纸。从泰来造纸厂聘请技工 4人,先后送白城造纸厂代培技术工人60余人。
1970年,开工投产,生产包装纸,由地区(市)商业二级站包销。1972年,试生产白纸,由于设
备不配套,产品质量差而停产。1975年10月,县造纸厂发生火灾,烧毁抄纸机、打浆机等设备,
造成全厂停产。财政投资16.8万元,购置和修复设备。1976年 5月,恢复生产。1977年,造纸
厂购置立式1.25打浆机两台,取代 330型打浆机。1981年,第二造纸厂并入造纸厂。1983年,
二级站不再包销包装纸,同时塑料薄膜又取代包装纸功能,包装纸滞销,造纸厂组成销售队伍
推销产品。1985年,银行贷款125万元,购置漂白机1台,洗选设备1套,化验设备1套,安装白
纸生产线,当年投入使用。同年,造纸厂职工263人,固定资产净值406.6万元,年生产能力包
装纸3 000吨,实产1 514吨,实现产值137万元,利税-18.7万元。1958—1985年,累计投资503.8
万元,实现利税-142万元,上缴利税150万元。
印刷厂 1952年,旗政府出于宣传及行文需要,筹建印刷厂。1953年, 建成投产,职工9
人,固定资产6 000万元(旧人民币)。主要设备有解放前石印局遗留的石印机2台,购入四开平
台电动印刷机1台,生产能力每小时1 500次,铸字全部由旗外购进。1958年,购进手摇铸字机
1台,生产能力每小时200—300字。1959年,《杜尔伯特》报出版发行, 印刷厂改称报社印刷
厂。购入 2台四开平台印刷机。1961年,《杜尔伯特报》停刊,印刷厂恢复原名。1968年,印
刷厂承担省统一安排的《毛主席语录》及《老三篇》印刷任务,财政投资 1.4万元,购置万能
铸字机1台,切纸机1台,取代原来的切纸机和手摇铸字机。1969年,由于生产任务加大、技术
工人缺乏,文具印刷厂并入。1975年,停印《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1984年,财政投资
4万元,购进鲁林彩色印刷机2台,压痕机 1台,形成彩印生产线投入生产,为毛线厂等单位印
刷商标。1985年,职工86人,固定资产净值23.1万元,年产 100万印,实现产值45万元,利税
3.9万元。1952—1985年,累计投资43.3万元,实现利税55.6万元,上缴利税50.6万元。
七 化学工业
1957年,泰康镇化工厂建成投产,利用草木灰生产钾盐。1958年,各公社化工厂、炸药厂
相继开办。1959年,化工厂成立,生产烧碱、面碱、钾盐。1960年,石油化工厂和海拉尔铁路
局炼油厂建成投产,利用蒸馏法生产汽油、煤油、柴油。同年,全县化学工业15家,实现产值
201.7万元。主要产品产量:汽油12吨,煤油18吨,柴油48吨,烧碱152吨。1961年,各公社化
工厂相继关闭。1962年,化工厂、东铁炼油厂(原海拉尔铁路局炼油厂)关闭。化学工业仅剩泰
康镇炸药厂1家,以生产鞭炮为主,年盈利2万元。1963年,在泰康镇和烟筒屯公社完成南阳地
域移交后,对位于南阳地域的炸药厂经营权一事争执不下,导致该厂关闭。1970年,塑料厂成
立,生产书、证封皮。1971年,化肥厂建成投产,生产磷肥。1976年,塑料厂开始生产塑料薄
膜。1979年,全县化学工业2家,职工221人,固定资产原值247万元,流动资金占用137.1万元,
实现产值133万元,利税-44.7万元,其中利润-46.7万元。主要产品产量:磷肥390吨,塑料薄
膜、刀条等 128吨。1981年,磷肥厂(原化肥厂)因亏损严重而关闭。1984年,私人制腊厂开办。
1985年,全县化学工业3家,从业人员92人,固定资产原值66万元,流动资金占用125万元,私
人资本7 500元。实现产值145万元,利税12.1万元,其中利润 8万元。主要厂家塑料厂,主要
产品产量:聚乙烯农用薄膜64吨,聚乙烯管材、刀条125吨。
塑料厂 1966年,为配合印刷厂生产《毛主席语录》,皮毛厂热合车间开始加工语录封皮,
后来扩大到其他书、证封皮。1970年 7月,该车间从皮毛厂分出另建国营塑料厂,建厂时拥有
热合机8台。1971年,职工51人,固定资产4万元。当年,购置注塑机2台,挤出机3台,生产塑
料雨衣、床单等。1974年,试制成功印刷用塑料刀条。1976年,财政投资20万元。购置挤出机、
注塑机、油压机等形成刀条和塑料薄膜生产线。1980年,为适应基本建设需求。形成塑料管材
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聚乙烯制品 700吨。1982年,晶字牌刀条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1985年,
被评为全国印刷行业“三小”优质产品。销售25个省市。财政投资10万元,购置各种“口机”、
“角机”等设备以扩大上述产品生产。同年,职工89人,固定资产净值42.7万元,自有流动资
金1万元,年产聚乙烯制品297 吨,实现产值145万元,利税12.1万元。1970—1985年,累计投
资65.5万元,实现利税18.4万元。上缴利税8.6万元。
磷肥厂 1970年,根据省大办“五小”工业精神,县财政投资60万元,筹建化肥厂,后改
名磷肥厂。1971年,建成投产,职工133人,固定资产62.9万元。主要设备有风机3台、酸缸炉
1台、转化塔1台、换热器 2台,形成半机械化生产线。年生产能力硫酸5 000吨,磷肥7 500吨。
硫酸属于半成品,用于磷肥生产过程。磷矿石从南方省份购入,磷肥自销。1972年,县财政陆
续投资改造部分设备和工艺,全部工艺流程实现机械化。磷肥年生产能力1.25万吨。由于所购
入的矿石品位低、含磷量小、成本高,设备存在缺欠,矿石颗粒破碎及熟化时间都达不到工艺
标准,以及管理混乱等原因,年均产磷肥仅 3 109吨,远远落后于设计能力,造成严重亏损。
到1981年,累计亏损304.1万元。在工业整顿中关闭。关闭时。固定资产净值156.9万元。
八 卷烟制药业
1948年10月,卷烟厂成立,职工10人,木制卷切机4台,日产卷烟200盒。1949年,大城市
卷烟涌入旗内市场。1950年初,卷烟税率由 30%增加到100%,卷烟厂在市场和税率双重影响下,
难以维持而关闭。
1957年,制药厂成立,隶属医药公司。生产丸、散等中成药。1959年,畜牧制药厂成立,
隶属畜牧局,生产畜用金霉素、生理盐水。1960年,两厂职工24人,固定资产原值 1.2万元,
流动资金占用8 000元,实现产值7.7万元。主要产品产量:中药丸、散 4.8万盒(袋),黄霉素、
碘酊等2 700瓶。1961—1962年,两厂相继关闭。